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娅 薛璟
摘 要:在近几年来,学习困难生成为高校教育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加强对该群体的帮扶工作,是贯彻落实我国教育中“以德树人”要求的关键环节。学生支部,党员教师及全体党员教师作为实行高等教育的先锋队,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以彰显我国教育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从而有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持续发展,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文章以高校党员教师帮扶学困生的研究与实践为中心,剖析了当前我国学困生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高校党员教师进行学困生帮扶工作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党员教师;学习困难生;帮扶工作;
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工作的不断优化与推进,相关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高校的科研与教学产出都有着明显进步,毕业生的个人水平和就业率也逐步攀升。但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部分学业困难学生,如何贯彻落实“以德树人”教育理念,依托高校党员教师对学困生进行针对性的帮扶工作成为当下高校教育改革所关注的重点内容。
一、高校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
学习困难又被称为学习障碍,这个概念早在20世纪就被提出,并且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主要是指学习成绩无法达到教学目标,远远落后于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困难现状在各个高校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几乎在大部分高校当中,每年都会有由于学业无法按时完成,而导致了毕业困难的学生。而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在现阶段并没有确切的答案,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得出该现象大部分是有多种因素影响而成的结果。
(一)学生因素
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影响因素便是他们自身在心理与生理方面所存在的局限性。首先在从高中进入大学后,学生的个人理想会变得迷茫,再加上高校期间宽松的管理体制容易导致学生缺乏长远的理想与个人发展计划,从而导致他们出现理想断裂期。部分学生由于个人的学习意志较为薄弱,在进入大学后,容易被外界的其他因素所诱惑,从而陷入过度娱乐的环境之中,逐渐丧失对学习的热情。
(二)学校因素
在当前大部分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局限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从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难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不仅如此,大部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有限,所传授的知识仍然以传统课本为主,忽略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所带来的创新,导致学生难以拥有主动的学习态度。再加上高校授课模式多为集体课程,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导致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难以跟上学习进度,不断落后于课堂学习,从而陷入被动的学习当中。
(三)社会因素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各种各样的观念不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形成,部分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与学习观念。尤其是近几年来高校招生人数不断扩张,学生进入大学门槛有所降低,以及出现的就业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现象频发,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学习无用论”的观念。
(四)家庭因素
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启蒙作用,更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有利影响。尤其是父母对于孩子的期望以及未来生活要求等等都容易影響学生的学习心态。不论是给学生施加过高的学业压力或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毫不关心,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学习心理的改变,来自家庭的变故也极容易引发学生学业成绩的不稳定。
二、学困生的主要类型与帮扶思路
学习困难的学生。大学的学习内容有着知识面广、时间紧和课程多的特点,在教授方式方面与高中的学习模式也有着很大的不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能很快且很好地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并且还缺乏较浓的学习兴趣,从而容易导致学习困难。尤其对高中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到了大学之后难以快速适应,在心理上也是一个较大的打击,很容易出现压抑、自卑和焦虑的情绪。在帮扶这一类学困生来说,就需要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帮助学生找到适宜的大学学习方法。
就业困难的学生。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和调整结构的重要时期,这一社会背景对就业规模和结构有了一定的影响。再加上社会对当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学历层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较高,而自身的客观条件与个人能力并不与期望值所匹配,从而使得出现就业困难的问题。
情感障碍的学生。这一类学困生主要因自身的家庭变故和复杂的经历以及人际交往,导致个人在情感方面出现困难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主要呈现出与家人和同学的关系不好,难以走出失恋的阴影等现象。想要有效帮扶这一类学生,就需要做到对症下药。从观察入手,及时调节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多关心和鼓励学生,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帮助,通过思想引导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
心理障碍的学生。对个人来说,心理障碍受成长经历和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是一种异常的心理反应和人格特征,主要呈现出焦虑、抑郁、幻想和孤僻的情况。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做出的表现会对本人或社会都带来不同程度的挫伤。因此,在帮扶这一类学生时要强调学生的身体健康与人身安全,将这作为帮扶的重要内容。
自我管理困难的学生。这一类学生主要呈现出控制能力差和自我管理水平差的现象,在大学阶段中这一类学生是比较常见的,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再加上由于个人的价值观念与人生观念并不健全,整个人容易处在彷徨的状态,会呈现出自我意识差和漠不关心身边事件的现象,很容易过高评估自己或过低评估自己,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比较容易沉迷于社会网络与电子游戏当中。在对这一类学生进行帮扶时,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来有效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并且还要做好督促工作,让学生在完成计划目标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自我控制与管理的意识。
三、新时期高校党员教师对学困生的帮扶实践
在全国教育大会之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而高校学生支部,党员教师及全体党员教师是高校教职工中的领导者与先锋者,同时也是贯彻落实“以德树人”教学要求的关键与核心。在高校教育过程当中,应充分发挥学生支部,党员教师及全体党员教师的重要价值,尤其是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对其制定适宜的辅导方案与帮扶计划。
(一)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
高校学生支部党员教师或其他党员教师必须要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逐一排查,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与困难。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责任包干的方式,建立党员教师与困难学生之间的一对一帮扶关系,或者以成绩优秀者与学习困难生之间的帮扶实行一对一关系,从而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必要的帮助,实现能够逐渐走出学习困难的困境。
(二)层次化教学
在建立一对一帮扶计划的基础之上,党员教师要充分对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把握,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学习能力。从而更好的制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从心理、上课、课余等方面入手,为学生制定多角度多方位的帮扶计划。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与帮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循序渐进地改变学习困难生的现状,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强化思想教育
一般而言,大部分学习困难生在与其他同学的相处过程当中,会由于自身的学习情况而产生负面心理。高校党员教师的学困生帮扶工作,不仅仅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同时也要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上的缺陷。加强与学困生的联系,對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与正面引导。
(四)实行内化教育
通过内化教育,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明确自我的学习目标与学习价值。具体而言,党员教师可以通过利用自身周围所拥有的资源,针对性的安排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场合进行参观,使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到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通过展开多样化的社会活动,使学生明白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五)优化考评奖励机制
在针对学生的帮扶工作过程中,党员教师应当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记录,将考核情况存入档案,在学习结束时对困难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新评估,确认学困生是否脱困,并以此建立长久有效的评估机制与帮扶机制,从而避免学生再次陷入学习困难的状况。在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时,可以通过成绩排名的方式进行,突出强调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并且按照进步幅度的大小设置相应的奖励,而针对进步较小或没有进步的同学则采取鼓励法,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使得掉队学生尽快赶上大部队,与集体共同进步。
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对此高校应积极实行帮扶工作,从而达到促进我国教育时期发展目标。在具体帮扶工作中,各个高校应当要联合学生支部,党员教师及全体党员教师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进性,结合实际学习情况帮助学习困难生脱困。鼓舞党员教师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帮扶工作,加强对学习困难的学业辅导与心理辅导,是作为党员教师的基本职责,同时也彰显了基层党组织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 朱红红.高校学习困难学生成因分析[J].文教资料,2017(31):203-204.
[2] 田甜,王友国.高校学习困难学生的家庭特征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01):120-126.
[3] 田甜,王友国.高校学习困难学生的闲暇时间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62(01):111-121.
[4] 杨琼.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帮扶措施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08):205-206.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8SJSZ477)精准帮扶视角下高校服务型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思路和举措。
作者简介:赵娅(1974- ),女,硕士,医技学院学工办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