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苏拉,李施男,李仁贵,杜艳红
(1.通辽市林业灾害应急管理办公室,内蒙古 通辽 028000; 2.通辽市蒙东沙地林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 通辽 028000; 3.通辽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内蒙古 通辽 028000)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42°15′—45°41′ N、119°15′—123°43′ E,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均气温0~6 ℃,年均降水量357.7 mm,年日照3 000 h 左右,年均风速3~4 m·s-1,湿润度0.3~0.7。总土地面积58 999 km2,森林面积1 403 233 hm2,森林覆盖率23.78%。树种资源有46科、80属、220种。乔木林以杨树、榆树、柞树、黑桦、油松、柳树、白桦、山杨、樟子松、落叶松、侧柏、槐树、云杉为主,灌木林以山杏、锦鸡儿、虎榛子、黄柳、绣线菊、柽柳、沙柳、沙棘、杨柴、枸杞、榛子为主,经济林以苹果、大扁杏、文冠果、沙果、葡萄、梨、李、山楂、杏、海棠、枣为主。
舞毒蛾(Lymantriadispar),鳞翅目,毒蛾科,毒蛾属,全球性林业有害生物。舞毒蛾每年发生1代,晚秋天气转冷后成虫迁飞到越冬寄主产卵,每天最大产卵量1 000粒左右,越冬卵于第二年5月孵化进入危害期,6月中下旬化蛹,7月羽化[1]。
按照《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中规定的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方法(Pest Risk Assessment),综合评估舞毒蛾在通辽市辖区内对林业、生态和社会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
舞毒蛾在通辽市全境均有分布,是当地18种常发性或突发性有害生物之一。除松科植物外,通辽市所有森林植物是舞毒蛾幼虫喜食植物,当大量发生时甚至危害农作物和杂草。根据我国相关统计数字,其寄主植物种类500余种,包括但不限于树木。2006—2018年,通辽市的舞毒蛾累计发生面积为42 001 hm2,年均发生面积4 200 hm2(表1)。
表1 通辽市舞毒蛾发生面积统计表 hm2
在通辽市,舞毒蛾主要危害树种为杨树、柳树、榆树以及各种果树,造成树木生长减缓,生态效益下降。暴发性发生时树木叶片被食光,特别是经济林树种受害后严重影响产量。通辽市的林业经济主要依赖杨树原木和鲜果产业,如果大面积发生病虫害,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一些国家将舞毒蛾确定为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因此舞毒蛾危害发生地不仅仅是林业产业遭受损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林产品外贸也受影响。
舞毒蛾越冬成活率高,繁殖力强,具备抗逆性,非常适应当地。舞毒蛾新孵化的幼虫在形态和行为上均有利于该虫的扩散,幼龄幼虫全身密被长毛,因此可以借水力和风力自然传播,蔓延至周边的林分、果园等,幼虫还可以吐丝悬垂,像一粒带毛的种子一样借风力自然传播扩散。成虫善飞翔,最远可达数十千米,也是自然传播的重要渠道。人为传播主要由幼虫随寄主植物通过运输工具而传入其他地区[2]。
依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LY T 2588-2016)中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和评判标准,进行分析并赋分(表2)[3]。
表2 舞毒蛾危害风险量化分析表
根据评估赋分值,利用量化计算公式测算各项评判指标值(P1、P2、P3、P4、P5),得到综合评价值R。
P1=P11=2.10;
P3=0.4×P31+0.4×P32+0.2×P33=1.94 ;
P4=Max(P41,P42,P43)=2.30;
P5=(P51+P52+P53)/3 =1.30 ;
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等级划分标准有4个等级,0≤低度危险<1.50;1.50≤中度危险<2.00;2.00≤高度危险<2.50;2.50≤特别危险<3.00。通辽市的舞毒蛾风险性综合评价值(R)为1.81,属于中度危险范围。
舞毒蛾防治方法有多种,效果良好,但由于其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扩散面积广,极难根除。
4.1.1 人工消除 舞毒蛾产卵量大,常常形成卵块,每个卵块大约有300粒卵,分散于林间草丛等处。在虫害暴发的当年可以组织工作人员进行采集并集中销毁。
4.1.2 灯光诱杀 在舞毒蛾羽化期(6—7月),使用频振灯和电网组进行诱杀。
4.1.3 喷药防治 幼虫期(5月)喷洒1.2%苦参·烟碱1 000倍液,或者20%灭幼脲Ⅲ号防治。化学防治措施成本较低,见效快,但对益虫也造成伤害,长期反复使用化学药品后其效果也会降低。应推广以营林措施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手段。
舞毒蛾在通辽市林业有害生物中列中度危险性,应保持监测,定期调查,积极防治并收集相关资料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