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归初
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加速发酵,突破千万大关,拐点未现,终点难测。在疫情长期化、防疫常态化背景下,各国纷纷带疫解封、复工复产,部分国家提出打造“联通气泡”的概念,积极探讨逐步相互解除旅行禁令、重开边境的新举措。
简单来说,所谓的“联通气泡”就是在当前疫情控制较好的国家间,通过政府间协议方式,率先相互取消边境管制和隔离措施,恢复人员、物资等正常流通。相对于气泡外国家,气泡内国家人流、物流更加便捷、安全,具有明显排外性。这一概念最早源于新西兰。疫情期间,新西兰卫生部门提出一个家庭是一个“气泡”,大家要“躲在自己的气泡当中”,不要碰到其他“气泡”,以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安全。随后,“气泡”概念逐步扩大到社区、州县和国家层面。
面对疫情似火和经济冰封的双重压力,各国都积极行动起来。一场打造“联通气泡”、恢复供应链的竞赛正悄然拉开帷幕。
防控形势较好、政策相近、标准相似的邻国率先“冒泡”。作为大洋洲邻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两国隔塔斯曼海峡相望,关系密切而特殊。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两国都声称要大幅降低病毒的传播速度,取得较好效果。澳大利亚被誉为西方抗疫最成功的国家,新西兰早在4月27日即宣布战胜疫情。为此,两国领导人多次磋商,打算建立以澳新为中心的“跨塔斯曼气泡”,允许两国居民自由出入。新西兰总理阿德恩表示,“两国防疫的有力纪录让我们能够处于有利位置,为下一步经济重建和跨塔斯曼旅行与交流奠定基础。”
无独有偶,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是欧洲防疫表现最好的国家,三国累计确诊病例不足5000例,累计死亡不到200例。5月中旬,三国便率先互相开放边界和海陆空交通,让民众自由往来,建起欧盟区域内首个“旅行气泡”。随着欧洲疫情整体好转,6月15日《申根协定》签署35周年当天,欧盟和申根地区的大部分国家重新开放内部边界。
疫情趋缓的外向型,特别是以旅游业为主的经济体全球积极“造泡”。严重依赖旅游业的希腊、意大利等南欧国家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积极。以希腊为例,旅游业几乎占希腊每年GDP的20%,疫情下的旅行限制对其影响巨大。希腊自6月15日起,便恢复接纳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以色列等29个国家的游客来访,在所有欧洲国家中最早开放旅游业。欧盟国家7月1日开始允许游客入境,“安全国家”名单包括中国、阿尔及利亚、澳大利亚、加拿大等15个国家,而疫情严重的美国不在其中。
此外,抗疫有成的奥地利、捷克、丹麦、希腊、以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七个国家筹组联盟,希望采取共同防疫标准,有条件恢复人员和经贸往来。联盟发起人、奥地利总理库尔茨在该联盟举行首场会议后表示,成员国早早就采取防疫措施,因而具备更有利条件来提振经济。
疫情形势总体趋稳的东亚多国逐步开始或酝酿重启国门。近日,日本政府宣布逐步放宽外国人入境限制,优先考虑疫情已稳定的越南、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商务人员,其后逐步扩大到外国留学生和游客。韩国恢复部分赴美、日航线,大韩航空6月起恢复32个国际航线。新加坡同多国商谈经贸人员往来“快捷通道”,恢复同中国、韩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人员流动,6月起允许旅客在樟宜机场过境。
泰国、越南等倚重旅游业的国家也在积极推动“旅行气泡”建设,出台解除入境限制“路线图”。泰内政部、外交部和公共卫生部加紧商讨如何推动“旅行泡泡”项目的开展,越南自7月1日起允许向80个国家公民发放电子签证,柬埔寨解除对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等国公民旅游入境禁令,缅甸国际机场5月上旬恢复航班起降,有针对性地与疫情管控较好的国家互相开放国际旅行,以期重振旅游业。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打造“联通气泡”推动疫情“熔断”的全球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再连接”,是疫中止损、恢复发展的需要。国际航空运输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航空运输业客运量为45.4亿人次,全球流动性达到历史新高。而今年4月,航空客运量仅有4700万人次,按年度考量的话,今年的流动性或将倒退回1978年的水平。跨国旅行的实质性停顿让全球经济雪上加霜,使贸易关系复杂化,旅游业遭重创。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报告预测2020年全球贸易将骤降20%。当前,各国恢复经济发展和防控疫情一样迫在眉睫。立陶宛总理斯克韦尔内利斯将“联通气泡”倡议描述为“一个让商业活动重启的机会,让生活重回常态的希望”。
也要看到,各国积极“造泡”更有抢下疫后国际旅行、产业、贸易等规则和标准、争夺先手棋的深层考量。据路透社报道,澳新在加快推进“跨塔斯曼气泡”的同时,力推将周边南太平洋十多个岛国纳入其中,不乏顺带巩固两国在这些岛国传统政治影响力的考量。最明显的还要数美国。在当前中美博弈加剧背景下,尽管面临国内“抗疫”与“抗议”双重压力,但美国仍不忘诱拉日、印、澳、韩、越等国,打造所谓“经济繁荣网络”对中国进行围堵。根据美国务院发布的《应对新冠肺炎印太合作》文件,其下阶段合作重点之一就是推动印太地区恢复人员往来和物流运输,打造以美国为主的“联通气泡”,阻扰各国对华开放边境,图谋将中国排除在地区产业合作之外。
2020年6月22日,法国进入“解封”第三阶段,巴黎歌剧院恢复开放,大部分内部空间均准许入内。
疫情长期化之下,一些具备条件的国家率先打造“联通气泡”,是全球旅行和经济活动重启所必经的一步,也将深刻影响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学人》认为,未来全球可能形成两大区域性“联通气泡”:一是涵盖中国、日本、东盟部分国家在内的亚太“联通气泡”,二是以欧盟国家为主的欧洲“联通气泡”。两大区域“联通气泡”内疫情形势总体相近,贸易整合度高,经济互补性强,经济总量可占全球GDP的35%,贸易与服务的39%,旅游消费的42%。
但打造“联通气泡”并非易事。一方面,这需要相关国家实行统一的防疫政策和标准,涉及各国外交、海关、边防、卫生、旅游、商务等多个部门协调,政治互信要求高,统筹难度大。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疫情“二次反弹”风险上升,各国对“联通气泡”的质疑和担忧也在增大。香港大学流行病学家本·考林表示:“每一个入境病例都可能成为疫情暴发的潜在种子。”疫情反复使“联通气泡”变成“泡沫”,成为各国决策者最大的担忧。
机遇和风险总是相伴而生。面对全球打造“联通气泡”这股大潮,唯有敢于、善于站在潮头,方能在后疫情情时代占得先机。中国具有率先控制疫情并复工复产的强大优势,全球制造業和大市场“双中心”的巨大拉力,中韩、中新“快速入境通道制度”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在严把国内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主动出击“造泡”,努力成为亚太“联通气泡”的引领者、防疫安全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作者为国际问题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