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雄,巩玉芳
甘肃省敦煌市农技推广中心,甘肃 敦煌 736200
敦煌市有总耕地面积25万亩,2007年之前棉花播种面积通常都在20万亩以上,最高时达到22万亩,是敦煌农民的支柱产业,也是敦煌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07年之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棉花面积连续减少,其中2010年—2014年每年以1万~2万亩的速度递减,2014年为13万亩,2015年减幅最大,棉花播种面积一下降到了8.1万亩,较上年减少近5万亩,2016年之后的近几年播种面积均在4万亩左右,而棉花单产自2012年以来一直徘徊在120kg左右。
敦煌市以前很少种植的粮食作物尤其是玉米面积稳中有增,2011年只有近6 000亩,2015年—2019年在2.5万~4.5万亩间,2018年种植面积最大达6.8万亩,较2011年增加了10倍;蔬菜种植面积从2010年—2017年稳中有升,其中2014年—2017年连续四年在8万亩以上,2017年最高达8.7万亩,近两年则猛降至1万多亩;西甜瓜10年来绝大部分年份种植面积都在1万亩以上,其中2016年、2017年和2019年在2万亩以上;青饲草2015年—2018连续四年种植面积在2万亩左右,2019年最多达3.3万亩;2016年新增食葵作物,当年种植面积2.4万亩(见表1)。
2007年(乡镇未合并前)之前全市11乡镇棉花都有种植,除离市区70km最远的阳关镇以葡萄为主,月牙泉镇以蔬菜为主,其他9个乡镇种植面积都在1万亩以上。2012年之后棉花则主要集中种植在郭家堡镇、莫高镇、转渠口镇、黄渠镇和肃州镇。现今城郊的月牙泉、七里镇、莫高镇3个乡(镇)已经很难见到棉花了。而棉花主要分布在离城较远的黄渠以及郭家堡和转渠口镇的边缘村组。
规模化土地资源不足,耕地规模小,一家一户小规模种植,生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规模小。棉花产业远离过去的辉煌时代,几乎无人问津。过去从事相关研究的机构所剩无几,栽培水平停滞不前,棉花单产一直徘徊在原来的水平。品种单一更新慢。已完全得到控制的暴发性害虫棉蚜、烟粉虱时有发生,并有再次重来的潜在危险。棉花枯黄萎病随处可见。
表1 2010年—1019年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统计
如今棉花产业在敦煌市仍是一部分农民群众的经济来源,农村种地务农的大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弱势群体,由于城镇化的发展,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不愿意务农。这一部分弱势群体要么年迈、要么体弱、要么残疾劳动能力弱,只能靠种植棉花获得收入,维持生活。至少棉花有种就有售,尽管种植效益低,却能旱涝保收。
规模种植、机械生产、科技支撑、信息服务将是敦煌市棉花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必要手段。
加快农业合作社组织组建成立步伐,以村、组或者成片相连为地块单位,组建成立农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整合资源,改小地变大地,改小条田为大条田,将土地向懂技术善学习会经营的能人转移,产前、产中和产后一切服务都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社员可通过取得土地流转费用和劳务费增加收入。
2019年敦煌市东川公司流转土地5 000亩,进行机采棉种植,尽管前期因播前准备不充分、出苗期遇降雨、出苗后受风灾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但目前长势良好,为该市棉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且机采棉种植在新疆已经有较为成熟的配套技术,完全可以借鉴推广应用。
一是加大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示范推广适宜敦煌市种植的棉花新品种。二是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要在敦煌棉花传统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基础上,优化、协调、配套机采棉各项技术措施,发挥整体综合效应。三是加大科技培训,总结完善相适应的棉花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加以应用,提高从事棉花生产人员的科技素质,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人员培训,提高其应用科技的能力。四是加大政策法规教育,增加防范意识。
棉花产业不单是市场、企业,生产者关系。需建立信息网络平台,信息共享,为企业、生产者提供相关的信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