现在的孩子怎么玩

2020-08-15 13:36吕丽莹
中华家教 2020年2期
关键词:成人小伙伴儿童

吕丽莹

跳皮筋、捉迷藏、翻绳、跑跳……说起过去玩的游戏,我们脑海中可以浮现出很多很多,想起那时候天天都不着家,在院子里玩,腿上磕得青一块紫一块,还是照样跟着大孩子屁股后头跑;为了跳好皮筋,在家里用两个小板凳不睡觉地练习……

再看看现在的孩子,好像有点可怜,人人都在上兴趣班,几个小伙伴想一起玩得提前一个月约,孩子们几乎没时间游戏了,这是童年的失落么?孩子的游戏是越来越少了吗?

“正在失落”的儿童游戏

一位澳大利亚作家曾满怀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童年的游戏:

“我最早对创造性游戏的回忆可以追溯到小学时,学校里有一条小溪从附近的树林流出来,流经整个校园,下雨之后,溪水更是充满了生机和吸引力,我们总是脱掉鞋子,卷起裤管,蹚水建泥坝以拦住更多的水;而另一组人马在我们的兴奋情绪的感召下,也在河的上游建立一个坝,他们最后会突然放出坝里的水,我们的泥巴都在上游洪水的冲刷下被毁掉了。

于是我们想出了一个疯狂的活动和合作性的计划,要用岩石或树枝筑一座不会被对手冲毁的大坝,我们甚至还挑选了一个足智多谋的三年级学生作为行动的指挥,通过反复的试误,我们发现了密度的价值,即重材料可以抗压,并且可以利用泄洪道把水从我们的建筑杰作旁引开。”

这是一场典型的儿童自发的游戏,整个过程是孩子主导的,遇到问题时是孩子与同伴合作自己解决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合作,研究了材料,做了精细的搭建,玩得兴致勃勃且卓有成效。

这是最自然的游戏,最“孩子”的游戏,也是我们想起儿童游戏这一概念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我们觉得“正在失落”的儿童游戏。

游戏既需要自发又需要教育设计

与自发游戏相对应的,是成人支持的游戏,这些游戏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事实上,最早将游戏与教育意义联系起来的,是大名鼎鼎的“幼儿园之父”——福禄贝尔,他创建了最早的幼儿园kinderga rten,在德语中的意思是“儿童的花园”,并推动幼儿园遍地开花。

他认为善的、有思想的人是教育创造出来的,因此要设计相应的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他创造了现在仍广为熟知的很多幼儿园游戏,比如积木游戏、球类游戏、手指游戏等,他发明、制造了很多教具,就是现在孩子们玩的益智玩具的雏形。

可以说,他承认孩子需要游戏,即游戏中自发的部分,但同时增加了教育设计的部分,让游戏成为实现教育目的的载体和工具。

游戏是什么?游戏是孩子的活动,它有天性的、自然的部分,也受社会的、文化的影响,它的教育属性一直在增强。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可以更客观地看待孩子游戏的变化。

游戏发生变化的原因

当下的现实是:孩子自发的游戏越来越少,成人支持的游戏越来越多。这是因为自发游戏虽然是孩子自由生发的,但需要闲暇的时间、合适的空间、稳定的玩伴,这些条件越来越难获取了。

时间:家长对教育活动越来越重视,孩子花了很多时间在上兴趣班、读书、写作业,空闲时间客观上减少了。

空间:我们对危险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不可能再让小孩子像我们小时候一样,脖子上挂着钥匙就跟小伙伴跑街上玩了;适合孩子自由探索的游戏场地也越来越少,不管是去游乐场还是去公园,都需要大人的“保驾护航”。

玩伴:我们正在由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区,安排小朋友一起玩需要家长去结交和协调,还得多方配合,在楼下喊一嗓子就能约到好多小伙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此外,可以一个人进行的活动越来越多了,好看的动画片看不过来,好玩的玩具也玩不过来,虽然不至于替代小伙伴,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跟伙伴一起玩的需求。

可以说以上种种原因造就了我们看到的现状:

孩子不跳皮筋,不玩翻绳,而是玩玩具,看ipad,去兴趣班,去游乐场:

他们玩更少的自发游戏,玩更多的成人支持的游戏:

游戏的时间不一定减少,所带来的乐趣也不一定消亡,但游戏的类型,有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缅怀过去自由玩耍的美好时光,感慨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背后隐藏是对自发游戏价值的本能认可,比如快乐、投入、关系,这些都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碍于时间、空间、玩伴的限制,指望孩子自发地发起或获取已经是越来越难。

自發游戏的最大价值,在于让孩子有充分的自主在环境中探索、尝试,在最小的毛果压力之下去了解不同行为带来的影响。正如教育家布鲁纳所言,游戏是使行动后果最小化的途径,是学习的最安全途径。

现在,想要获取自发游戏中的本来就存在的元素,比如孩子的主导,同伴的合作,真实的情境,丰富的体验,反而需要更多成人的支持。自发游戏与成人支持的游戏的界限,需要重新界定。

游戏,孩子说了算

现代社会与媒介批评家尼尔-波茨曼在著作《童年的消逝》里表达了对“童年”这一概念即将消失的深刻担忧,认为儿童社会与成人文化的界限已不在,媒体、电视让童年受到侵蚀。尼尔·波茨曼还总结道,儿童自身是保存儿童的一股力量,他们不仅懂得与成人不同的价值所在,还关心和需要这个界限。

对于自己的童年,孩子不想随便被定义,对于他们的游戏,也有自己的看法。有一组研究人员研究了学前班和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对于游戏的看法,发现他们觉得一个活动是不是游戏,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分要素——这个活动是不是强制的。人必须学习,必须工作,但可以游戏。在游戏中,可以随时喊停,随时退出,孩子有着明显的主导性。

哪些是真的游戏,哪些是打着“游戏”旗号的学习,他们分得很清楚。本着尊重和自省的原则,我们可以在孩子的自发游戏和成人支持的游戏之间找到平衡。事实上,在当下的环境中,想要发挥游戏对儿童自身发展的最大价值,更需要成年人的支持。只是永远要记住,我们只是支持力量,孩子的游戏,孩子说了算。

猜你喜欢
成人小伙伴儿童
养大成人
“小伙伴”等十七则
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神奇的太阳
河里的小伙伴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
致远方小伙伴的一封信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