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守仪:一“虫”一世界

2020-08-15 00:31:56任光莉
党员干部之友 2020年8期
关键词:有孔虫海洋研究

□ 本刊记者 任光莉

浩瀚的海洋,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蔚蓝的波涛中,除了蕴含丰富的渔业资源、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外,还孕育着各种鲜为人知的物种,有孔虫便是其中之一。这种古老的单细胞动物,5亿年前就生活在大海中,它们不仅是海洋食物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研究海洋生态、进行矿藏勘探的重要指标,被誉为“海洋小巨人”。海洋原生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郑守仪,已经与之结下了65年的缘分。

生在菲律宾的“纯粹中国人”

郑守仪,祖籍广东中山,1931年5月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早年,迫于生活压力,她的父母漂洋过海来到菲律宾打工为生。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她的父母始终心系祖国,时常教育儿女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在中国。1949年10月,当从广播里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时,全家人欣喜若狂,父亲更是以《醒狮》为题作诗庆贺。

1950年,郑守仪考入马尼拉商科学校。由于她从小在菲律宾公立学校读书,一直学的是英文,没能学习汉语成为她父亲的一桩心事。父亲对她说,作为炎黄子孙,你一定要学点中文!尽管家中拮据,父亲还是把她送进爱国华侨办的洪光小学作插班生,学了两年多的中文。一开始,每天与二年级的小学生一起上课,郑守仪有些难为情,但她很快就被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所吸引,心中激起对祖国的美好向往。

1951年,从商科学校毕业的郑守仪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可没想到,她刚上完第一堂课,就被校长告知,她被辞退了。理由很简单,她在课堂上自我介绍时说了一句“我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人”。按照菲律宾政府当时的规定,在政府机关和公立学校任职的人员,不得是外国人。这种歧视,深深刺痛了郑守仪,她更加心向祖国。

放弃教职的郑守仪考入菲律宾东方大学,先后获得商科教育学士和教育(生物学)学士学位。1955年,她以优异的成绩免试进入国立菲律宾大学研究生院专修生物学。在导师的实验室里,她第一次接触到有孔虫。显微镜下,那些美丽奇妙的小精灵深深吸引了她。自此,她与有孔虫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6年,郑守仪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顺风顺水的学业和即将到手的学位,回国!为了避免父母担心,在几位华侨的帮助下,她悄悄买好机票,怀着对新中国的强烈向往,转道从香港回到祖国。

能为祖国工作,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回国后,中国科学院根据郑守仪所学的专业,把她分配到位于青岛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前身海洋生物研究室。到青岛后,郑守仪给父母写了一封家书。不久,她收到回信。对于她的不辞而别,父母并未有一个字的责备,而是说:“你投奔祖国是万分对的。希望你专心从事研究工作,将来一有成就,我们更是快慰的。”满纸的勉励,更加坚定了她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

郑守仪从事的是现代有孔虫的分类学与生态学研究。有孔虫是一种带壳的海洋单细胞动物,对海水深度、温度、盐度等海洋环境反应敏锐,不仅是研究海洋生态学的良好材料,还是研究地层对比、岩相识别、恢复古环境的一种优异生物指标,对石油等沉积矿藏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关于现代有孔虫分类学与生态学的研究,发达国家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而在当时的中国,尚属空白。为了填补这项空白,郑守仪每天早出晚归、争分夺秒地工作着。她说,能为祖国工作,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研究动态和方法,她利用精通英文的优势,收集查阅了大量的外文资料和文献。为了详细了解我国有孔虫的分类情况,北起渤海南至南海诸岛,都留下了她辛勤的脚印。为了提高分类研究质量,她不惜花费更多精力和时间,大量磨片解剖观察有孔虫的内部形态结构,成功制作了许多首次向国内外展示的薄切面、半切面以及整体或管道、壁孔等内部形态结构塑模,突破了传统的主要凭外部形态鉴定种类的研究方法,使分类依据更加充分,使我国现代有孔虫分类研究后来居上,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在此基础上,郑守仪还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海有孔虫区系、生态特性和多项有孔虫参数的分布规律,为海洋生态学、生物地层学和油气勘探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不断创新 迈向世界一流

郑守仪的勤奋努力,获得了科研成果的丰收。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篇,出版专著两部,还亲自完成了中国海区上千测站有孔虫的定量计数,绘制近万幅有孔虫形态图,记述中国海现代有孔虫1500余种,还为有孔虫的“族谱”增加了1个新科、1个新亚科、24个新属和290个新种。同时,澄清了学术界久存的一些疑惑,纠正了一些前人的误识。

早在1884年,英国学者Brady根据一种胶结有孔虫的外部形态,将它归入内部无隔板的编织虫Textularia。1978年,郑守仪通过对采自西沙群岛的同种有孔虫进行切面观察,发现其室腔具有垂直隔板,建立了一个新属——隔编织虫属Septotextularia,从而纠正了这个被沿用近一个世纪的误识。郑守仪建立的那些新属,多数是通过解剖揭示出新的内部结构特征而发现的。

她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有孔虫学术界备受瞩目。自上世纪80年代起,她多次应邀赴法国、瑞士、德国、日本等国参加国际会议,宣读论文。国际有孔虫研究权威、美国Loeblich和Tappan教授夫妇,对郑守仪的科研成果给予高度评价。他们在1994年出版的专著中,引用郑守仪著作记载的属种约为20%。为表示对她研究成果的肯定,他们用郑氏命名了一个新种——郑氏假帕热拉虫(Pseudoparrella zhengae)。日本学者Ujiie和Hattal在1992年出版的《琉球群岛南部珊瑚海的底栖有孔虫》中,引用郑守仪著作记载的属种约为30%,也以郑氏命名了一个新种——郑氏树口虫(Dendritina zhenge)。

创新,使郑守仪的研究工作始终处于世界一流。从上世纪末开始,她又独辟蹊径,将有孔虫制作成放大几十倍乃至上百倍的模型,将一个个原本只有在显微镜下才看得清的有孔虫,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大众眼前,开拓了有孔虫研究的新思维、新视野。她亲手雕刻了250多个形态逼真的有孔虫属种放大原模,获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多项外观设计专利。2000年底,国际著名科学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海洋地学部主任Bilal·Haq博士到青岛参观了郑守仪的有孔虫实验室,当看到上百个有孔虫模型时,他称赞道:这是对世界有孔虫研究和应用的真正贡献!

2001年,郑守仪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她又获得国际有孔虫研究的最高奖——库什曼有孔虫研究杰出人才奖,这是世界有孔虫学术界最高荣誉。

除了学术研究,郑守仪还竭力向大众普及有孔虫知识。为将“海洋小巨人”从深海带到现实生活,激发人们的研究兴趣,2006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与青岛市服装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全球第一个公益性的海洋原生动物有孔虫科普基地。在她的不懈努力下,2009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中山市三乡镇政府共建了由116座大型有孔虫雕塑组成的全球首座大型有孔虫雕塑园;2018年,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也是首座海滨城市有孔虫雕塑园,园中展示了214座有孔虫雕塑及两座海洋超微单细胞植物——颗石藻雕塑,从而形成了南有中山三乡,北有青岛西海岸,南北遥相呼应的独特海洋科普园区格局,为推动科普教育和海洋文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祖国奉献全部光和热

在搞科学研究的同时,郑守仪也没忘记她的社会责任。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她先后担任青岛市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山东省侨联副主席等职。对于群众的来信来访,她总是怀着人民公仆的责任感,以科学家的严谨认真件件登记,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处理,有些还亲自去调查或催办。

1983年,郑守仪当选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她说,“这些不是荣誉,而是职责,是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的另一条渠道”。在历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她提出的书面提案和反映的社情民意达300多项,内容涉及科技、教育、侨务、政治法律、政协统战、人事福利等方面,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如她的提案“对华侨在海外的革命功绩给予应有承认”,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受到海内外侨界的广泛拥护。

这些年,郑守仪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科技发明者”、中国科学院科普先进工作者、山东省敬业奉献模范、齐鲁女杰等多项荣誉称号。2019年,郑守仪获得中国古生物学会终身成就荣誉。

如今已是89岁高龄,郑守仪依然没有停止研究有孔虫的脚步。她说,自己愿意做更多的工作,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全部的光和热。

猜你喜欢
有孔虫海洋研究
郑守仪:有孔虫研究的佼佼者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东海内陆架近两百年来有孔虫组合变化及原因
沉积学报(2021年4期)2021-08-31 08:18:28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海洋的路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爱的海洋
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 18:33:48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 18:25:53
钙质壳有孔虫溶蚀率和体表结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