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对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2020-08-14 09:21周朝晖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身心健康校服学生

周朝晖

摘要:校服发展是反映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它作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还应具有教化功能。面对当下中小学校服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服装设计师应吸收教育学、心理学、消费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功能性、安全性、舒适性、美观性、文化性为设计理念,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把中小学学生校服设计作为国家的形象工程来看待,通过校服设计推动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推动中国校服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校服;学生;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TS941.7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272-01

一、校服的意义与作用

古往今来,服装一直都是体现一个时代人文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服则是了解一个时代、一个国家教育文化的重要窗口。校服既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能彰显学生的身份,更能反映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生时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黄金时代”,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校服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标志。统一的校服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凝聚力,增强集体荣誉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强化学生的整体形象。

服装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保暖和装扮的功能,而中小学生的统一着装除具有服装的一般功能外,还应具有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美育教育的效果。服装称之人的第二肌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舒适漂亮的校服会让学生心情愉悦,学习进步,礼仪规范、健康自信,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的向善向美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

二、中国中小学校服的发展现状

近百年来,校服的变迁一路蜿蜒前进,是很多人少年时代的记忆与标志,校服应体现管理者的办学特色,学校的精神风貌,更应该满足21世纪的中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但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的统一发放的校服却不能充分体现新时代中小学生的鲜明个性和精神面貌。除了一些私立学校较为注重校服的设计外,大多数公立学校还没有对校服赋予其文化內涵和精神属性,校服只作为一种单纯的物质载体存在,甚至还忽略了其物质属性中美的追求。

具体问题如下:(1)男女同形同制,无性别差、年龄差;(2)款式单一,色彩单一,结构松垮,缺乏审美和认同感;(3)材料不环保、制作工艺粗劣是普遍存在的问题;(4)学校、家长与学生存在心理上的矛盾冲突;(5)校服未形成学校的文化标识。

近年来,受日韩剧影响,中国的中小学生对日韩学生时尚、个性的校服艳羡不已,对现有的传统运动型校服抵触心理更甚。而多数学校和家长们则正好相反,担心孩子们因为服装太时尚、漂亮而影响学习、分散精力、产生攀比心理。可见,这种矛盾对立是影响校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到底校服设计应如何发展?怎样的校服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应当从社会层面给予足够的重视,从学术角度给与正确的评判。

三、中国校服之历史回顾

回顾起来,民国时期的校服在中国历史上应是最漂亮的一个时代,中西并蓄,丰富多样。五四青年装女生着清丽的中式蓝上衣,过膝长裙,白色长袜、穿黑色拌带布鞋,美丽清纯又不失青春活力。男生着黑色立领青年装,英俊潇洒而不失勇敢豪迈,那个时代的学生思想解放并充满挑战精神,具有高度爱国热情的青年学生,充当了爱国运动的先锋,作为觉悟了的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显示出强大无比的威力。由此发现,服装不应该是精神的桎梏,更应该是精神的引领。

四、校服应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

历史的车轮进入新的世纪,我国校服进入了发展的初级阶段,校服革新的声音在社会上此起彼伏,代表提案,制服式校服展览,在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中国的学生着装正面临着款式的更替发展阶段。作为设计师,如何引领中小学校园服饰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应当引起深入思考的紧迫话题。

(一)校服应区别性别和年龄,培养学生追求健康自信的美

校服伴随学生的成长,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校服设计应区别性别和年龄,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纵观国内各公立中小学校服,男女校服基本款式相似、色彩相似、功能相似,无性别差、年龄差,并多以运动装为主。服装的功能仅为了学校便于识别学生而设计,没有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男女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异性。尤其是进入中学阶段,学生已开始具备明确的性别意识,并对健康自信的美有了一定追求,但校服的功效大大限制了学生精神上的美好追求,使得中学生在性别意识启蒙时期,没有因穿着美好的服装而起到良好的美育作用。单一的、松垮的校服让他们充满厌倦和烦恼,不利于健康心理的养成,男女生中性化发展趋势日渐严重,导致现阶段出现大量的“娘气”型的男生和“汉子”型的女生。

(二)校服应加强对于中小学生在服装款式、色彩等方面的认同感,培养学生良好的美学认知和礼仪修养

校服对于学生礼仪规范、道德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青春靓丽的色彩,漂亮舒适的款式时刻引导学生向美向善发展。目前的中小学校服基本上是款式单一、色彩单一,结构松垮、缺乏审美和时尚感的运动服几乎成为校服的代名词,校服没有承载中小学生时期的美好记忆,而是中小学时代一个丑陋的记忆。甚至有的家长都说孩子穿了六年的小学校服和三年的中学校服,导致自己的孩子缺乏个性与美感,已出现了严重的审美疲劳甚至审美缺失。松垮的校服显现出的慵懒之态,无法体现学生应有的活泼健康、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精神面貌,使学生失去自信与自豪感,更谈不上创造力了!女生在这种“第二肌肤”的熏陶和影响下,对于中国传统礼教中女性的“德、言、容、工”中提到的品德修养、知识修养,端庄稳重、治家勤俭都缺乏在服装上的引导。知书达理、温文尔雅等词汇对于现代女生来说也只是书本上的说辞而已。而男生的谦和礼让、健康勇敢等良好的行为也无法从服装中获得引导与暗示。所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修养和审美认知?校服服务的主体是“学校书王是还是‘学生,?校服是仅仅的“物质属性”还是包括其更深层次的“精神属性”?值得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社会学者、设计师的深刻反思。所以在校服研究中服装的色彩、款式既要具有一定的导向和规范性,同时要获得中小学生的认同感。

(三)校服应注重材料坏保、提升制作工艺,增强学生认同学校、热爱校园文化的同理心

校服是陪伴学生成长多年的服装,本应该是漂亮、优质、舒适,让学生穿着后神采飞扬,健康自信,骄傲自豪,并以自己的学校文化为荣。但现在大多学校为了考虑成本,仍然存在使些甲醛超标、面料粗糙、不透气、不吸汗、起静电的面料,制作工艺粗劣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都对学生身体健康不利。尤其在一些中小型城市和城镇还存在在面料、款式、颜色、型号上杂乱无章的现象。这些都不利于形成学生热爱学校、热爱校园文化的同理心,作为教育管理者应如何正视校服文化、理解校服文化有待对于中西方的一些名校进行借鉴,并深入探寻其存在的积极价值。

(四)校服功能与校服文化并蓄,形成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

校服如同一张学校的文化名片,展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校服的辨识功能、运动功能不应是校服功能的全部。当下阶段很多中小学校管理者对于校服的认知还停留在易于辨识、穿着方便、制作简单、价格便宜的层面上,对于校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精神层面的教化功能没有太多思考,更谈不上太多设计,致使我国的校服文化没有长足的发展,造成了与发达国家形成了较大的差距。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徽、校训、校歌等是学校的主要文化标志,但校服还不是。一个教学宗旨明确、开放包容的学校应更多赋予学校所有可视性视觉形象以文化内涵,通过所有可视性文化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的美育、德育发展。校服作为一种普及面最广、渗透性最强、可流动的载体,在不时向社会、家长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一个充满文化自信的学校应该对自己的校服注入文化思想、注入人文情怀,对自己的学子从精神层面上进行引导,让他们喜欢校服、热爱学校,让他们内外兼修、仪态万方。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立项课题《校服设计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12C0833。

猜你喜欢
身心健康校服学生
我的校服我做主
锐角
赶不走的学生
记忆深处的校服
学生写话
悠悠自然情——论幼儿户外教育活动
浅谈民族地区中小学德育教育
瑜伽与艺术体操对运动者身心健康影响作用比较分析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