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家长学校
情绪处理能力较好的孩子,会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向他人表达自己情绪的孩子更受人欢迎;表现积极情绪更多的孩子有更好的同伴关系。而我们经常看到的孩子们的情绪表达方式却是:生气的时候大哭大闹,严重的时候会说狠话、摔东西.打人;一哭就停不下来,怎么哄都哄不好;不管什么场合,大街上不满足自己的愿望就哭闹;学习、做作业易发脾气……
家长们对孩子的情绪也有各自的应对方式,经常说的话就是:不准哭,忍住!不能乱发脾气,保持淡定!有话好好说,不乱生气!生气时不能打人、摔东西,大喊大叫!
可以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情绪”是既让家长们头疼,又是家长们非常重视、也不得不关注的一个部分。
从定义看,情绪是对一个特殊事件的主观反应,它表现为生理、经验和外在行为等多方面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情绪不单单是一个外在的行为表现,还包括内在体验及生理反应等我们看不到的部分。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的情绪会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生理。儿童生下来即分不同的气质类型,因而情绪行为本不相同。具体表现在引起情绪的刺激值、情绪反应的强度、抑制;中动的能力、刺激后重获平静的容易度等都不一样。
人际影响。最重要的是父母,儿童首先在家庭中学习情绪。有研究证明,父母回应儿童情绪的方式,对儿童往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如心理学常讲的依恋理论,当父母早期对孩子的需求反应较敏感时,孩子会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长大后能比较健康、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而若父母经常拒绝、忽视幼儿的需求,孩子会容易形成回避型依恋关系,以至于长大后会隐藏、压抑自己的情绪。同伴压力也会影响孩子对情绪的表现,就像男孩要表现出坚强,女孩要表现出温柔,才会获得更多的朋友。
生态环境,即儿童所处的成长环境。比如贫穷的环境本身不会造成影响,但低收入带来的压力会对父母的生活与情绪产生消极影响,这会对儿童的情绪能力构成威胁。
那么孩子主动学习情绪的方式又有哪些呢,
首先是教育指导。指直接的指令教育。如:“男孩不能哭!”“生气时不能发脾气”等等。
其次是榜样学习。孩子会不可避免地去模仿父母和其他的角色,在观察中学会“正当”的情绪表现。
第三是随机学习。不管有没有语言,当有情绪的表达信号出现时,意味着情绪的信号已经存在了。如:孩子高兴时,母亲会高兴;孩子害怕时,母亲会安抚他。这意味着当一种情绪得到了关注,伴随着某种他人的反应,孩子会学会这种方式(假如我表现×,他人会表现Y)。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情绪的存在不是一个单一的因素,而是来自各种因素的影响。孩子对情绪的学习途径多种多样,尤其是小學阶段孩子们,他们更多接触的是家庭及父母,父母对待情绪的方式,不管是外显的、内在的,都对孩子情绪的发展尤为重要。
进行正确的情绪教育
看见孩子隐藏在情绪背后的感受。当孩子的感受被看到了,被接纳了,他的情绪就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路径,因而得到释放,情感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流通。
以身作则。当孩子从小感受到的是接纳、包容的环境,他们会学会如何接纳自我,家长也需要学习如何接纳及关注自我的情绪。
教会孩子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具有破坏性时,家长需要教会孩子,如何使用合理的方式,如生气时不能摔东西,但是可以撕纸条、画画等。
合理的情绪表达方式
Q:压抑情绪可不可以?
A:有些家长总告诫孩子不要哭,可能家长以为这是教孩子控制了自己的消极情绪。然而我们知道,情绪是对某一个特殊事件的主观反应,哭泣只是一个外在的表达,它的内在体验我们并没有关注到。而此内在体验尤为更重要,它需要的是被看到与接纳。忽视这个部分,强制要求孩子控制住自己的情绪,那么情绪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被隐藏了。
Q:控制情绪可不可以?
A:心理学上常讲对情绪的应对方式是管理与表达,控制一词伴随而来的是要求:“情绪是我的,它必须听我指挥”“我要控制它能不能出现”。而在实际情景中,情绪的到来是不受我们掌控的,当它不可避免的到来时,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和平相处。
Q:孩子的情绪表达太激烈,代表孩子的情绪能力有问题吗?
A: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家长们之所以有这种担心,与对情绪一直以来的误解有关。过去人们对情绪的看法都是负面的,认为它具有破坏性,干扰人类正常的活动。直到近年来,人们才重新认识情绪。知道并不是情绪具有破坏性,而是情绪不合理的表达方式才具破坏性。反而,情绪对人类具有适应作用,如害怕陌生人让孩子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啼哭可以让母亲知道婴儿发出的信号。情绪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是人类正常有的主观体验。
孩子们的情绪表达得越多,代表孩子的内心体验到他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可以去表达,而没有压抑、隐藏情绪,反而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只要不是以极端的、破坏性的方式去表达,家长不必过于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