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

2020-08-13 07:04曾敏敏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0年8期
关键词:梅兰芳爱国课文

【教材分析】

《梅兰芳蓄须》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3篇课文。我从宏观和微观方面进行教材分析。宏观方面:这个单元是以“家国情怀”为主题。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本单元的学习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侧重引导学生通过先弄清每件事情讲了什么,再把几件事连起来的方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梅兰芳蓄须》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把握文章内容。课后还有一篇《难忘的一课》阅读链接。微观层面的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为了拒演,用尽各种办法拒绝演戏。教材故事性强,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编排故事,日本人一次次的逼迫,梅兰芳坚贞不屈,强烈的民族气节令人敬佩。层层推进,先略后详。日本人逼迫的越紧,梅兰芳的办法越有风险,甚至最后不顾性命安全。这篇课文围绕梅兰芳拒演的事例中,有对梅兰芳行动的描写、语言的描写,在这些行动和语言的背后所反映的是这个人物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1.能够说清楚梅兰芳用了哪些方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以及他经历的危险和困难。2.在方法的指导下,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3.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标批注,把握人物的民族气节、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在方法的指导下,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2.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标批注,把握人物的民族气节、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板塊一:资料导入,情感认同

1.认识梅兰芳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谁来读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预设1:蓄是什么意思。谁来解答。蓄就是留的意思;预设2:梅兰芳是谁。预设3:梅兰芳为什么要留胡子。谁来解答。他留胡子就是为了不给日本人演戏。)

总结:一切疑问都是围绕梅兰芳这个人展开。我们一起先来认识梅兰芳。

课文的第一小节就简单介绍了他。谁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

问题:从第一小节中你知道了什么?(补充京剧、旦角、梅派等相关知识)

(2)抗日战争背景资料介绍。

(3)假如你是梅兰芳,日本人让你演戏你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我们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对学生进行时代背景的介绍能让学生更好把握梅兰芳的精神,对梅兰芳人物以及京剧旦角等知识的介绍能够理解蓄须的意图。尤其是最后的“假如你是梅兰芳你会怎么做”,企图让学生形成价值认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板块二:初读文章,梳理和概括内容

1.梅兰芳用哪些办法拒绝演出?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1)阅读要求:请略读课文的第2-7小节,请在文章中找出拒绝的办法。画横线。

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画波浪线。

反馈:我们一起来交流。

(2)抗战结束了,梅兰芳又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我们横着看这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梅兰芳拒绝过程中困难的升级和危险和加剧。我感受到了梅兰芳的爱国情怀。

总结:正如课文的第九小节写到:读:作为艺术家,梅兰芳先生高超的表演艺术让人喜爱,他的民族气节更令人敬佩。

2.掌握方法,概括课文内容

梅兰芳做了那么多事,目的只有一个拒绝给日本人演戏。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把表格里的内容综合起来,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大概意思呢?

(1)谁能说说概括文章的六要素。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讲清楚起因、经过、结果。用三句话概括。哪三句话呢?第一句:起因——梅兰芳为何要想尽办法拒绝?第二句:经过——想了哪些办法,经历了哪些困难?第三句:结果——抗战胜利后,梅兰芳是怎么做。

(2)内容强调重点。

在他所想的办法中你觉得哪些办法最能体现他的民族气节:蓄须明志、打针装病。

在这些困难和危险中,你觉得哪个更严重。

(3)语言简洁明了。

我们看一下起因:“不断纠缠、多次逼迫,随时骚扰、强令上台”对于这样的语言,我们如何进行删减,让它简洁明了呢。

反馈:日本人的百般纠缠。

这样的概括又简洁,有说明了原因。

(4)有了这些方法,请你们重新组织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面对日本人的百般骚扰,为了拒绝演戏,他蓄须明志,卖房度日,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打针装病。直到抗战胜利,他才剃掉胡须,重新登台。

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运用了这些办法学会了概括文章的内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采用了表格的形式,这样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思路,能够清晰了解梅兰芳用的办法以及遇到的危险等,为后面概括文章内容做准备。有了这样的梳理,我们通过方法的指导,教授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教学理念是授之以渔,学以致用。教会学生一定的语文能力,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

板块三:做批注——揣测人物内心,感受人物情感变化

通过概括,我们大致把握了文章的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关注梅兰芳在不同的时期,他做的每一次选择时,他的内心会想写什么

1.用“梅兰芳心想_____”这样的句子做批注。

总结:通过揣测人物内心,我们发现梅兰芳的情感是在发生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决心一次比一次大。你更加能够感受到一代京剧表演大师的民族气节。

3.读最后一段:强调民族气节、敬佩。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学习是在对课文内容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做批注的方式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能够形成和梅兰芳一致的价值认同,感受到梅兰芳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

四、阅读链接,拓展链接

1.我想还有很多的中国人,他们心怀国家,一片赤诚之心。即便在隔海相望的台湾,也有着这样的一些人,用自己的方式在爱国。下面请翻开到课后的阅读链接。读一读。找到让你感动的一些场景,一些语言。

2.朗读句子,深化情感。

台湾教师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台湾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激动地重复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设计意图:阅读链接是部编版一个阅读内容的扩充,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情感即可。我企图让学生从文章中的一些语言场景感受到人物的爱国情感。尤其是反復说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感受人物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

【板书设计】

23 梅兰芳蓄须

理清六要素 强调重点 简洁明了

【教学反思】

把握教材,研究教参:本课的教学中,我没有进行字词的教学,这个是我基于对教材的理解,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中对于生字词把注音标注出来了,根据我备学生这一条,孩子们应该能够认读出来,所以我在课堂上没有读生字词。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作为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本身不难理解,那我们需要教什么?教学生不会的。学生不会概括文章大意,不会进行材料的整合和综合,不会完整地表达出来。此外,四年级的学生需要做批注,如何做批注,抓住哪一个点进行批注。我发现这篇课文中梅兰芳的心理没有进行描写,我抓住让学生进行心理描写的点评。但是我发现在反馈的过程中,效果不是很好。我反思自己的问题,如果我能够事先先教一下他们如何批注,问题再具体一点,再有一点指向性,是不是孩子们的回答就更好了呢?

突破重点,授之以渔:因为之前对于很多问题都有预设,但是课堂毕竟是生成的。在教学中,我先谈一下自己对于教学重点的处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概括文章的内容,也就是教授学生方法。在教学的步骤安排上,我是准备先说明确六要素,再说语言简洁明了,最后讲强调重点。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在概括的过程中语言不简洁,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语言不简洁呢,主要还是没有讲到重点,随即我就抛出了一个问题,这个是临时生成的,我问:这些办法中哪一个办法最能体现梅兰芳的民族气节。后来这个孩子经过思考,概括的很好。这个是我教学的一亮点,我成功地处理了教学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反馈,学生也能把课文的大意概括出来。但是课后我再反思,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应该多请一些孩子站起来回答,掌握方法,概括大意。在教学过程中,我也让一些孩子们自己思考把文章大意写出来,但是在巡视的过程中,我还是发现一些孩子根本就很懒不写,我在思考,这个情况怎么办。课堂如何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个也是需要我思考的。

重在引导,注重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找出梅兰芳拒绝的借口这样的问题,我发现孩子们无法能够全面找出来,我就要思考,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你该如何引导。学生回答出来以后,你要如何评价。评价的指向性在哪里?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学和课堂的推进。一节课下来,虽然我预设了很多,也想了很多,但是我发现教育机智是需要平时练出来的,还需要多向别人请教学习。

曾敏敏,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教师。

猜你喜欢
梅兰芳爱国课文
梅兰芳评传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