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程程, 汪淑敏, 赖红燕, 郑色秋, 李军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 浙江 温州 325027)
在临床医疗中, 麻醉科是集手术和危重症患者急救、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的枢纽科室。当前, 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使麻醉科仪器设备更趋于高智能化、高自动化, 麻醉工作需借助各种仪器设备对手术患者实施各项操作。因此, 加强麻醉仪器设备的有效管理是医院对患者进行急救、手术的重要保障。有研究报道, 三甲医院院内感染发生率高达4.26%[1], 而呼吸道感染是麻醉术后的并发症之一, 据统计肺部感染占医院呼吸道感染的75%[2]。不同麻醉方式下仪器设备消毒流程并未规范, 这会导致患者感染, 甚至危及生命[3]。随着现代化医院管理理念的兴起, 医院感染控制已成为医院管理的一门新兴学科。但目前对于麻醉科仪器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相关医院感染的管理方法及资料尚存不足, 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现就我院针对麻醉科仪器设备的消毒和管理方法、规范进行梳理, 供同行参考。
与其他医疗物品不同, 麻醉科仪器设备因其重要性和使用范围的特殊性, 具有精密、价格昂贵、专业性强、管理要求高的特点。麻醉科常用的仪器设备包括食道超声探头、神经肌电刺激仪、血液回输仪、简易人工呼吸器、麻醉喉镜片、插管钳、各种监护仪、除颤仪及麻醉机等[4]。仪器设备因其精密性和材质的特殊性, 消毒处理方法各不相同, 其消毒管理需要麻醉科护士严格把控。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气管等是人体的第一道感染防线。在临床麻醉操作过程中, 全麻气管插管操作后, 其鼻腔和口咽部位即失去了正常防御感染和保湿作用, 人工通气增加了气道黏膜的干燥性, 阻碍了纤毛运动, 使患者气道内细菌及分泌物难以有效排出。同时, 由于气管插管的侵入性操作, 导致患者的呼吸道绒毛和黏膜造成损伤, 增加术后肺部感染几率, 加之术后免疫力下降, 都有可能成为引发术后感染的潜在麻醉危险因素[5]。
随着医疗配套设施的不断升级改进, 麻醉科大部分全麻卫生材料都是一次性使用, 但对于可复用的仪器设备比如喉镜片、纤支镜、食道超声探头、呼吸囊等器材因造价昂贵等原因, 暂时还难以达到一次性使用。而这些仪器构造精细、复杂, 难以彻底消毒灭菌, 也是造成感染的一大隐患。临床上一次性螺纹管在使用过程中需直接与患者呼吸道相连, 术前患者的上下呼吸道或已感染细菌, 并携带菌群通过呼出的湿热气体在麻醉机回路内重复循环, 污染麻醉机及其部件。特别是有些麻醉机本身的管腔密闭结构与空气难以流通, 且拆卸消毒安装较为繁琐, 因此容易成为细菌生长繁殖的主要场所。现临床使用普通金属喉镜或可视喉镜进行气管插管, 对于喉镜柄使用后的消毒处理一直被大家忽视, 由此导致的感染问题没有明确指导意见。纤维支气管镜属精密材质, 价格比较昂贵。在消毒条件有限的医疗机构, 它常常是由护士进行消毒后再反复使用。在麻醉插管定位后, 大部分消毒操作步骤如下: 先用清水清洗祛除污渍, 然后用碘酒或酒精擦拭, 这样能够清除大部分沾污在物体表面的口腔细菌。但管腔内还是会残留患者少量体液、体细胞及脱落的细胞碎片, 达不到消毒标准存在交叉感染的隐患。
2.3.1 麻醉医生操作不规范 麻醉仪器设备如果消毒和管理不当会引发医院感染, 这属于人为因素, 其中包括麻醉医生的操作。如果医生操作技术不过关或使用麻醉仪器设备不规范, 就有可能导致患者术后感染。如在临床麻醉操作中没有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准则和相关制度, 在行全麻气管插管操作时污染导管、插管太深、插管技巧不熟练、动作粗暴或者是拔管指征不严格等, 都有可能造成患者术后的下呼吸道感染。有的医疗机构临床上在患者通气量恢复之后就放宽了对呛咳反射以及吞咽反射恢复情况的指标控制。麻醉医生在患者没有完全具备拔管指征的情况下即行拔管, 会导致患者误吸入上呼吸道、鼻旁窦、人工气道等处的分泌物以及呼吸机回路的冷凝液, 这些都是发生医院感染隐患。
2.3.2 医护人员专业素质不强, 规章制度执行不严麻醉手术过程中涉及无菌操作多, 对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如果医护人员无菌操作观念不强、操作技巧不够熟练、操作方法不规范, 手卫生执行不到位, 都会导致患者在麻醉后发生医院感染。由于目前麻醉人才相对短缺, 部分医护人员在不熟悉气管插管、硬膜外麻醉、腰麻及其他麻醉操作情况下进行操作, 特别是在一些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如果这些医护人员不能保证在各种有创操作中使用的器材严格遵循无菌操作, 就会发生感染。此外, 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 医疗废弃物处理不当等也是造成医院内感染的主要人为因素。
可复用仪器设备需要严格遵循消毒原则, 部分仪器可按如下策略进行。
3.1.1 纤支镜、金属喉镜片、食道超声探头 清洗、消毒、存放及使用等整个过程及环境建设, 要符合国家卫生部门一系列文件规定如WS/T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GB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WS 507-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等。对支气管镜保障团队(含护理人员、洗消工)及使用人员(医生)都要参与消毒隔离相关文件的学习[6]。
3.1.2 麻醉机 在使用后需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或750 mL/L乙醇进行表面擦拭消毒; 麻醉机内呼吸回路用麻醉机回路消毒机进行消毒, 也可将内呼吸回路送往消毒供应中心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特殊感染者使用麻醉机机械通气后应清空钠石灰罐后单独进行清洗消毒, 麻醉机内部管路消毒后, 其各部件应彻底干燥之后备用。我科具备臭氧回路消毒机, 将过氧化氢和臭氧导入麻醉机内部管路, 使其与管路中的致病菌群接触, 进而杀灭相关致病菌群。臭氧有强效灭活作用, 过氧化氢则可帮助臭氧分解产生具有超强氧化作用的单原子氧, 其可直接进入菌体内, 发挥氧化作用杀灭致病微生物。
3.1.3 插管钳 插管钳是金属材料, 使用后需在比例为1∶200的全效多酶清洗剂里浸泡5~10 min再用清水冲净, 擦干后高压灭菌处理。
3.1.4 呼吸球囊等器材 呼吸球囊使用后先拆卸至最小单位, 流动水下冲洗, 初步去除污染物。放入1∶200的全效多酶清洗剂里浸泡5~10 min再用清水冲净, 在流动水下刷洗皮囊表面、内腔和关节, 最后再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 纯净水漂洗干净, 烘干备用。螺纹管、面罩、牙垫、吸痰管、非金属喉镜片均为一次性使用, 一人一用。
3.1.5 特殊器械 液体加温仪、心电监护仪、神经肌电刺激仪、除颤仪等特殊仪器使用后用含复合双链季铵盐消毒液的消毒湿巾擦拭, 如有血迹及时清水擦洗干净后再用750 mL/L乙醇或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后清水擦拭。
3.2.1 建立麻醉科仪器设备规范化管理 麻醉科仪器设备的管理须建立相应制度, 实行规范化管理。制定麻醉仪器设备管理细则: 麻醉仪器设备在消毒灭菌后应放在专用仪器库房, 由专人负责清点、维护、保管; 贵重仪器由专人管理, 定期保养并负责维护登记; 各手术间麻醉仪器设备每周检查1次, 由专人负责维修、保养和管理; 急救箱的抢救设备每天清点补充并检查有效期, 建立班班交接管理制度; 每月按照医院感染管理与疾病控制处要求, 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抽样细菌培养检测并做好登记, 对于接触皮肤的仪器设备, 样本菌落数≤200 cfu/件为合格, 接触黏膜的仪器设备, 样本菌落数≤20 cfu/件为合格。
3.2.2 定期举行消毒管理制度培训 加强科室培训, 每季度组织全科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系列法规、制度, 从思想上强化麻醉医护人员的认识, 让其明确自身职责和义务, 提高自律性。麻醉护理人员需掌握内镜清洗及器材消毒的相关知识, 积极参加培训, 熟练掌握特殊器材及附件的清洗、消毒、灭菌和维护管理技术, 提升自身素质, 保证清洗消毒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另外, 负责科室院感防控人员还要每月定期检查和监督, 切实负责全科的麻醉仪器设备消毒质量和安全管理, 并定期提供医院感染监控报告, 持续改进。医院感染管理与疾病控制处人员也要每月对麻醉科室进行检查监督, 定期抽查麻醉医生对仪器设备使用消毒操作[7]。麻醉科医护人员参加定期培训, 并通过科室的每月自查自纠及院感部门的检查监督, 更有利于培训的落实。
3.2.3 增强医护人员的医院感染防控意识 麻醉医生的素质水平和思想认识对医院感染控制的影响很大, 因此需要提高专业素质。首先, 在进行全麻插管操作前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执行, 操作前佩戴口罩并使用免洗消毒液对双手消毒, 戴无菌手套操作。其次, 在进行麻醉穿刺时还要注意熟练掌握穿刺技巧, 严格无菌操作, 避免长时间和反复穿刺, 否则会增加患者局部感染等风险, 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截瘫[8]。麻醉医生在对患者进行血液及体液接触性操作后应及时脱掉手套, 并规范洗手, 必要时进行手消毒。对于麻醉科的一次性使用卫生材料, 在使用过后需分类放置, 尖锐器械需单独存放, 比如将注射器针头、穿刺针、医用刀片等放入专用利器盒内, 将手术中用完的药物空瓶放进收集盒内, 然后贴上提示标签统一处理销毁。
分别于培训实施前后, 参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采样检测麻醉仪器表面、空气、医护人员手的合格率情况且比较实施前后患者麻醉相关感染率(表1)。
表1 实施前后麻醉仪器感染检测合格率及麻醉相关感染率
麻醉科仪器设备是医院细菌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 可能会使患者在治疗期间感染其他疾病, 还可能成为新的感染源, 因此, 使用操作需要严格的消毒和管理制度做支撑。同时, 麻醉医生需严格执行医院的相关规定和制度, 提高麻醉操作技术, 加强责任心。定期组织感染防治操作学习, 不断提高麻醉医生预防和控制感染的意识, 并定期抽查麻醉医生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消毒规范掌握情况。凡从事清洗消毒的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内镜清洗消毒相关方面的知识, 并定期参加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 熟练掌握麻醉科特殊设备的清洗、消毒、灭菌及维护技术。医院建立健全麻醉仪器设备消毒及管理制度, 采取有效措施, 对医护人员加强培训, 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意识, 提升麻醉医生对各项麻醉操作的控制能力以及麻醉护理人员的消毒灭菌工作技能,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