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醌 张筱涵
摘 要:从高校自身的角度来讲,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学风建设是前提条件。新时期,国家和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其不仅要求所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储备,与此同时,也要求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具有更高的道德素养。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本次研究中,文章就针对立德树人理念背景之下,高校学风建设的现实意义以及策略进行了具体探讨。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够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明确学风建设的路径,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立德树人;加强;高校;学风建设;路径
高校建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学风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也是高校建设过程中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信息技术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网络环境中,多元文化不断碰撞,而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若单纯以传统价值观念为指导来开展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其所能收到的效果则十分有限,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新要求也很难得到全面满足。高校教学中,立德树人是最基本的任务,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全面达成也是对高校教学质量进行检验的一个重要标准。文章就针对立德树人理念背景之下,高校学风建设的基本路径进行了具体探讨,希望能够有效推动高校的学风建设,在此基础上,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所学校要想实现更高质量的生存和发展,持续的学风建设是前提条件,与此同时,学校学风建设的情况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学风建设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与学校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学生在良好的学风氛围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学生往往也更懂得努力上进、勤奋好学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为学生后续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最近几年,党和国家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相关工作开展的重视程度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除此之外,随着社会各界对于教育质量重视程度的增加,各界对于高校教育质量的期望值也在持续提升。因此,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是百姓的需求,与此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高校發展建设过程中的整体目标体现。高校加大对于学风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仅能够有效促进自身发展,与此同时,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推动意义。
新时期,党和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而立德树人就是核心理念,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不仅是传统教育理念的发展,与此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重要结合,对于现阶段高校学风建设的加强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本质的角度来讲,高校学风建设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之间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因此,高校方面要想真正加强学风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是前提条件。
二、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策略
(一)加大师德师风建设力度,借助良好的教风来带动良好的学风
所谓师德师风,通常情况下指的就是教师所具有的职业道德,其不仅是教师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也是教师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师德师风不仅是教师的灵魂和其综合素养的核心,与此同时,教师要想实现更好地发展,高尚的师德师风同样必不可少,因此,也可以将高尚的师德师风理解为教师的立身之本。从高校自身的角度来讲,教育权力的行使主体就是教师,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产生影响,因此,一方面要保证自己的学识渊博,另一方面又需要保证自己能够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如此,才能够称之为是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新时期,在实际进行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不仅会对学校优良教风的形成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对于学校学风的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意义。
但是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在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的作用下,高校的学风建设情况依然不容乐观,经常出现高校教师触碰职业道德底线的情况,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建立完善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以及师德师风建设运行机制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其不仅能够有效带动学风建设,与此同时,也能够有效推动教风的建设。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并不是一场短暂的运动,而应该将其当作是一项常规工作来抓,相关工作的开展需要体现计划性和步骤性,确保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开展能够真正做到有方法、有内容。
首先,在实际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加大对于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在此基础上,使教师能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其次,要帮助教师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教师整体教学能力的提升,引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真正做到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刻苦钻研、求真务实。
此外,在进行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要引导教师忠于自己的职业道德,真正做到爱岗敬业,帮助教师端正自己的教育心态,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二)加大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力度,建立良好学风
高校之所以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三观”,而要促使学生能够形成优良的学风,正确的三观是前提保证。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就能够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在优良学习风气的带动之下,还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促进学校良好学风形成的一个重要手段。
古人认为,作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礼记中也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此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品德。由此可见,“以德为先”的育人理念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形成。而从教书育人工作的角度来讲,教育者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的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但是从现实的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都将教书当成是一项任务来做,却没有履行自己在育人方面的职责,认为自己只需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即可,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则需要由学校的辅导员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完成。
现实中,要想收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立德树人理念背景下,做好学校的学风建设工作,“三全育人”是需要遵循的最基本原则。所谓“三全育人”,主要指的就是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以及全员育人三个方面。从本质的角度来讲,这不仅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也是党和国家对于教育提出的要求。所谓全员育人,指的就是学校的全体教职工都是学校的育人主体,都需要承担育人的责任。而所谓的全过程育人,指的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都应该持续接受道德教育,即从学生入校开始,直到学生拿到毕业证离开学校,包括在学生的实习期间,都需要重视自身道德素养的提升。而所谓的全方位育人,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校参与的所有活动中,不仅包括教学活动,同时也包括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都需要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落实相关教育理念的过程中,高校需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此基础上,达成在学校内建设优良学风的发展目标,真正体现立德树人的基本教育理念。
(三)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意义,加强学校学风建设
从本质的角度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理想的最重要体现,它是对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文化精华的汲取,是人对于“真善美”的本质追求的体现,无论是从逻辑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讲,还是从内容的角度来讲,都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体现,是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重要展现。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和生产中根本利益诉求的最重要反应,人要想真正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根本的路径。现阶段,为了真正达成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就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使个体能够有明确的价值塑造方向,充分体现个体的价值准则,另一方面要使社会各个阶层人员对于价值的认识能够形成共识。学者托克维尔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想真正做到欣欣向荣,社会成员就需要有共同的价值信仰,否则,社会很难实现长久的发展。对于我国来说,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该是人民共同的信仰,应该是凝聚全体人民力量的重要精神指向。与此同时,要想真正实现我国国家的富强和振兴,全体人民就需要做到同心同德,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而从这一角度来讲,高校要想培养出更多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就需要重视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意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想来推动学校的学风建设,在学校内建立良好学风的同时,使学生能够拥有共同的理想,为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而努力奋斗,使自己能够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中,立德树人是最根本的任务,要想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优良的学风体系必不可少。因此,高校方面就需要积极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学生成长的各个环节,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真正把学生培养成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园园,刘云雁.教学管理视角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贵州农机化,2020(02):55-58.
[2] 汪志英.新时代背景下朋辈辅导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以河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J].法制博览,2020(17):223-224.
[3] 廖旭,黄峥.基于“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下高校奖惩模式的学风建设研究[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20(05):100,99.
作者简介:杨国醌(1991.01- ),男,四川洪雅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张筱涵(1990.02- ),女,四川成都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党建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