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玲
摘要:目的 观察通乳散结膏配合揉抓排乳法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郁滞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本院收治的80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郁滞期患者为治疗对象,全部入选病例按单盲法分组,即按照就诊顺序,单数归治疗组,双数归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其中,对照组使用常规西药疗法配合揉抓排乳法,治疗组采用通乳散结膏配合揉抓排乳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乳房局部红肿热痛、肿块大小变化、排乳通畅性等全身症状,以及白细胞和红细胞沉降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后2组全身症状和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比较,治疗前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评分均明显改善,2组相比治疗组更优(P<0.05);2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95.00%)明显低于对照组(82.5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郁滞期患者采用通乳散结膏配合揉抓排乳法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关键词:通乳散结膏;揉抓排乳法;哺乳期急性乳腺炎;郁滞期
急性乳腺炎是常见乳腺急症,该病致病原因主要为乳腺小管阻塞、排入困难,导致乳汁淤积于内产生结块,引发胀痛感和炎症,多见于初产妇,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严重[1-3]。必须采用适合方式进行治疗,而以往治疗中主要使用西医方式,该方式会导致用药期间不可正常哺乳,以此防止对婴幼儿产生影响。因此,应对传统治疗防止进行改进,减少对母婴影响。我国传统中医治疗中针对该症有确切治疗方式,效果显著,利于改善患者病情[4-6]。而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郁滞期患者采用通乳散结膏配合揉抓排乳法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本院2018年6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哺乳期急性乳腺炎郁滞期产科哺乳期乳腺炎女患者为治疗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均为40例。治疗组,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31.6±1.3)岁,病程3~11d,平均病程(6.5±0.6)d;对照组,年龄21~41岁,平均年龄(32.2±1.4)岁,病程2~12d,平均病程(6.8±0.7)d。2组患者一般治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①西医诊断与辨证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颁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早期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中医证型诊断标准符合《中医外科学》制定相关标准;②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表现;③者为哺乳妇女;④患侧腋下有核肿大疼痛症状;⑤血白细胞总数增高;⑥有皮肤不红或微红、排乳不畅、肿胀疼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和苔薄黄等现象;⑦具有相关治疗禁忌症;⑧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⑨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①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②乳腺化脓溃烂;③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数≥16.0×109;④体温高于39℃或CRP>50mg/L;⑤患者就诊前使用过相关治疗药物;⑥患者存在严重精神、意识等功能障碍;⑦患者治疗配合度低。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实施通乳散结膏配合揉抓排乳法治疗,通乳散结膏药方组成:柴胡、乳香、没药、夏枯草、蒲公英均30 g,大黄、黄柏、姜黄和白芷均25 g,冰片20 g,全部药物均研为细末混合,加入醋调拌成膏状。若患者伴有发热恶寒和头痛,加入金银花、连翘,若患者疼痛剧烈,加入乳香、没药。1剂/d,以水煎汁服用,连续服用5~7d。揉抓排乳法具体方式:患者取端坐位,充分暴露患乳,取正常乳汁或润滑剂涂于患处,托起患乳,五指顺乳络方向,多次轻拿捉拉乳头及乳晕部,并以五指指腹进行揉、推、挤、抓,对患乳位置硬结肿块进行按摩,以放射状方式从乳房至乳头部揉抓,以右手拇指、食指对患侧乳晕、乳头进行挤压,多次轻拉上提,促使患者积乳排出。再将“通乳散结膏”加温,敷于患者乳腺肿块与局部红肿位置,涂药范围>红肿区1cm,药物厚度≥3mm,敷药后以乳罩固定,1次/d,连续7d。
1.4.2 对照组 实施常规西药配合揉抓排乳法,静脉滴注800万U青霉素(生产厂家: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3622)与500 mL生理盐水混合溶液,1次/d。并口服头孢他啶(生产企业:Glaxo Operations UK Ltd;批准文号:X20010399),2~4次/d,连续给药3~5d。揉抓排乳法与治疗组相同,1次/d,连续7d,治疗期间停止服用其他相关药物。
1.5 观察指标 观察2组乳房局部红肿热痛、肿块大小、排乳通畅性等全身症状以及白细胞(WBC)和红细胞沉降率(ERS)。
1.6 疗效标准 患者疗效根据临床症状进行判断,其中痊愈:乳房红肿疼痛等症状和发热等全身症状完全消除,白细胞总数正常或接近正常;显效:全身症状和局部肿痛明显减轻,结块缩小,白细胞总数明显降低;有效:全身症状及局部肿痛减轻,结块缩小,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红细胞沉降率降低;无效:局部和全身症状、白细胞总数未见明显改善,甚至病情加重。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和检验法,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全身症状比较 治疗前2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评分均降低,且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2组治疗前后白细胞和红细胞沉降率比较 2组治疗前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项数值均明显降低,2组相比治疗组更优(P<0.05)。见表2。
2.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0%,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急性乳腺炎属于常見急性化脓性感染和哺乳期妇女常见病症,若治疗不及时会导致形成乳腺脓肿,给患者造成较大痛苦,而及时排空乳汁至关重要。以往针对该病临床治疗中主要以青霉素类西药为主,对病情有一定改善效果,但疗效欠佳,有引起化脓风险,影响母婴双方[7-9]。与之相比,中医疗法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经济方便、无手术创伤、疗程短和不易复发等优势。中医认为,急性乳腺炎属于乳痈,致病机制外为乳头破损、风热毒邪,内为阳明瘀热、厥阴气逆、内扰乳络和气血不从,治疗中应以通为用,以消为贵,及早治疗。而通乳散结膏作为明代《外科正宗》中经典古方,药方中包含柴胡、夏枯草、蒲公英、乳香、没药和冰片等,将其涂于患处可起到疏肝散结、通乳消肿和清热解毒等功能,帮助患者快速消除淤结肿块,联合使用揉抓排乳手法可促进淤积乳汁排除,可有效缓解患者痛苦程度[10-12]。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全身症状各项指标和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郁滞期患者治疗中,采用通乳散结膏配合揉抓排乳疗法,可提升对患者局部与全身临床症状,改善白细胞总数和红细胞沉降率,加快患者病情好转,相比于西药与揉抓排乳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宋雪,丘嫦,司徒红林,等.揉抓排乳合中药外敷法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4):54-58.
[2]许小清,沈石连,庞则英,等.加减瓜蒌牛蒡汤配合排乳法治疗哺乳期乳腺炎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6,(3):73-75.
[3]翟臻,祝东升,赵立娜,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郁滞期乳腺炎现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9):1315-1318,1322.
[4]王真,刘德培.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治疗体会[J].医学信息,2015,(48):225-226.
[5]薛丽华,李明.手法按摩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疗效观察[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5(11):625-628.
[6]钟馨,王卉蕾,祝东升.乳痈郁滞期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6,44(11):21-24.
[7]陈建忠,刘星.中西医结合治疗哺乳期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5,(45):229-230.
[8]王文浩.高渗盐水浸泡与硫酸镁外敷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对比[J].医学信息,2015,(31):42-42.
[9]冯蕊.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的治疗研究[J].医学信息,2015,28(8):171-172.
[10]李雪真,郭智涛.真空负压引流套件在哺乳期化脓性乳腺炎中的运用[J].中医外治杂志,2015,24(3):10-11.
[11]夏咸梅,翟金亚,高晶晶,等.电刺激加中药贴敷等外治法治疗早期淤积性乳腺炎的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5,(27):84-85.
[12]江爱芳,朱文波.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超声诊断[J].医学信息,2015,(24):34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