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才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工人下岗日多,增加就业成为大家都很关心的事。“双休日”提案的初衷,也是冲这来的。当然也不仅限于此,还有一点“私心”。
曾经的超级“星期七”
年纪稍大的人,大约都有过 “超级星期七” 的感受。 星期日怎么成了“星期七”呢?是加班加点吗?不是。加班加点是有的,那是特殊情况。这个“星期七”是常态,是做“私活”(家务活)。双职工,特别是有了孩子后,平时忙于上班,除了一日三餐,很多事都
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鼓励女职工在自愿的基础上退下来,回归家庭,觉得这不失是一举多得的好事:空出岗位可以增加就业,双职工也不用再过“超级星期七”,特别是能使子女得到更多的关爱和教育,有利于下一代更好成长。
那年我们医务界委员与妇女界同住一个宾馆,同在一个餐厅吃饭。当时不是自助餐,随意就座,所以不同界别的委员有机会一起进餐、交谈。我趁这个机会,向一位妇女界委员吐露了我的这个想法,也是从超级“星期七”说起的。不出所料,获她的认同,她也吐了不少“苦水”。但一转到鼓励女職工回家时,虽然我小心翼翼特别强调“在自愿的基础上”“酌情而为” ,还是立即遭到她的强烈反对,叫我千万不要提这样的议案,会遭到女同胞的公愤!(这位委员所言非虚。几年后我还是从增加劳动就业角度写了一份这样的“大会发言材料”, 分发出来引起轩然大波,许多女同胞都慷慨激昂地反对。)
被国务院采纳的“双休日”提案
我知难而退,还是回到“双休日”来。一次在政协组织的活动中,我在工地同做建筑的农民工交谈,试探性地问他们:“每周干5天活,休息两天好不好?”满以为一定能得到他们的欢迎,没想得到的竟是否定的回答,说他们背井离乡,出来就是干活挣钱的,巴不得一天不歇才好,要什么休息!噎得我无言以对。
也是在这个时期,偶然从一位做工会工作的朋友处听到,他们做了个群众调查:多挣一天工资和多休息一天,更愿要哪个?调查结果是:80%以上的人选择多休息一天!这个调查令我很振奋,也有些惊讶:这大概是拿固定工资和不拿固定工资劳动者的区别吧。那位朋友听了我的“调查” 就笑了,说我在建筑工地和农民工交谈时的那个提问没说好,没把话说明白。要是站在他们角度,换个说法:争取干5天活能拿6天工资,还会有人反对吗!
所见甚是。其实我的意思也是想把每周工作日从6天改成5天,增加1天休息,实行星期六、星期日都休息的“双休日”制。不但能增加就业岗位,缓解部分工人的下岗问题,还能节约水电等资源,让双职工走出“超级星期七”的困境。而且,有了休闲时间,还能让人多花钱,增加消费。
现在的中青年大约不会想到,对我们这些从物资缺乏年代走过来的人来说,建立现代消费观念也很不易,能算是认识上的一个很大“飞跃”。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都是勤俭节约的教育,一个钱要当两个钱花,从不轻言消费。进入商品生产,有了市场经济,终于认识到:原来消费也是很可爱的,因为它不但能满足需要,改善生活,还能拉动经济。说到底,生产是为着消费的。“双休日” 不仅从根本上解决“超级星期七”的问题,空余时间逛街购物,上饭馆、看戏、看电影,增加消费拉动经济。
我是带着这份提案,参加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的。我们组有个习惯,小组会时,委员们把自己写成的提案给小组其他委员看,征求意见,愿意的话,也可签上自己的名字。同组委员们传看了我的这份提案,没有听到不同意见,还有三位委员在我的提案上签了名。
这就是全国政协第1118号提案。令人高兴的是,“双休日” 提案很快被国务院采纳,于是就有了国务院174号令:从1995年5月1日起,全国实行5日工作制,即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星期工作40小时。关连千家万户、影响深远的“双休日”制,就这样在中国实施了。
“双休日”带来的“小长假”和“黄金周”
虽然想到“双休日”增加休息时间,能增加就业岗位,缓和就业压力,逛街购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消费,却没想到与它关连的 “后劲” 如此之大,还有许多进一步发挥的空间。
首先是把“双休日”合理调配,与元旦、春节等法定假日拼接起来,组成3天的“小长假”和7天的“黄金周”,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双休日” 出台的时机很好,正赶上我国铁路和民航事业大发展的宝贵时机。铁路部门经过六次提速,有了不少“夕发朝至”的旅客列车;民航部门也在努力开发新航班、新航线。星期五晚上出去,星期一早上回来,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游乐模式。以前我乘民航飞机,机舱里很少坐满,就是长途飞行的越洋飞机,也很容易找到几个相连的空位,可随意休息。旅游大发展后,这种情形没有了,机舱里都坐得满满的。旅行社为民航保证了长年丰满的客源。它们以很大的优惠拿到机票,也给旅客减轻了负担,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旅游拉动消费,带动经济的作用非常突出。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表明:旅游业直接收入1元钱,能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3元,因为它关连的不只是住、食、行,还包含游、购、娱等诸多内容。全国“假日办”有个数字:一年里“黄金周”累计的旅游收入是5600多亿元,而“黄金周”中有4天是来自“双休日”的,其收益的六成可以算到“双休日”名下,那就是3360多亿元。“黄金周”期间,日均“进账”42亿元,而从节日商品零售与日常商品零售的比值推算,平时“双休日”的日均进账水平,即使按照“黄金周”二十分之一计算,每天也能产生2亿元的收入。“双休日”的综合经济效益已超过2万亿元,由它带动的市场消费,真是难以估量。手头有份资料,仅2018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就达到9.94万亿元(这一年的GDP是90.03万亿元,旅游业的贡献率超过10%)。
旅游带动就业也很明显。据测算,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增加1个,能使社会增加就业岗位5~7个。与旅游业直接、间接关联的部门有100多个,需求的人才多种多样:既要高学历、高文化的规划管理人才;也需要文化层次不高,只需提供简单技能的普通劳动力。就是农村弱势群体,也能找到一席之地。上世纪最后10年,我国第三产业新增就业的7740万人中,由旅游直接和间接创造的就业人数约占38%,这是很多行业难以企及的。
除了旅游,“双休日”还拉动了其他很多行业的发展。商店、餐饮、娱乐,甚至体育、展览、广告、彩票等,都能从假日经济中分得一杯羹。影视业如果没有“双休日”支撑, 那些重金打造的影片和引进的外国大片能达到那样火爆程度吗!就连国内足球和篮球的职业联赛,也未必能积攒那么高的人气,吸引那么多球迷的关注吧。
观念的改变是根本性的改变。“双休日”撬动了千百年来我们以存钱、积累为主的理财思路,逐渐转变为存钱、花钱的方式,使得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消费活动,也能登上普通家庭的台面。说“双休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恐不为过。
“双休日”不是WTO的恩赐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听到一种议论,说“双休日”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谈判时,由于美国的要求才有的,似乎是美国送给中国人的礼物。这个说法不知从何而来,但又语焉不详,不知依据在哪里。我做“双休日”提案时,不知有此说法。不过那时还没有互联网。现在有了,特意上网查了一下,没有找到相关依据。WTO协议的官方文件上没有见到有关“ 双休日”的要求,但也从中发现了一些可供参照的情况:有些国家和地区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时,并不是实行“双休日”制的,如亚洲的日本、韩国、印度,还有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可见“双休日”制不是加入世贸组织的必备条件。
还要说明一点:我虽是政协首先提出“双休日”提案的人,但是这个理念不是我的首创,它比这个提案的萌生还要早很多。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有过一个指示,拟将每周工作6天改为5天半。他是从与国际接轨(国外多是5天工作制)、促进企业提高劳动效率、节省水电能源等考虑的。1986年5月,国家科委還专门成立了“缩短工时课题组”,深入研究每周工作5日的可行性。没有这些重要而细致、精准的前驱工作,“双休日”提案是不可能这么快地落到实处的。
所以“双休日”就是中国政府根据我们的囯情和人民需要,自主决定和实施的制度。
(作者为第六、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责任编辑 王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