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超 苏长文
在中国林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内蒙古阿尔山林业局创造了引人注目的“三个第一”:第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森工企业;第一个在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人工更新造林保存面积百万亩;第一个在全国五大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了森林采伐。
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阿尔山林区时充分肯定了阿尔山林区的历史贡献,描绘出了阿尔山林区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阿尔山林区过去砍木头是支援国家建设是贡献,现在停伐保护生态是更大的贡献”“阿尔山自然风光四季都很美,来阿尔山旅游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阿尔山的旅游一定会火起来”。6年多来,阿尔山林业局时刻牢记总书记的殷殷教诲,大力弘扬“三个第一”精神,以实干实绩回报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奋力当好生态建设的先行者和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无私奉献的光荣历史
74年历史长卷,记录着阿尔山林区的奋斗历程和沧桑巨变。阿尔山林业局始建于1946年,隶属于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主脉西南麓,生态功能区面积4838.6平方公里,与蒙古国有83公里的国境线。是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和蒙古草原四大草原交汇处,是哈拉哈河、伊敏河、柴河的“三河”源头,是祖国北疆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阿尔山林区曾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1931年日寇铁蹄深入到阿尔山林区腹地,大面积的森林资源被洗劫一空,把“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獐狼”的富庶之地,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荒山秃岭。1945年日寇投降,阿尔山林区回归到人民怀抱。
1946年新生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在阿尔山成立森工企业,继而大兴安岭林区首批开发建设者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开赴这里,爬冰卧雪、风餐露宿,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开始了艰辛的创业,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这片林海,把子孙留在了这里,一代又一代,挥洒热血,无怨无悔,源源不断的优质木材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截止2012年,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和林副产品1300多万立方米,上缴利税1.8亿元。
建局初期,广大林区开发建设者坚持“先生产、后生活”,住的是“工棚子、地窨子”,饿了就啃冻的窝窝头,渴了就抓把冰雪塞到嘴里,木材生产靠的是大肚子锯和弯把子锯,赶着牛马套子运材,在河水冰面集材,人力装车归楞,在齐腰深的雪地里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没有一个人叫苦喊累。就是靠着这种战天斗地、披荆斩棘的闯劲,就是靠著这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韧劲作为支撑,一干就是几代人。
日月更迭,白驹过隙。经过几代务林人的不懈努力,阿尔山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一个前景广阔、充满生机的现代化林区展现在世人面前。修路、通水、通电、棚户区改造,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火岩石加工,特色种植、养殖,森林旅游,绿色有机食品加工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职工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区政策会越来越好,林区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在变成现实。
“勤奋求实、团结奉献”是阿尔山林区几代务林人扎根林海、献身边疆,爬冰卧雪、战天斗地总结凝练出的企业精神,既充满了阿尔山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几代务林人特有的精神追求。
筑起祖国北疆的“绿色丰碑”
74年栉风沐雨,营造的绿色林海生机勃勃。面对森林可采资源濒临枯竭的现状,阿尔山人深刻认识到后备森林资源是林业发展的“根”和“魂”。按照周恩来总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指示精神,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开始大面积营造人工林,开创了内蒙古林区人工造林的先河。
70多年的时间里,林业局的党员干部、职工群众开始向荒山荒地大举进军,用勤劳双手栽下一棵棵绿色希望。无论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还是“十年动乱”年代,植树造林工作从没有停止过。企业采取工程性造林,战役性造林,大举向荒山秃岭进军,参加造林的队伍中,有机关党员干部、团员学生、家庭妇女和老人。人们每天扛着工具、背上几十公斤重的苗木,爬山涉水走上几个小时去造林地,饿了吃苞米面干粮和咸菜,渴了喝山里的河水,累了躺在背风的山沟歇一会,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人们没有利益的思考,没有收入高低的计较,自觉克服各种困难,有的带病造林,有的轻伤不下一线,还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当年有党员造的“党员林”,团员造的“团员林”,中学生造的“学生林”,有家庭妇女造的“母亲林”,有老人造的“希望林”,过去的小学生如今已两鬓染霜,年轻人已年逾花甲,老人们多都带着绿色的希望离去了,但播种绿色的接力棒始终传承接续着。其中,涌现出了建局初期全国劳动模范兰文华、上世纪90年代全国绿化造林劳动模范于俊涛等一批英模人物。他们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是几代务林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真实写照,是鼓舞激励后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英雄楷模。
截止1992年,实现了人工更新造林有效保存面积百万亩。为纪念几代务林人的丰功伟绩,原国家林业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为阿尔山林业局树起了一座百万亩人工林纪念碑,时任林业部部长的高德占同志题词“阿尔山林业局百万亩人工林纪念碑”,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的布赫同志题词“边采伐边造林山青水秀,成林百万亩荫及子孙”。
截止2019年,人工更新造林有效保存面积累计达到124万亩,森林蓄积477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0.9%。
轻风吹拂,林海荡漾。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百万亩人工林,汇成绿色滔滔林海,郁郁葱葱、生意盎然,形成一道壮丽的森林景观,一道独特的绿色风景线。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座“绿色银行”,更是“勤奋求实、团结奉献”阿尔山人精神的高度浓缩。早期营造的人工林已经郁闭成林,最大胸径已达50厘米以上,近年栽植的人工林万木争荣、枝繁叶茂,成为了阿尔山林区壮大替代产业和发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生态旅游的重要保障。
巍巍大兴安、梦幻阿尔山。阿尔山林区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特色鲜明独特,景区景点众多,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主要包括森林景观、草原景观、火山遗迹、矿泉温泉、河流湿地、峡谷奇观、冰雪运动、民俗文化、历史遗迹、边境口岸等十大类,是内蒙古东北部的旅游精华之地。生态功能区内分布着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省部级自然保护区、省部级湿地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最具影响力森林公园”“中国最美森林疗养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近年来,阿尔山旅游景区年均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方兴未艾的森林生态旅游业前景广阔、长风万里。
踏遍青山人未老。历经74年的绿色事业发展,阿尔山林区呈现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美好前景,深刻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论断,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力证明了“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结论。
接续奋斗创造新辉煌
2012年上半年,共和国的森林工业长子洗尽铅华,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从这里启幕。阿尔山林区率先在全国五大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森林采伐,标志着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发展模式从此结束,迈向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创新发展的新时代。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阿尔山林业局新班子组建以后,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聚力生态主业,提出来“再造一个百万亩”人工林的奋斗目标,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遵循,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继续高扬生态建设大旗,全力开启了国土绿化、植树造林和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结合阿尔山林区实际,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加快示范性优质种苗花卉基地建设,先后培育了西伯利亚红松、山杏、山荆子、稠李子等绿化树种和野百合、野玫瑰、灵芝、还魂草、金莲花、蓝盆花等草本花卉,实现了苗木花卉多元化和本土化。为缩短苗木生长周期,连续两年冬季在温室大棚创新培育落叶松容器苗100万株,缩短种苗生长周期两年,在高寒、高海拔地区创造了当年种苗,当年秋季上山栽植的奇迹。
2019年至2020年人工造林总面积达68345亩,任务量同比增长5倍多,时间紧、任务重,春季营造林季节正值森林防火紧要期,为加快造林速度,展开植树造林大会战,参加营造林的职工背起防灭火机具和造林设备奔赴造林场地,防火造林两不误。为减轻职工劳动强度,引进了造林绿化新设备,购置了整地机、起树机、植树机,使国土绿化速度明显加快,造林质量显著提高。
在退耕还林和国土绿化工作中,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把退耕还林和造林绿化既作为一项生态工程整体推进,更作为一项富民产业打造,努力实现生态要“绿”、群众得“利”。积极引导退耕农户发展种植见效快、周期短、效益高的沙棘生态林,两年营造沙棘经济林5.73万亩,同时推行林药、林草间作,发挥了退耕农地最大生态和经济效益,打造集产、供、销、学、研、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沙棘产业园区,推动沙棘产业大发展,把“小灌木”做成“大产业”。
生态建设防灾减灾是关键。在森林防火上,牢固树立“投重兵、打小火、当日灭、立大功”的扑救理念,针对生态功能区内支岔路口多和旅游景区管控难度大的实际,创新工作载体,推行“五个一”管控措施,即,一个标准移动管护站房、一個站杆、一个便携式宣传音响、一个防火戒严令警示牌、一个宣传条幅,坚决把住火源入山关。目前已在阿尔山林区的沟沟叉叉建立“五个一”管护站80个,此项管控措施在内蒙古林区推广。在生态功能区内建立了21个森林防火、资源林政、天保工程综合管护站,在高山之巅建立了11个防火瞭望台。针对国家森林公园高危火险区,抽调30名专业森林消防员组成机动特勤中队靠前驻防,一有火情火警,做到前锋先行、首战必胜。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认真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强化责任”的方针,采用无公害无污染、安全环保、药效期长、防治效果佳的药物进行科学防治,把地面生物防治和飞机防治相结合,成功进行了两次飞防,防治面积达134.7万亩,全力打好绿色发展保卫战。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在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美丽林区的壮丽征程上,阿尔山林区依靠绿水青山带来的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广,生机勃勃的百万亩林海成为了旅游业发展、职工生活改善、群众勤劳致富的“绿色银行”。
——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按照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把旅游产业统一谋划,加大投入,重点突出,打造精品,重点建设七大旅游板块。
重点建设内蒙古大兴安岭阿尔山苏河源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240平方公里,整合开发功能区北线旅游资源,打造杏花雪村、自驾游露营基地、国际休闲度假康养基地、旅游集散中心,形成南北旅游大环线,提高旅游规模和档次。
重点建设阿尔山荆花温泉度假小镇。在局址地区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标准,规划面积3.22平方公里,高标准建设荆花温泉度假小镇,利用林区特色树种山荆子、稠李树作为主要绿化树木,科学规范、合理布局,将阿尔山打造成“全国唯一、世界独有”的特色荆花温泉度假小镇。
重点建设中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工业主题文化广场。规划面积0.28平方公里,建设中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工业主题文化广场,将内蒙古森工发展史全景式展现在游人面前,打造具有鲜明特色林业发展科普中心。
重点建设荆花温泉度假连锁联盟酒店。以阿尔山优势旅游产业为依托,对现有的宾馆、酒店进行标准化建设,将所属八个林场闲置楼房进行升级改造,打造高标准荆花温泉度假连锁酒店,提升地区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
重点建设金江沟、银江沟温泉健康主题度假区。金江沟、银江沟温泉含有丰富的矿物质,集饮用、洗浴、治疗于一体,被称为“金银奇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集温泉旅游、森林康养、健康度假、生态养老、运动康体、森林科普、冰雪体验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健康主题度假区。
重点建设太平岭国际高端滑雪场。生态功能区内的太平岭山系北侧山坡相对高差超过500米,雪道长度达2.2公里,自然条件达到了4S级旅游滑雪场的质量等级标准,通过招商引资打造集高台跳雪、大众滑雪、速降体验、雪地娱乐、雪地高尔夫等为一体的国际高端滑雪场。
重点建设生态保护绿色通道。全力推进森林防火、森林管护绿色道路建设,切实提高森林防火、森林管护公路网密度,打通南北线生态功能区,形成带动阿尔山全域旅游发展环线。
——做精做细生态产业。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循环发展理念,突出特色产业,着力做大基地、做好产品、做响品牌、做活市场,加快推进七大生态基地建设。
加快推进大兴安岭沙棘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依托国土绿化和退耕还林的5.7万亩农地,建设集生态旅游、沙棘采摘、文化创作、休闲康养为一体的沙棘产业园区,形成产业规模,进行精细深加工,生产沙棘果油、籽油、食用油和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等系列产品。
加快推进示范性优质种苗花卉基地建设。加快培育以林区乡土树种为主的乔木、灌木、草本、花卉种苗生产,形成苗木梯次循环结构,实现从育种、育苗、扩繁的标准化基地,建立起供应本地区、全林区乃至内蒙古自治区、东三省的优质种苗花卉基地。
加快推进中蒙药材科研推广基地建设。与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开展道地中蒙药材驯化和栽培技术研究,引导种植草乌、金莲花、蓝盆花、赤芍、柴胡、白鲜皮、月见草等中草药,利用林间空地扩大中蒙药材种植规模,进行中蒙成药生产加工,打造中蒙药材科研加工基地。
加快推进大兴安岭阿尔山哈拉哈河森林时光研学科普园基地建设。以地区母亲河——哈拉哈河为轴线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规划面积62.65平方公里,打造旅游综合体,建成大兴安岭林区最具代表性植物种质资源库;打造内蒙古乃至东三省面积最大、植被分带最清晰、最具自然风貌的研学科普植物园。
加快推进森林防火指挥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国家森林防火三期工程资金,高标准建设集指挥、调度、通讯、营房、食堂、车库、训练基地为一体的森林防火指挥基地,提高防灭火综合能力。
加快推进国家湿地公园服务区基础设施基地建设。为更好保护好哈拉哈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发挥好“地球肺”功能,设计建设“双栖桥”和湿地公园主题标识和管护用房。
加快推进碳汇产业基地建设。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主动融入国家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市场化新机制,将生态功能区内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行碳汇上市交易,发挥生态最大效益。
——做优做实民生工程。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把改善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全力抓好四大民生工程。
全力抓好局址地区基础设施改造工程。积极与兴安盟、阿尔山市协调,在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管理局的全力支持下,三年投资5亿元,对局址伊尔施地区的道路交通、老旧小区、供热管网、排污管道、高架线路进行整体改造,亮化美化硬化绿化,着力补齐民生短板,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全力抓好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工程。按照科学、实用、安全、美观的要求,建成阿尔山地区面积最大、功能最完善的全民健身中心,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和健康需要。
全力抓好天起文化广场维修改造工程。对天起文化广场、登山步栈道、百万亩人工林纪念碑区域进行维修改造,突出休闲、娱乐、健身、文艺演出、生态教育等功能,把文化活动阵地建在群众身边,提高职工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全力抓好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建设工程。以丰富的林间林下山野菜、野果、食用菌、中草药、特色种植、养殖业为依托,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进行深细精加工,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带动职工群众勤劳致富,提高绿色产品附加值。
让党的旗帜在阿尔山高高飘扬
内蒙古阿尔山林业局党委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确定了“党建引领、生态優先、绿色发展、文化立局”的发展目标,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方位各领域,把党组织内嵌到企业治理结构之中。
打造党建特色品牌。在生态保护战线党组织大力实施“生态党建”,在转型发展战线党组织大力实施“聚力党建”,在增收致富战线党组织大力实施“民生党建”,在两级机关和后勤服务战线党组织大力实施“活力党建”,形成一批具有阿尔山林区特色的党建品牌。
特色党日活动主题鲜明。林业局党委与阿尔山边防部队党委联合开展了红色革命传统教育,重走总书记视察之路,牢记谆谆教诲,在神圣的“三角山”哨所,举行入党宣誓仪式;邀请了阿尔山建局初期全国劳动模范兰文华同志和90年代全国绿化造林劳动模范于俊涛同志为全体党员做了一堂精彩的模范事迹报告;为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全局1338党员志愿捐款10.07万元,其中,774名离退休党员志愿捐款2.76万元,96岁高龄的郑风荣捐款5000元、96岁高龄的张荫和捐款2000元、96岁高龄的孙辉捐款2000元……,为感谢和鼓励离退休老同志、老党员的爱心和义举,林业局党委向他(她)们分别颁发了《爱心捐款证》和感谢信;为深入学习抗疫一线医务人员不惧风险、大爱无疆的家国情怀,邀请了阿尔山市人民医院外科护士、援鄂抗疫英雄赵晓敏同志,为广大党员讲述了一堂生动的抗疫先进事迹课。
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植树造林季节,林业局党政班子成员每天穿着长筒水靴,穿梭于造林场地的山山岭岭、沟沟叉叉,查看进度、检查质量、解决问题,被职工群众亲切称为“靴子”班子,党员干部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分工负责、各把关口,确保“栽得下、种得活、长得好、留得住。”围绕建设荆花温泉特色小镇,全局党员干部职工开展以“每人一棵树、亮化阿尔山”为主题的义务植树活动,在局址、林场、综合管护站栽植稠李子、山荆子等绿化大树17200株,为提升城镇形象、打造宜旅适居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植树造林的关键时刻,组织党员干部到种苗花卉基地开展了“当绿色卫士、做生态先锋”党日活动,累计参加682人次,育苗换床灌杯9.6万个,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党旗在国土绿化第一线高高飘扬。
打造阿尔山特色文化品牌。深入挖掘阿尔山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森工文化、火山文化,打造“阿尔山·1946”靓丽名片。在窗口单位、醒目地点利用特色火山岩进行立面打造,在国土绿化区、综合管护站利用废旧森林铁路钢轨、枕木制作标识牌,在综合管护站、靠前驻防中队、会议室进行主题文化设计,弘扬“三个第一”精神,生动展示新时代务林人守护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的光辉历程。设计制作了局徽、局旗及《企业文化手册》,登山节、演唱周、党员干部“展风采、做贡献、树形象”义务劳动月已经成为常态。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阿尔山林业局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重要指示,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一往无前、奋发进取,向着绿色事业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奋勇争先、加速奔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阿尔山林区、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