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征第一山》关山月 纸本设色 50.8cm×72cm 1962作 中国美术馆藏
云石山位于江西省瑞金城西19公里处的云石山乡境内,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主力从这里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因此,云石山又被人们称为“长征第一山”。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云石山成为人们所向往的红色旅游圣地之一。
云石山是一座平地凸起的小山,高不过50米,方圆不足千米,山体很独特,四面悬崖峭壁,一条百级石砌的羊肠小路掩映于苍茂山林之中,通向山顶神庙。小道中途还有两道石门屏障,颇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气势。山中树木林立,怪石各异,整个山体郁郁葱葱,被几百种植物覆盖,树木均植根于山石缝间,顽强生长,形成一幅山林合一的独特审美景观。这里风景秀丽、典雅怡人、四季如春,正如山头寺庙门联所言:“云山日咏常如画,古寺林深不老春。”
1934年7月,正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硝烟四起、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刻。原驻沙洲坝的中央机关已被敌人发现,为确保安全起见,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等党政军群所有中央领导机关集体迁移到较为隐蔽的云石山区,并分散驻扎在就近的各个村庄。中共中央局驻在丰垅村的马道口,中央军事革命委员会驻扎在田心村岩背,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驻在田心村沙排,少共中央局驻在田心村老屋场,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就驻在这云石山头的云山古寺之中。在云山古寺中,毛泽东与张闻天两人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感情。他们经常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为后来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起了关键性作用。红军主力长征后,该旧址保存完好,未受敌人破坏。1987年,云山古寺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62年,关山月到访云石山,并在回岭南后创作了《长征第一山》。关山月很早便在绘画上展现了惊人的天赋,一次偶然的机会被高剑父赏识得以免费进入其创办的春睡画院接受系统教育。高剑父为其更名为关山月,寄山水画希望于他。毕业后,关山月更是一心埋首艺术创作,曾深入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等省区,游遍祖国大好山河,深入民间搜集素材,边写生,边创作,沿途卖画为生,还曾去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这些经历,为其以后取得巨大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所有的岭南派画家一样,关山月的艺术也植根广东,视野扩及神州。在艺术创作上,关山月致力于传统水墨技法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格外强调“不动就没有画”,坚持深入生活搜集素材写生创作,而不是闭门造车。他以永无止境的学习精神在艺术道路上奋斗不息,创作了大量佳作,成为时代精神与个人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典范,在近代美术史上留下了厚重的一笔。
20世纪60年代后,关山月开始进行革命圣地题材的创作。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毛泽东诗意和革命圣地题材的中国画,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国画改造和革新的突破口之一,也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被中国画家普遍选择的公共题材。关山月的《长征第一山》,即是此时期问世的实践佳作。此图以咫尺之图写千里之景,以干湿浓淡的笔墨,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云石山的景貌,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从图中水与墨的运用中,可见作者运笔的深厚功力。画面左上方的款识交代了画作的创作背景,款曰:“长征第一山。一九六二年八月,访问了光荣的革命纪念地叶坪沙洲坝,最后又访问了梅坑。当时苏维埃临时政府为了避免国民党反动派飞机的骚扰,乃从沙洲坝转移于此,毛主席迁到云石山上的土庙里居住和办公,在这里坚持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为止。因此处是长征的起点,故称云石山是长征第一山。一九六二年中秋并记于珠江南岸。岭南关山月。”
此作创作于画家晚年时期,用笔苍劲有力,气势磅礴,散发着恢宏阔远的气息。画家以浓墨的重量与突出前景的构图,凸显了这一革命圣地的伟岸;以精湛的笔墨,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云石山的景貌。远处山峦起伏,近处茂林密集,树林中隐约可见一条通向山顶庙宇的羊肠小道,空灵之境引人遐想。浓重的墨色突出了山体浑厚的体量感和质感,与远处山景的淡墨形成鲜明对比,空间感跃然而出。对角线式的构图匀满而有气势,凸显出云石山这一革命圣地的伟岸历史。图中苍山墨林遒劲有力,展示了于山石缝隙中挺拔生长的顽强生命力,寓意红军不畏艰险的长征精神。整幅画作立意高远,气势恢宏,体现了画家极强的艺术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