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慧芳
万安的七月,酷热难耐,记者一行人来到了万安县枧头镇茅坪村。刚入村,一个干净整洁的新农村面貌映入眼前:茂密的行道树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村道被清扫的干干净净,鱼儿结对地穿梭在荷花之间,花甲之年的老人们坐在村阅览室里悠闲地看着电视……一幕幕景象顿时让人心旷神怡。在那群老人中,有一位老人格外地“引人注目”,他忙碌在书架之间,步履蹒跚,行走艰难。他就是村民的贴心人——罗良海。
谈起罗良海,当地的干部、村民无不点头称赞,纷纷夸赞他勤奋好学、富有爱心和懂得感恩。当记者与罗良海交谈一番之后,也被其奋斗事迹和报恩精神所感动。
命运不济,却坚定了奋发的信念
罗良海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三个月大时被诊断出小儿麻痹症,并因医治无效导致终生残疾。腿脚的畸形,注定罗良海的成长坎坷艰难。但这没有打倒罗良海,不济的命运反而坚定了他与厄运抗争的信念。
在满是田野和山林的农村,处处都需要“力气”,一个行动尚且困难的人是难以生存的,罗良海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为了日后生计,他少年时就去拜师学做篾,并在刻苦的努力下,练就了精湛的手艺。之后,他凭借诚实周到的服务,在十里八村赢得了名气和良好口碑,生意也越发地好,经常一大早就出门“赶活”。生活在平稳地继续着,罗良海也娶妻成了家,生活越过越红火,尤其是两个女儿相继地出生和成长,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幸福和快樂。
但命运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当头一棒。由于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工业现代化程度迅速提高与普及,物美价廉的科技产品悄然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产品,做篾的营生也就日渐凋蔽,罗良海一家的生活又逐渐陷入贫困。
罗良海是不幸的,残疾使他失去生活的多种可能性;罗良海又是幸运的,党和国家扶贫助残的好政策给了他奔向美好生活的机会。在罗良海的家境因失去做篾的生意而每况愈下时,县扶贫办、县残联等单位领导带着慰问金到他家中,及时送去了关怀和温暖,县扶贫办主任还亲自与他结对帮扶,助他走出困境。
为助他早日脱贫致富,帮扶单位给他买来耕牛,梨田耕地,替他申请贷款,发展光伏产业;村委会、镇政府还帮他一家四口申请办理低保;当联创公司知道罗良海的家境后,也给他送去5000元资助金,以减轻他的还贷压力。2016年,罗良海一家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扶下,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同年,他还建起了一栋砖混结构的两层小洋楼。
多年来,罗良海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靠着勤奋和努力,一步步走出逆境的泥潭,走上了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心怀感恩,更传递了向善的精神
“党的政策是真的好”,这是记者在和罗良海的交谈中,他最常说的一句话。饮水不忘思源,罗良海在感谢党和国家的关怀时,也不忘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人。
2014年,罗良海的大女儿罗琴大学毕业,在上海一家营销公司工作,收入不菲。二女儿中学毕业后,在县工业园打工,月收入也有两千多元。两个女儿都步入社会后,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慢慢得到提升。于是,罗良海找到村干部,主动要求让出大女儿享受的低保指标,要把这个名额让给其他更困难的人。村里人不明白他的这一举动,一度认为他脑子不清醒。罗良海认真地回答道:“以前我们家的确穷,只能靠政府救助。现在我家两个孩子都长大了,自己有能力挣钱,就不能再给党和政府添加麻烦,应该把低保指标让给更需要的人。”
罗良海主动让保的事情感动了许多人。为了弥补他,村干部安排他做了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管理员,每月发给工资300元,以贴补家庭开支。只读了四年书的罗良海,工作起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像是一个受过专门训练的图书管理员,对图书的分类、造册登记、借阅和归还登记等环节做得严谨规范。为了吸引村里的留守儿童来阅览室看书,防止他们在放学后乱跑,工作之余,他想出了一个妙招:有奖读书。在没和家人商量的情况下,罗良海“自作主张”,每月拿出几十块钱来购买铅笔、橡皮、文具盒之类的学习必须用品,奖励那些热爱读书的孩子。在他的鼓舞和激励下,不但使本村的学生和村民成了阅览室的 “常客”,还带动了附近几个村组的学生和村民也来看报看书!
除了主动让保和自设奖项激励学生之外,罗良海还带头捐款,扶贫济困献爱心。肖小珍,是同村的贫困户,因治疗乳腺癌,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又恰逢上大学的女儿需要一大笔费用。刚脱贫不久的罗良海得知这一情况后,便上门安慰她,并带头为其捐款。在他的带动下,许多村民也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一份份爱心汇聚到肖小珍的心中,给她带去了希望。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时,他回答说:“因为党和国家的政策实在是好。扶贫干部们来到村里后,帮助我们建设了扶贫车间,带动了我们贫困户的就业;建设了图书阅览室,丰富了村里的文化生活;帮助我和其他的贫困户住上了更舒适的房子;还改善了我们的村容村貌,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更融洽了。他们帮助我们做了这么多,我必须要懂得感恩。”
在交谈的最后,当被记者问起今后有什么打算时,罗良海笑的很爽朗:“我的打算就是想学电脑,等村里的电子阅览室建起来了,我才能用好、管好,方便更多的人来看书看报,为农村文化建设继续出力。”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