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呼唤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

2020-08-13 11:49李晨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36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新课程评价

李晨

新课程倡导新的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感知、体验、时间、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聚焦于课堂上每一个活动的处理过程,突出体现学生的自我探究与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已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场所,而应当是调整并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鼓励并引导学习者主动参与的教学空间。

一、新旧课程数学教学方式的一个实例对比

我以“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的引入为例,分析一下新旧课程的不同之处。

可以看出,前者是传统的引入,以讲授为主,学生几乎完全在教师的安排下“听”课,虽然有回答问题,但却是被动的参与;而后者是“探究式”引入,以体验、参与为主,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教学主体作用十分明显。两种教学方式当中,教师所问的问题内容相同,但问题的出现次序和发问方式不同,前者的问题只起到了线索的作用,而后者更为“直线同侧的点符号相同”的学习打下了伏笔。可见教学方式的差异带来教学效果的不同。

二、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学方式的变化

教学方法一般可概括为四个大的方面: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如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如联系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教学、探究教学、问题教学。传统教学方式强调“讲授”和“演示”,这样往往是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这种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手脚,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也阻碍了个性的发展,其结果是数学课让人感觉枯燥乏味。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转变教学方式,是激活数学课堂的前提,转变教学方式,主要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由重知識传授向重引导发展转变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而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角色不应是信息的传递者、讲授者或呈现者,而应成为挖掘资源的向导,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一个新知识时,应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通过创设丰富的情景实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试验、概括、归纳、猜测直至验证。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教学过程往往是以“教”定“学”,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主动性逐渐丧失。在新课程中,倡导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教学过程不再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和体验性学习,上新课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合作交流等探索活动,解决问题。这样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凸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可以切实改变以往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的状况,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压缩学生对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实行“题海战”、“填鸭式”,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典型的习题、例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重点放在对知识、思想方法的探索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揭示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形成的过程,展现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知。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

4、由注重测验考试向多元评价转变

以往的课程评价,通常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加注重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评价目的上,它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要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个别差异,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在评价原则上,坚持指导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使评价贯穿整个活动过程,通过评价来指导、激励学生的学习。在评价标准上,它体现开放性,尤其是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教师应尊重、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保证他们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评价方法上,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既注意对学生量性结论的评价,又注意对学生实质性结论的评价。

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这样做可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三、如何实现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教学方式

1、加强教师自我更新。

在新课改中,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直接参与者。因此,要实现课程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前提。我们应努力更新和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切实地学习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性质、理念、框架、目标和内容。在开设每个模块之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此部分内容的背景及教育价值,对教学内容做整体的研究,对比教材相对以往发生的变化,参考编写人员的教学建议,然后以课程理念为指导、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设计好教学活动。

2、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

《课程标准》关于信息技术运用的理念比以往更加全面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增强数学的可视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学生学习方式、信息收集和资源获取、计算工具。这样丰富的内涵给我们的教与学都带来了更大的开发空间。例如,倡导学生使用科学计算器进行数值计算、利用几何画板等软件研究圆锥曲线的动态变化过程等等。但是这些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学,信息技术的运用一定要适当,不要为了用而用,是需要才用。

3、加强合作,积极开展备课组内的教学研究与资源共享。

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面对的是严峻的挑战,单靠外出参加教研、学习,许多出现的疑惑、问题是不能及时得到解决的。所以教师与教师之间应加强合作,积极开展集体备课,分担问题,分享成功,通过不断的交流获取教学信息与灵感。而新课程的实施,尤其是信息技术运用的加强,又使教师的备课任务更加沉重了。如果备课组共同努力,分工合作,各人都把自己最好的成果拿出来与大家交流,通过教学材料的资源共享,可以减轻每个人的负担,从而有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研究。经过实际操作的验证,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且有益的。

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数学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课程改革,为教育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新课程评价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真”学习:基于“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改进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浅谈新型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困境及解决策略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