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秀梅
摘 要: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新时期,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必然要求,是总结历史经验历史教训的必然结果,是党完成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哲学基础,摈弃教条主义、理论联系实际。要系统掌握新时代的科学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提升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继续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学风;创新理论
马克思主义学风思想是经典作家关于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的理论概括。所谓学风,不仅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1]。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现实意义
学风问题是思想方法和思想路线问题,其实质和核心就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学风问题也是党性问题、党风问题,它是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迫切需要我们弘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加强党的理论建设。
(一)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学风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创新性,可以指导实践活动走向胜利。理论来自于实践,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显现出自身的强大生命力,离开实践就是舍本逐末,因此在新时期我们需要不断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这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必然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武器观察世界、观察时代、观察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把握形势,制定正确的政策和战略,这是中国共产党乃至世界无产阶级政党治国理政的基本规律和前提条件。能否以正确的态度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思想武器,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这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兴衰的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在胜利与挫折所揭示的真理。
(二)是总结历史经验历史教训的必然结果
在革命道路之上,我国出现过左倾思想,也出现过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思想,由此产生了主观主义以及教条主义的学风,这种学风并不是将马克思主义和我国的实际状况进行结合,而是单凭自身的一腔热情去参加工作,最终导致各项工作受到重大挫折。为此毛泽东同志曾经在延安整风时期,将整顿党内的主观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发表了许多文章,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我国实际状况进行结合,教育全党必须反对教条主义思想和主观主义思想,树立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良学风。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必然结果。
(三)是党完成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
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完成党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进行结合。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党完成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想要有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就必须掌握正确的、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反之,就会产生错误的思想,对全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正所谓,学风里面有方向,只有营造良好的学风,才能正确的指导实践;学风里面有方法,只有掌握其精髓,才能不断增强我们党的本领;学风里面有力量,只有领略其实质,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哲学基础
“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3]。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前提:摒弃教条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这种不断发展,从哲学方法上看,必然要求摒弃教条主义的研究方法[4]。否则,是不可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风的。第一,摒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设为终极真理的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科学的判断了人类发展的未来,所以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规律相结合。教条主义是形而上学的态度,机械认识马克思主义原理,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固化。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之中,我们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看作一门科学而不是一种启示录。第二,要坚决反对本本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的科学理论,其一个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融合。在实践之中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曲解成绝对真理的教条主义,不能从本本之中来推演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这必然会割裂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会丧失马克思主义不断变化的活力。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核心:理论联系实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会议上指出,我们需要坚持理論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以问题作为导向,反对主观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反对形式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这也决定着马克思主义课题研究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来。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研究之时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捕捉当时时代的基本矛盾,通过基本矛盾来分析整个时代的发展潮流。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当前的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判断,提出新的思想,这也充分体现了当前我国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与此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变革的先导,它必须为时代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5]。同时,我们还要根据时代的新变化和实践的新发展,来检验我们已经建立的理论,纠正一些不正确或确实过时的思想,并不断反思和超越。这种超越以否定为媒介,是辩证的否定,以否定为发展的纽带,来实现理论的新发展。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实践路径
“学风正则事业兴,学风不正则事业损”,只有良好的学风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尽管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提高全体党员的能力和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中国在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任然需要继续进行理论创新。
(一)正确把握方向,系统掌握新时代的科学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方向”作为学习的方向,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史唯物主义,阅读经典著作。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根据客观现实制定政策,促进工作。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处理复杂情况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当前,面对纷杂的社会利益关系,要求我们要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之间,当前与长期之间,关键与非关键点之间的关系,做出最有利的战略选择。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事实就是,加强調查研究,准确把握客观现实,掌握客观规律,妥善处理各项重点关系。要从广阔的角度观察世界,充分理解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激烈竞争的国际形势,深刻把握改革处于关键阶段,发展是紧迫的国内形势。
(二)加强理论武装,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没有终极真理,而是为认识真理开辟了道路,它们也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5]。在跨世纪的道路上,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和规律,有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实践和新发展。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继续加深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在互动中发展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就。要正确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从总体上领会其基本观点和精神实质,进而在实践中系统理解、领悟和创新,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只有这样,才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学风。
(三)坚持学以致用,提升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6]。三是破除“本领恐慌”,提升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学习是解决“本领恐慌”的唯一途径,要学习学习历史,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掌握调查研究的本领。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向群众、专家、国外学,要勤学善思,学以致用。
(四)接续奋斗,继续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
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7]。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是不能违背的,违背了就要犯错误。”邓小平也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继续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偏离,把握当今世界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我国新的实践要求,聚焦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扎根于人民群众,汲取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3页.
[2] 林博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02).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5-496页.
[4] 江丹林: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哲学基础[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7(06).
[5] 李亚军,李艳.论真理标准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06).
[6] 李洪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2).
[7] 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其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05).
[8] 郭建宁.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2).
基金项目:2019年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项目: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sztsjh2019-8-29)。
作者简介:华秀梅(1979- ),女,山东临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