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琴
翻阅紫砂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紫砂文化自诞生之日起,便与生俱来带着某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和意蕴。采之于地下的五色土蕴含着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却质地纯朴、低调内敛,和中国人的传统性格特征和情感表达不谋而合。在历史上,许多的文人墨客喜欢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把自己的所观所感、所思所悟,通过诗词歌赋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在长期的历史文明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影响我们国人至深的人文素养。宜兴的紫砂艺人也在江南深厚的文脉影响之下,经过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其他工艺技巧的融合,不断赋予紫砂壶艺新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开启了紫砂艺术灿烂辉煌的发展历程。
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宜兴世世代代的紫砂艺人们把手中的这一坯紫砂细心呵护,倾注了全部心血,能工巧匠们用一生的精力来传承紫砂技艺,形成了体系完备、流程规范、考核有章的一整套方式方法。如今,随着年轻一代的紫砂艺人加入紫砂创作的行列,多元的现代审美理念、多样化的工艺技巧运用、丰富的表现形式手段,把紫砂作为载体更充分地显现出来。其中有一种技法在紫砂艺术中所用甚少,在过去主要是集中于玉雕、木雕、漆器等传统工艺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层次清晰、造型逼真的立体感,这就是流传于民间的镂空工艺。在紫砂壶中运用这种手法,采用双层的紫砂坯体结构,一方面可以在保持茶水温度的同时,紫砂壶体又不烫手;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地表现壶身图案的精巧华美,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制壶的难度,所以受到爱壶玩壶之人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笔者的这件紫砂作品《梵空》壶,就是采用了镂空的工艺技巧,同时把筋纹、提梁等紫砂造型艺术之中制作难度非常高的几个元素都综合在一起,可谓是紫砂艺术创作集大成者之一了。此壶壶身采用了双层胎质,宛如玉璧的腹部密布着均匀有序的镂空小孔,彰显出精致奢华的品位特征,从壶盖顶端发散而来的筋纹线条清晰,阴阳凹凸,经过壶中间的镂空过渡,承接到壶底收纳,端庄稳重,层次感分明。壶嘴弯流精妙细致,出水流畅自然,壶盖和壶口严丝合缝,每一囊都一一对应,没有丝毫的差错,显示了制壶技艺高超。提梁把手宛如一道彩虹横跨两端,自然而然地把壶身分成虚实两个部分,充满了空灵幽静的禅韵之道。通观此壶,仿佛佛教之中的圣洁之物,莲花一般的形态,搭配中间镂空的工艺,如同佛教中清净自然的梵空之境一般,让人观之凝神静气,参悟佛法之道,启迪人生哲理。我的另一件作品《紫玉飞凤》壶,也是采用了同样的镂空工艺的一把提梁壶,只不过壶身又化作饱满浑圆的紫砂经典造型,中间的镂空小孔使得整器更加灵动飘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壶的壶钮造型特别匠心独运,是一只抽象的凤凰造型,翩翩起舞,展翅欲飞,上面点缀的点点金砂更是把凤凰的华丽尊贵和吉祥寓意彰显出来,如同紫砂迷人的魅力,吸引来一只凤凰立于上面,把紫砂艺术的造型之美和工艺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一件紫砂作品《菱花提梁》壶,虽然我没有采用镂空的工艺,却把提梁的造型进行了改良,和壺身的菱花纹理遥相呼应,提梁的转弯之处和中间位置都采用了菱花形态的自然过渡,使得壶身和提梁遥相呼应,呈现出紫砂艺术和谐统一的气韵所在,受到了广大壶友的喜爱和青睐,在品茗论道之时,启动大家心灵深处的共鸣。
在多年的紫砂从艺经历之中,笔者从小时候就受到家里紫砂艺术的熏陶,到后来拜访名师学艺,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江南少女,成长为宜兴紫砂技艺的传承之人,在千锤百炼之中妙手抟砂,化成绕指柔,匠心独运,演绎紫砂壶韵。在我看来,中华传统工艺博大精深,紫砂艺术可以借鉴的东西很多很多,在今后的紫砂艺术道路上,笔者将继续坚持新技艺的运用,新造型的设计,给紫砂壶赋予更多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内涵,让“中国陶都,陶醉天下”的金字招牌,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林彩琴,助理工艺美术师。现为国际紫砂协会理事,徐悲鸿艺术陶瓷紫砂委员会特聘工艺师,宜兴陶瓷协会会员。出生于宜兴陶艺世家,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1992年进紫砂一厂,拜正高级工艺美术师高建芳为师。在多年的紫砂陶艺的艺术创作中,有着特别的灵性与感悟。其作品古朴大方,线条流畅,工艺精细,充满神韵,多次获得大奖,深受广大壶友和藏家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