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津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青年教师提升项目(项目编号:Y2019RSQ15)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高古”是晚唐诗人曹邺显著的诗歌风格,尤其是他的五言古诗,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继承了汉魏古风,曹邺的诗歌既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也反映了晚唐民风凋敝的社会现实。曹邺诗歌风格的形成,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结合他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其本籍文化,即粤西地域文化对曹邺诗歌风格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曹邺;高古;粤西;本籍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1-0-02
曹邺,字邺之,桂州(今广西阳朔)人,晚唐诗人,与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生卒年不详,据尹楚彬先生考据,曹邺大约生于长庆二年(822)前后,卒于乾符六年(879)至大顺二年(891)之间。[1]晚唐时期,以温庭筠、韩偓等人为代表的“三十六体”、“香奁体”等绮靡的诗风占据了诗坛的主要地位,但是由于社会矛盾的激化,一些诗人仍自觉创作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曹邺就属于这一类诗人。曹邺生前并未对自己的诗文进行整理,对其诗歌的保存及记载最早可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其中收录了曹邺的诗歌三卷,今人梁超然、毛水清的《曹邺诗注》是迄今为止曹邺诗的唯一注本,也是收录得最完整的一本。《曹邺诗注》以《全唐詩》为底本,并从《粤西诗载》中辑得佚诗四首。曹邺虽是阳朔人,在赴京应试前于阳朔和桂林两地度过了他的青年时光,但在曹邺进京应试直到辞官返乡,有大约四十年的时间都在外任职,因此,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看,曹邺诗歌风格受到了双重影响——本籍文化,即粤西地域文化,以及客籍文化,二者都对曹邺的诗歌风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笔者拟从本籍文化的角度,分析曹邺诗歌风格形成的原因。
一、曹邺诗歌风格
曹邺诗歌最大的风格便是“古”,他曾在《寄监察从兄》中以“觉心貌古,兼合古人情,因为二雅诗,出语有性灵”[2]来评价自己的诗歌风格,不仅如此,历代文人也都对曹邺诗歌中的“古”做了不同的论述,晚唐时期,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中将曹邺列为“高古奥逸主”下的“升堂”者之一,这也是首次将曹邺的诗歌风格定位为“高古”,到了明代,蒋冕在《二曹诗跋》中评曹邺诗为“格调高古,意深语健”[3],曹学佺在《重刻二曹诗集序》中也认为曹邺的诗歌是“师法古则,故不为近体”[4],等等。从诸家所言中都可以对曹邺诗歌的风格有基本的认识。从现存曹邺诗歌的形式来看,其诗以五言古诗为主,曹邺诗歌的高古风格主要是从其五言古诗中体现出来的。《四库全书总目纲要》记载曹邺“多怨老磋卑之作,盖坎坷不遇,晚乃成名,故一生寄托,不出此意”。实际上,从曹邺诗歌的内容来看,其诗歌内容非常广泛,其诗既承载了他本人仕途坎坷的慨叹,又成为他与友人结交的方式,还是他表现社会现实、寄托其志向的手段,等等。
曹邺诗歌的高古风格,主要表现在他的求仕诗、徭役诗中,比如《夜坐有怀》:
悄悄月出树,东南若微霜。愁人不成寐,五月夜亦长。佳期杳天末,骨肉不在旁。年华且有限,厥体难久康。人言力耕者,岁旱亦有粮。吾道固如此,安得苦怅怅[5]
这首五言诗是曹邺的一首与科考有关的诗。在诗的首句,曹邺描写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寂静的夜晚,伴随着微微的霜露,月亮悄无声息的已经升高。描绘了一副静谧祥和的画面,然而下一句直接写出了诗人的愁苦,这种苦闷使得五月的夜晚都显得特别的漫长,诗人没有使用意象或典故,直接用一个“愁”字说明了诗人此时的心情,而他愁的是什么呢?诗人在下面的诗句中一一作出解释:亲人不在身旁、身体健康每况愈下、感到时光易逝,这些因素使曹邺倍感惆怅,可以想见,在寂静的夜晚,曹邺面对清冷的月光,感觉离他理想中的生活相去甚远,心中苦闷,一个“愁”字将曹邺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在诗歌的末尾,曹邺笔锋突转,他说到:听说努力耕耘的人即使在干旱的年份也仍有粮食。他将科考和耕耘进行比较,认为二者一样,只要辛勤努力,总会有所收获。曹邺以积极的态度勉励自己,人生起伏,并非都能一帆风顺,遇到挫折是平常的事情,不应该那么苦闷迷惘。纵观全诗,可以看到曹邺心情的变化,由开始的触景伤情感慨良多到勉励自己,曹邺从桂州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然而十考九不中,直到三十三岁才成为进士,这也反映了唐代,尤其是晚唐科举制度对人的影响,曹邺在成为进士之前,他一直没有放弃,曹邺屡考屡败却又执着于科举考试的经历反映了晚唐绝大多数文人追求科考的心理,此外,他作为诗人,还将这种普遍心态反映到了诗歌当中。
曹邺的五言古诗写得古朴且刚健有力,与当时诗坛上主流的香艳绮靡的诗风大相庭径,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曹邺诗歌的高古不仅表现在他的诗歌形式大多以五言古诗为主,更主要的是表现在诗歌内容及风格上。无论是《捕渔谣》中的“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6]还是《杏园即席上同年》中的“一旦公道开,青云在平地”都反映出曹邺的旨趣。通过对曹邺诗歌的解读,可以看到,其诗除了反映晚唐时期文人科考的艰难与时代苦闷外,还客观记录了日趋激化的各种社会矛盾,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面貌,因此,曹邺诗歌也兼具“诗史”的特性。
二、粤西地域文化对曹邺诗歌风格的影响
粤西,即粤地之西——广西。将“粤西”指称广西见于书面表达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彼时为桂州通判的李彦弼在《八桂堂记》中写到:“湘水之南,粤壤之西,是为桂林。”[7]此后各朝代大都沿用这种提法,曹邺生于阳朔,并在阳朔读过了他的青年读书时光,开成五年(840),曹邺迁居到桂林居住,同年,赴京赶考,这一年曹邺大约18岁。曹邺的青少年时间都是在阳朔度过的,可以说,这里的地域文化对曹邺的人格、性情都起着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地域色彩。地域文化通常包含很多因素,主要有自然文化、人文文化,其中,又可细分为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风俗习惯等等。粤西自古便是荒蛮之地,直到唐宋时期朝廷才对粤西地区颇多关注,粤西南接岭南,西与唐宋时期民族政权大理、南诏为邻,东部沿海,东部与夜郎(贵州)接壤,自然环境恶劣,高山险石,在古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自然是人之罕见之地,但也恰是得益于人烟稀少,粤西自然环境原始天然、山清水秀。
中国古代文论中素有“江山之助”的说法,生态环境对人的精神和心理有比较大的影响,奇山秀水的自然景观往往对诗人心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称的粤西,对诗人的精神、人格都有升华的作用。曹邺有很多诗歌都提到桂州(阳朔)或临桂(唐代桂州州治,即桂林),《寄监察从兄》可以看做他的自述:
我祖居邺地,邺人识文星。此地星已落,兼无古时城。古风既无根,千载难重生。空留建安书,传说七子名。贱子生桂州,桂州山水清。自觉心貌古,兼合古人情。因为二雅诗,出语有性灵。持来向长安,时得长者惊。芝草不为瑞,还共木叶零。恨如辙中土,终岁填不平。吾宗戴豸冠,忽然入西京。怜其羽翼单,抚若亲弟兄。松根已坚牢,松叶岂不荣。言罢眼无泪,心中如酒酲。[8]
這首虽是寄友人的诗,但其实属于曹邺的生平自叙。诗歌开篇,曹邺便自诩是曹魏皇族的后代,而事实上曹魏的故都邺下与曹邺的祖籍桂州并非一地。接着曹邺对建安七子的风范给予了高度赞扬,曹邺说自己“心貌古”,实际上说明了拟古也是他创作诗歌的追求,即拟曹魏之古,写出“出语有性灵”的二雅诗。曹邺对于曹操、建安文学的推崇和对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也在他的诗歌中反映得淋漓尽致。桂州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淳朴可靠的民风给予了曹邺正直独立的品格和丰富充实的精神世界。
曹邺诗歌中描写桂州的不算多,但是每首都表达出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他在《寄阳朔友人》中写到:“桂林须产千株桂,未解当天影日开。我到月中收得种,为君移向故园栽。”[9]这首诗先讲了桂州地区的桂树产能丰富,诗歌说的虽是种植桂树,实际是鼓励故乡子弟读书勤奋好学上进。曹邺还有两首诗描写了阳朔的风景,一首是《题广福岩》,还有一首是《东洲》,诗句中有“有天地先融结,方广高深无丈尺”[10],这些诗句赞颂故乡的山水人文,倾注曹邺本人对乡土的热爱,清新自然又不假矫饰,是历代描写阳朔山水的佳作之一。
水秀山明的地貌特征及淳朴的民风培育了粤西人民率真自然的精神气质,同为晚唐诗人的李洞称赞曹邺为“桂林风骨”。曹邺的存诗虽然不多,但都凝聚着他丰富的情感与强烈的意志,曹邺诗歌的内蕴值得后辈一直学习与探究。
注释:
[1]尹楚彬,《曹邺生平考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2期。
[2][唐]曹邺著,梁超然,毛水清注:《曹邺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3]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4][唐]曹邺著,梁超然,毛水清注:《曹邺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5][唐]曹邺著,梁超然,毛水清注:《曹邺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6][唐]曹邺著,梁超然,毛水清注:《曹邺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7]胡虔:《广西通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唐]曹邺著,梁超然,毛水清注:《曹邺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9][唐]曹邺著,梁超然,毛水清注:《曹邺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0][唐]曹邺著,梁超然,毛水清注:《曹邺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