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鹏举,王海福
(1.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系,新疆阿克苏 843000;2.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新疆喀什 844000)
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有了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才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了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破解农村师资短缺、队伍结构不合理、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难题,2014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鼓励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加强本土化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2018年《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再次强调要为乡村小学培养补充全科教师。因此,基于政策导向与实践探索,“走向综合”“迈入全科”是我国未来小学教师培养与实践的发展趋势[1]。而挖掘小学全科教师研究热点,探讨发展趋势,对于提升教师教育质量、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以中文期刊数据库为取样范围,采用可视化软件对已有文献(2007—2019年)做系统梳理,对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自2007年起,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引起了普遍关注,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中2007—2019年间的全部文献进行全面检索,检索主题词选择“全科教师”“卓越全科教师”,期刊来源选择“核心期刊”,共检得文献79篇。为了提高研究样本的信效度,笔者对文献进行了处理,剔除与“全科教师”无关的文献资料后,共获得有效文献75篇。根据科学计量学基本原理,本研究以检得的有效文献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法对文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运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 2.0对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的结果显示,2007—2019年间核心期刊共刊发小学全科教师研究论文75篇,总体呈增长趋势(年发文量走势见图1),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持续增长阶段(2007—2014年)。从2007年开始,年发文量增长速度缓慢,2013—2014年迅速增加,在2014年达到这一阶段的峰值(7篇),这表明学界对全科教师研究的关注明显增强,尤其是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对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此背景下,小学全科教师教育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二是迅速增长时期(2014—2016年)。2016年发文量达到顶峰(20篇),其原因是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鼓励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根据当地乡村教育实际需求加强本土化培养,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这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促使学术界对全科教师教育研究给予了持续的关注。三是短暂回落时期(2016—2017年)。2016年以后发文量有所回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每年仍保持在15篇以上。四是新的上升阶段(2017—2019年),2017年以后发文量明显上升,2018年发文量达到了18篇,究其原因,2018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计划(2018—2022年)》进一步明确指出,要为乡村小学培养补充全科教师。在此背景下,笔者预计学术界对小学全科教师研究的关注度会持续上升,相关研究成果也会不断增加。
图1 2007—2019年小学全科教师研究年刊文量走势图
作者分布情况以第一作者为统计对象,其中,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肖其勇的发文量为6篇,属于高产作者。发文量排前五位的作者都来自重庆地区的师范院校,其他省份院校对小学全科教师的研究比较少,重视程度不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数量明显不足。发文量排前五名的机构中,重庆地区有3家。发文量位居首位的是重庆师范大学,发文量为14篇;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位居第二,发文量为12篇:两所院校发文量占据统计文献的34.7%。西南大学排名第三,发文量为4篇。由此可知,高校是小学全科教师研究的主力军,重庆地区的师范院校已经成为引领和推动我国全科教师教育研究的领头羊。相比之下,其他省份院校及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较少,对全科教师培养的关注度明显不足。这说明跨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不足,合作意识与知识共享意识有待提高。
笔者对核心期刊的刊文量进行了分布统计,从刊文量看,刊文量大于5篇的核心期刊有5家,《教学与管理》《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理论与实践》《外国中小学教育》《当代教育科学》排名前五,刊文量分别为10篇、7篇、7篇、6篇和6篇,共发文36篇,占论文总量的48%。这些期刊均为教育类专业期刊,可见综合类和其他社科类核心期刊对小学全科教师的相关研究关注较少。上述五种期刊密切关注全科教师教育的动态和相关研究的走向,推动了全科教师培养的实践与理论的协同发展。从被引情况来看,2007—2019年国内小学全科教师研究领域排名前五的高被引文献,涉及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阐释、价值取向、素质结构、课程建设、培养模式和监控评价体系等内容。重庆师范大学肖其勇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特质与发展模式》一文于2014年刊登于《中国教育学刊》,被引97次,排名第一位。该文对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进行阐释,指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除了具备一般小学教师的能力素质外,还应具备深厚的乡村教育情怀、全面的专业知识、综合的能力素质。基于此,肖其勇提出构建免费定向农村小学全科教师“3+1”培养模式(包括“3+1”办学模式、“3+1”课程体系、“3+1”实践教学),引发了小学全科教师研究热潮,成为我国小学全科教师研究的核心文献。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教育是当下破解农村师资困境的良方,因此相关研究成果备受关注。
笔者运用可视化文献统计软件Cite Space对75篇学术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绘制出小学全科教师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在分析知识图谱的基础上,结合二次文献内容分析和整理研读,挖掘近十几年小学全科教师研究的热点。
1.小学卓越全科教师培养背景研究
全科教师培养在我国由来已久,中等师范学校就采用综合全科的方式培养小学教师。2014年,全科教师培养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的背景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顺应小学包班授课的国际趋势。小学全科教师最早发端于英国,为德国、美国等国家所效仿[2]。二是基于百年中等师范教育的再出发。我国中等师范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特色办学模式和培养优秀人才的经验,为全科教师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实施以培养“完全的小学教师”为目标的[3]综合培养特色模式。三是基于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小学生具体思维能力占主导,抽象思维处于劣势,他们的性格和价值观可塑性极强,看待事物视角比较狭窄,小学教育教学应利用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四是基于适应农村教育的现实需要。农村小学规模受限和编制紧缩使得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农村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客观上需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免费定向培养小学全科教师,有助于解决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数量不足等问题,化解结构性矛盾。五是基于国家教育政策导向。自2011年起,国务院、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等文件,要求“结合乡村教育实际,定向培养能够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鼓励采取多种方式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国家政策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提供了强力支持,新时代小学全科教师教育的前景不可限量。
2.小学全科教师内涵阐释研究
陶青认为,小学全科教师指在小学教育阶段,能够根据学生兴趣和社会需要,通过主题化课程开发和整合化课程实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教师,其扮演的新角色为个性化教育的实施者、整合化课程的开发者[4]。总的来看,小学全科教师内涵研究聚焦于教育理念、职业道德、综合知识结构、娴熟的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重点凸显“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综合”等素养。笔者认为,小学卓越全科教师是指具有高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乡村教育情怀、“三主两辅六能”的综合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能够依据小学生兴趣和社会需要开展跨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这明确要求全科教师教育情怀要深、理想信念要高、身心素质要强、知识结构要广。所谓“三主两辅六能”指小学全科教师能以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为主要执教科目,还能从音乐、体育、美术课程中任选两科为辅教科目,同时还需具备六种素养和能力,涉及热爱学生、跨学科教学、实践创新、教学管理与评价、“互联网+教育”、终身学习等六个方面。
3.小学卓越全科教师价值取向研究
全科教师教育价值取向在于解决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缺编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推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使农村小学教师“进得来、下得去、干得好”[5],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最终推动教育公平,接轨国际教育[6]。笔者认为,新时期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价值取向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提升农村教师专业素养和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二是有助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推动教师教育实践与创新;三是有助于体现“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落实“全人教育”理念;四是有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五是有助于服务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战略。
4.小学卓越全科教师素质结构研究
肖其勇认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素质包括深厚的农村教育情怀、全面的专业知识、综合的能力素质[7]。江净帆从通识能力、学科能力、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构建小学全科教师的素质结构[1]。邱芳婷认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素质结构具体体现为专业信念、农村情怀、自我成长构成的师德结构,一般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心理知识构成的知识结构,课程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构成的能力结构[8]。
5.小学卓越全科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肖其勇指出,师范院校要建立“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有机结合的“3+1”课程体系[7]。袁丹等人基于全科教师的通识能力、学科能力和专业能力构建了“三位一体”(文化通识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实践技能课程)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体系[9]。构建综合性、师范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小学卓越全科教师培养的关键所在,这样的课程体系可以涵盖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和乡土文化课程五个板块。
6.小学卓越全科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研究
肖其勇认为,创生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协同培养机制,重在建构师范院校引领、区县政府主导、教研机构助推以及区县小学积极参与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促使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10]。教育实践探索表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导向以农村基础教育为本,职前培养模式具有一体化、系统化、综合化的特征,这要求社会多方力量积极参与探索高校、区县政府、培训机构、小学和社会机构“五位一体”协同培养全科教师的新模式。
7.小学卓越全科教师教育监控评价体系的研究
有学者指出,国外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外,对教师资格以及获得教师资格的程序进行严格把控,也是保证小学全科教师队伍质量的根本措施[11]。有些国家引入第三方评价监控机构参与小学全科教师的全程培养过程,我国的小学卓越全科教师培养属于起步探索阶段,可以学习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完善教师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修订教师资格认定评估制度,创建多元化的动态调整机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全科教师培养体系。学界还主张教师教育要严把“入口关”与“出口关”,推动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以及质量监控全覆盖,培育合格的新时代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近十几年来,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研究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基本围绕教师教育价值取向、教师素质结构、教师教育课程设计、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教师教育监督评价体系五条主线展开,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但是从总体情况看,相关研究还存在有待拓展与深化的空间。首先,研究视角和方法有待改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研究应该以跨学科视角,从教育学、人类学、心理学、生态学、文化学等学科出发展开研究;研究参照点可以用“五基于”来概括,即基于国家教育政策、基于农村教育现实需要、基于学生学习认知特点、基于“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基于国际成功经验。但是,目前相关研究大多聚焦于教育学领域,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明显不足,采用的研究方法大多具有浓厚的思辨与演绎色彩,缺乏基于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实践的实证研究,也很少使用田野调查、行动研究、计量统计和比较研究等方法。今后,相关研究要进一步拓展视角,丰富研究方法,将质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从传统的思辨研究转向质性行动研究。其次,从研究力量上看,地方性师范大学与高职院校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较少,研究人员规模较小,研究团队力量薄弱,相关研究机构合作意识淡薄。重庆师范大学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是目前我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研究的主阵地,其他省份的综合类大学以及高职院校对乡村小学全科教师的研究重视程度不高。
1.聚焦小学全科教师内涵式发展的深层问题
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小学全科教师教育理念已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还有一定的差距。随着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教育实践探索的不断推进,学界需要对以下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全科教师内涵、知识结构、能力特质、核心素质和角色定位;终身从教的乡村教育情怀的多维阐释;基于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全科型课程设置和协同培养模式改革;职前职后教师教育的一体化紧密衔接;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百年中等师范人才培养经验与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的兼容并蓄和协同发力;包班制教育教学模式与科任制教学模式的取长补短;科任教师综合教育教学实践智慧路径生成。这些事关小学全科教师内涵式发展的深层问题,都需要学界深入探讨,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小学全科教师研究向纵深发展。
2.深入探索基于“回归乡土”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建构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推进本土化培养,面向师资补充困难地区逐步扩大乡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规模,为乡村学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合格教师。目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任务落在地方师范院校及高职院校。相关高校不仅要贯彻全科教师培养理念,而且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找寻将“地方性知识”纳入全科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的有效路径,以发挥乡土文化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所谓“地方性知识”,一般包括“生产生活的地方性知识、历史文化的地方性知识、传统民俗的地方性知识、民间艺术的地方性知识、地理景观的地方性知识、思想观念的地方性知识”[12]等。高校要研究本土化、本地化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实践路径,不断提高地方师范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育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为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教育精准扶贫提供才智支持和师资保障。
3.深入研究国际成功经验与本土实践相融合的路径
2018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要重点探索借鉴国际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经验,继承我国养成教育传统的培养模式。学习借鉴国外已经形成的较为完善的教师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跨学科综合化的教学目标、系统化与综合化的课程设计理念、规范化的实训研习标准、严格的“出口”关。我国传统的养成教育具有悠久历史,“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我国教育发展全程,我国教师培养也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做到知行合一。我国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是基于农村教育现实和教育改革需要实施的教师培养工程,为了推进这一工程,学界既要研究国外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为我国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也要研究如何传承、发展中华师道精神,涵养教育情怀。遗憾的是,现有对国外先进经验的研究以译介国外资料为主,仿照、移植的色彩浓厚,本土化特色不足。而在如何汲取中华传统养成教育精髓推动全科教师教育研究方面,笔者至今尚未见到有分量的成果。
4.深入开展监控与评价体系建构研究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我国将实施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范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基本要求,鼓励行业部门(协会)制定人才评价标准。为了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精神,完善全科教师培养机制,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保驾护航,相关部门必须积极引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13],构建灵活开放的职前教师培养监控与评价体系。相关研究表明,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目前尚处于空白状态,学界可以围绕动态化的课程实施监控与评价体系建构、“以生为本”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构、基于第三方力量介入的监控模式构建等方面展开研究,为培养全科教师规划培养方案、调整课程结构提供理论支撑。
我国小学卓越全科教师培养是在原中等师范学校人才培养基础上的“再出发”,也是结合当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现实需求,在全国自下而上开展的实践探索。小学卓越全科教师培养需要在汲取国外教师教育经验的同时,注重富有本土特色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提升,构建契合新时代精神的教师教育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