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彦旗(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曹文轩在被《朗读者》栏目组采访时曾说过:“天空下,不是山,不是水,皆是告别。”人的一生中告别无处不在,无论是肝肠寸断的告别,还是凄楚柔情的告别,甚至是“生死离别”。一段告别,就预示着一段新的开始。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草房子中那些活泼可爱的男孩儿,那些便是作家曹文轩幼年的真实写照。一场突如其来的怪病让他在父亲的无限关怀和四处奔波中经历了一场虚拟告别。在他考上北大即将离开父亲时,父亲用珍藏多年的木材给曹文轩做了一个漂亮的木箱。在父亲弥留之际,父亲在电话里对他说了一句“曹文轩是个孝子”,就与世长辞了。这样突然的诀别让曹文轩难以接受,在他获得国际安徒生奖后,第一件事就是告诉自己已逝的父亲。在曹文轩和故乡、父亲的告别中,仿佛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世间一切的文字千年百年都在做着同一篇文章——生死离别”。
文化部前部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蒙老先生,他的一生也有多次告别。他告别北平来到新疆,十六年后又告别新疆回到北京。在告别新疆时,新疆人民的热情至今让他热泪盈眶。王老先生最痛苦的告别是和妻子崔瑞芳的诀别。崔瑞芳治疗癌症期间,王老先生陪伴在妻子左右,和她说尽了话,可是当妻子真正离去时,他在《明年我将衰老》这本书里写道:“我用俄语唱遥远,用英语唱情怀,用维吾尔语唱眼睛,用不言不语唱敬仰墓园。”其中的敬仰墓园就是妻子骨灰安放的地方。
1990年开始,就有一支支头戴蓝色维和帽、身穿迷彩服的部队告别朋友、亲人和祖国,前往世界各地参加维和行动。他们至今还记得在出发前和家人告别的情形,有的只是一句简单的叮嘱,有的是一张张存在手机里的照片,还有的用放大镜学习着如何使用微信。其中一位战士在采访时说道:“我维和任务中最痛苦的是与牺牲的战友告别。”其中一位名叫申亮亮的战士,在这次维和任务中牺牲,在阿拉曼英联邦士兵墓地上有这样一条墓志铭:“对于世界你是一名战士,但是对于我,你是整个世界。”
告别是结束,也是开始,是苦痛,也是希望。无论是第一位获安徒生奖的中国人曹文轩,还是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蒙,还是在异国他乡守护着世界和平的维和战士,他们都是在告别中前进,在告别中收获。所以面对告别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