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垦遗址保护修复的认识及研究

2020-08-13 17:59岳利多
写真地理 2020年13期

岳利多

摘 要: 军垦遗址拥有重要的人文和历史价值,还应得到科学保护和修复管理。基于此,本文对军垦遗址保护修复的认识问题展开了分析,然后从统筹管理、日常维护、修复评定等多个方面提出了遗址的保护修复措施,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军垦遗址;保护修复;统筹管理;深挖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13-0292-01

引言:

所谓的军垦遗址,实际就是军队开垦荒地和生产所留下的农场遗迹,承载了兵团军垦历史。但就目前来看,相较于其他文化遗址,军垦遗址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利于遗址保护修复工作的开展。因此,还应加强军垦遗址保护修复研究,做到正确认识和开展相关工作。

1 军垦遗址保护修复的认识

军垦遗址主要形成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记录了兵团几代人屯垦戍边的辉煌历史,承载者兵团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1]。加强军垦遗址保护修复,使遗址成为红色教育基地,能够为现代人了解军垦事业发展历史和认识兵团提供途径。在军垦遗址中,包含较多近现代军垦文物,如军垦儿女屯垦实物、戍边图片等各种资料,能够展现改革开放以来兵团在该领域取得的成就。在当事人逐渐逝去、人们的记忆开始淡化的过程中,确保这些文物得到保护和修复,能够借助这些文物上承载的历史信息确保军垦文化、精神得到传承与发扬。军垦文化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通过加强遗址保护确保文化得到传承,为现代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2 军垦遗址保护修复策略探讨

2.1 保护修复原则与目标。在此过程中,至少应遵循以下原则:

(1)铁质文物保护与修复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以及《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相关规定,遵循有效保护和不改变文物原状、加强科学研究、最小干预、可再处理与可识别、使用成熟保护技术等原则进行操作,使该批出土文物的的修复保护工作在诸如锈蚀处理、脱盐、粘接、补配复原、加固封护及外观效果等方面,均符合国家标准。(2)有效保护和不改变文物原状。对铁器遗物进行检测分析、清除锈蚀、整型复原、浸泡置换有害成分和必要封护保护等一系列操作程序,使实施对象最大程度地恢复其原本型貌,并在一定时期内不发生劣向变化,能够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的价值信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3)加强科学研究。研究贯穿在保护工作全过程中,保护程序以研究的成果为依据。(4)最小干预。附加的手段只用在必要部分,并减少到最低限度。(5)可再处理与可识别。修复以现存有价值的实物为主要依据,保存重要遗留痕迹。一切技术措施应当不妨碍再次对原物进行保护处理。经过处理的部分要和原物即相协调,又可识别。同时完整记录个案操作过程。(6)使用成熟保护技术。使用成熟的传统工艺进行保护修复。使用的材料和工艺经过前期实验研究,证明是最有效的,并对文物是无害的。

2.2 加强统筹管理。针对军垦遗址进行保护修复,还应实施统筹管理,避免出现多头并管的局面,造成遗址保护和修复工作盲目开展。结合这一目标,还应对负责遗址保护修复的部门和人员职责进行确认,由党史、区镇等有关部门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成职责分工。在具体管理权限和要求得以确定的基础上,能够由专门机构负责,对整个地区军垦遗址保护和修复工作进行规划,使遗址保护修复工作得到协調。经过系统分析和梳理,能够分类分批开展文物保护、资源开发、遗址抢救修复等各类工作,做到尊重历史和合理开发。在实践工作中,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将军垦遗址修复工作放在首位,通过落实全面排查工作编制损毁严重和濒临灭世的遗址强求名录,进行保护修复工作的优先安排,能够使遗址得到有效保护与修复[2]。

2.3 落实日常维护。军垦遗址中拥有众多文物,并且文物多为木、铁、棉麻、毛皮等质地,容易因生霉、脆化、长虫等问题发生损毁。因此在遗址保护方面,还应落实日常维护工作,突破文物修理、消毒和清洗等基础工作局限,保证文物得到有效维护。从文物入库开始,需要加强分类、登记,针对收藏时原本较旧、较脏或闲置多年的文物,还应做好清洗和消毒工作,然后根据文物质地分别存储,采取有针对性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措施。如针对纸质文物,应利用专门囊匣存放,避免在空气中长时间暴露,同时加强通风、光线等环境条件调控。针对容易生虫的毛皮、木质文物,日常应经常性检查,并引进低温冷藏设备进行定期杀虫。针对农具等金属文物,应严格控制环境温湿度,做好文物防腐处理。

2.4 做好修复评定。军垦遗址本体大多暴露在空气中,能否保证保存环境稳定关系到遗址能否得到全面保护和有效修复。遗址本体不可移动,受地质、水文、生物等各种因素影响,在保护时还应进行综合评定,通过改善外部保存状态确保本体保护修复效果。通过前期勘查和试验,能够掌握遗址保存状况、病害情况和环境变化态势,深入研究病害机理和环境变化规律,为保护修复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选择保护修复工艺和材料时,还应尽量选择对环境影响小且安全、稳定的方法,通常尽量选择物理措施,尽可能避免使用化学方法。日常加强遗址状态监测和跟踪管理,能够科学进行修复评价,确认修复工作效果,后续为提出可行性保护修复方案提供依据。

2.5 实现深挖利用。单纯依靠国家投入资源进行军垦遗址保护修复,显然难以满足工作长效开展要求,同时也不利于文化传承与发扬。因此在实践工作中,还应对遗址资源进行深挖利用。一方面,可以联合党史、社科专家等人士共同推进军垦文化资源研究工作,深入、系统的开展调研,完成兵团戍边屯垦过程中遗留的物件、歌谣、故事等各种文化资源的搜集,与遗址一同申遗,使遗址的影响力得到扩大的同时,为遗址保护修复带来更多资源。此外,还应将遗址与当地旅游景点整合在一起,完成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线路打造。围绕体验军垦历史、教育旅游等主题进行旅游景区建设,开展丰富旅游文化活动,为遗址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结论:

综上所述,军垦遗址保护修复工作还应得到足够重视,通过统筹管理保证相关工作得以科学开展。日常还应做好遗址文物维护工作,并科学进行遗址修复评定,加强遗址资源的深挖利用,确保遗址文化得到较好传承与发扬,为遗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李兵.革命遗址保护与开发调查的思考[J].管理观察,2020(03):86-87.

[2] 崔虹.关帝庙的保护与修复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0):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