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敏 刘肖杨 王鹏飞 林锦慧 尹琴琴 马月丹
摘 要:目的:调查研究沈阳市中医医院各项水平与辽宁省整体水平以及其他市的差异。方法:基于2012-2016年《辽宁省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收集辽宁省各地区全部中医医院机构数、卫生人员、床位数、诊疗人次数、收入等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沈阳市中医类医院在辽宁省发展较为乐观,服务效率不断提高,发挥了其省会城市的带头作用,但仍应与兄弟城市协同发展。结论:为提高沈阳市与兄弟城市的中医类医疗机构协同发展提供解决思路,对提髙辽宁省中医类医疗机构整体水平与竞争力,全面保障人民健康,推动中医持续发展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沈阳市;中医医院;兄弟城市
中医医院作为医疗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城市间的横向比较也是必不可少的。经先前调查发现,沈阳市中医医院服务能力有待提高,那么,在辽宁省14个城市中,沈阳市又会处于什么地位呢?沈阳市是否紧跟新医改的政策走在兄弟省份前面,发挥其带头作用?通过收集2012-2016年辽宁省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对沈阳市中医类医疗机构与兄弟城市中医类医疗机构进行比较,与此同时,研究沈阳市中医类医疗机构服务效率以及收入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2016年辽宁省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中医药相关指标,数据经清洗、整理并建立数据库,运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1.2 研究方法
选取反映中医医院整体水平的机构数、卫生人员、床位数、诊疗人次数、人均业务收入等主要指标,同时在整体水平方面还关注沈阳市整体水平与辽宁省整体水平的差异以及沈阳市各项指标在辽宁省的占比情况,比较在辽宁省14个城市中,沈阳市所处位置。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沈阳市中医医院进行综合评价[1]。
2.结果
辽宁省共有14个城市,分析沈阳市2012-2016年间各项指标在辽宁省所处位置以及与其他13个城市相比的竞争力,分析与结果如下:
2.1各地区中医类机构数
从整体上来看,辽宁省中医类医院机构数占全部医院机构数平均水平在11%-12%之间,没有较为明显的波动,而沈阳市中医类医院机构数占比呈波动性上升状态,五年间增幅较大,在2014年出现了最低值13.53%,在2016年出现了最高值16.42%,且5年间一直持续高于辽宁省整体水平,最大差值可以达到3.81%(表1),因此可以看出,沈阳市中医类医院占全部医院机构数的比重比辽宁省整体水平高,且占比不断增加。
与兄弟城市相比,2012-2015年,锦州市中医类医院占比在辽宁省中稳居第一位,而沈阳市排在第四位,排名在中间城市相对不固定。2012年沈阳市与锦州市中医类医院占比最大差值可达到10.1%(24.24%-14.14%),但差值呈逐年递减。2016年,沈阳市中医类医院占比提高1.61%(16.42%-14.81%),位于辽宁省第一位,与排在最后一位的营口市相差9.28%(16.42%-7.14%)。沈阳市五年间中医类医院绝对值和相对值均呈递增状态;锦州市中医类医院绝对值变化不大,但相对值呈逐年递减状态,发展并不乐观;大连市发展较为波动,与沈阳市相差不大。沈阳市在2012-2015年间中医类医院占比排名靠后,是因为沈阳市医院机构数总数基数较大,但从纵向上来看,沈阳市中医类医院机构数远多其他兄弟城市,并且居于遼宁省第一位,增长速度稳定(表2)。
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省会城市,中医类医院机构数在辽宁省整体水平中处于上游,且增长稳定,对辽宁省中医类机构数的增长中起到了带头作用。
2.2各地区中医类机构卫生人员数
从整体上来看,沈阳市与辽宁省中医类卫生人员数在2013-2016年间持续稳步增长,沈阳市2016年中医类卫生人员数为4911人,所占辽宁省中医类卫生人员(17229人)的比重为28.50%, 大于四分之一,且在4年间保持稳定且有所增长。由此可以说明,沈阳市中医类卫生人员增长对辽宁省中医类人才数量的增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一发展趋势是十分乐观的。
与兄弟城市相比,沈阳市2013年-2016年中医类卫生人员数的绝对值和相对值都在增加,且2016年沈阳市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数可达到0.67,位于第一,远高于排名靠后锦州市,差值为0.492,可以看出,锦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在辽宁省居于中间位置,但其每千人口人员数较低,与其经济水平不成正比,这一现象不容客观。阜新市和朝阳市中医类每千人口卫生人员数基本持平,发展情况较好。这些差距可以说明辽宁省中医类卫生人员地区发展不平衡,但沈阳市作为省会城市有绝对优势,仍应继续吸纳中医人才,发挥省会城市的龙头作用(表3)。
2.3各地区中医类机构床位数及其效率
从整体上来看,辽宁省与沈阳市中医类机构床位数都呈绝对增长状态,且沈阳市中医类机构床位数占辽宁省比重逐步增加,最高可达31.07%。沈阳市床位数五年间平均增长速度为11.97%,而辽宁省床位数五年间平均增长速度为8.82%,沈阳市中医类机构床位数增长速度快于辽宁省增长速度,说明沈阳市中医类机构床位数的发展是走在辽宁省平均水平之上的,充分发挥其省会城市的龙头作用(表4)。
与兄弟城市相比,沈阳市中医类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较低,这一现象并不乐观。2012年沈阳市病床使用率在辽宁省排名第七,为78.99%,而处在第一位的大连市达到了99.79%。2013-2016年间,沈阳市病床使用率才逐步提高,最高值为89.30%,但与其他城市相比仍有差距,最小差距为4.3%(93.60%-89.30%)。其中,鞍山市、抚顺市的病床使用率达到104.30%和102.50%,(表5)这意味着在该省份病床数量较少,供不应求现象严重,应对该城市病床进行合理的配置。而在辽宁省14个城市中,发展趋势最不好的为辽阳市和铁岭市,辽阳市发展趋势为波动性下降,最高值为70.70%,最低值为50.10%。铁岭市的病床使用率呈波动性增长,增长速度较慢,最低为50.60%,铁岭市中医类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有很多原因,例如:距离沈阳市较近,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大城市就医;铁岭市的中医服务效率低,质量差;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等。总体上来看,沈阳市的病床使用还是比较合理的,这与沈阳市中医类医疗机构病床数量、机构数量、服务效率有很大的关系。
2.4各地区中医类机构诊疗人次数
从整体上来看,沈阳市作为辽宁省省会城市,其医院辐射范围广。2014-2016年间,沈阳市中医类医院的诊疗量占辽宁省比重虽有波动但仍然呈上升状态,峰值可达到30.65%(520.9万人次/1717万人次),占全省约三分之一,这也说明沈阳市中医类医院发挥了其特有的省会优势,机构数量、执业医师的增加以及服务效率的提高可使周边城市的民众受益,但没有落实好分级诊疗政策,仍对其他城市的中医类医院有着一定的威胁,例如:中医类医院资源利用不充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省会医院的服务量饱和,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难以解决等等。
与兄弟城市相比,沈阳市在2014-2016三年间中医类医疗机构诊疗人次数稳居第一,排在第二、三位的为大连市、鞍山市,沈阳市中医类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数可达到大连市中医类医疗机构的2倍左右。其中,在2014年沈阳市中医类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次数可达到大连市中医类医疗机构的13倍左右(475.67万人次/36.05万人次),到2016年缩小到了12倍左右,这也充分说明了辽宁省各地区间诊疗人次的不平衡现象正在逐步减小,但民众更愿意去大城市大医院就诊,导致较小城市医疗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对辽宁省整体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需要说明的是2013年辽宁省14个城市的诊疗量较为偏高,在2014年有所下降(表6)。
2.5 各地区中医类机构人均业务收入
从整体上来看,中医类医院人均业务收入是比较合理的。由表7可知,2012-2016年间,沈阳市中医类医院人均业务收入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辽宁省平均水平为波动性上升,但沈阳市中医类医院人均业务收入均高于辽宁省平均水平,符合沈阳市经济发展水平,最大差值达到7.59万元,但差值在逐渐减小,说明沈阳市在严格控制医疗卫生人员的收入,辽宁省在提高本省整体水平,缩少收入差距,有利于辽宁省14个城市共同发展进步。
与兄弟城市相比,2012-2016年沈阳市的人均业务收入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不是首位,大连市的人均业务水平持续较高,维持在25.6万元左右。铁岭市人均业务水平为辽宁省最后,相对值较低,但绝对值呈波动上升状态,且与沈阳市的差距由15.3万元下降到7.2万元,现象可观。由表8,可以看出,2016年各城市收入差距逐渐缩小,部分城市基本持平。但作为省会城市,沈阳市仍有待发展。
3.讨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数据的描述分析,可以发现,沈阳市作为省会城市在病床使用率和人均业务收入方面等体现效率方面没有绝对优势,而丹东市、大连市在效率方面是有优势的,沈阳市仍有待继续发展;在体现规模方面的卫生人员数、床位数等方面沈阳市有绝对优势,而铁岭市本溪市在规模方面较弱。尽管如此,辽宁省14个省份间的协同作用发挥的越来越明显,这对于辽宁省提高综合竞争力方面是非常有利的[2]。
3.1 提高中医医院服务效率,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3]
从病床使用率上,可以看出沈阳市的病床使用率较低,所处位置靠后,并不应该是省会城市应有的效果。因此,提高沈阳市床位数量、机构数量以及卫生人员数量的同时,不仅仅要提高病床的使用程度,更应该注重病床的使用效率,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医院服务效率的提高。作为省会城市更应该将中医医院的服务效率放在首位,提高自身与兄弟城市以及其他省份城市的竞争力。
3.2 健康持续发展中医药事业,发挥中医特色优势
辽宁省兄弟省份相比,可以发现,14个城市的中医类医疗机构数量、卫生人员数、床位数都在不断增加,但是与综合医院相比,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因此,在中医类医院同类相比的同时,也要与综合医院、其他专科医院进行相比较,取长补短,创新医疗服务模式,激发中医类医院发展的动力,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中医药事业,让中医特色优势发挥更加充分。例如,中医的核心在于“治未病”,提高人民预防保健的意识,提高临床出诊与确诊符合率,增强人民对中医的信赖程度。此外,中医医院自身应该积极挖掘和发挥中医特色,把中医特色和优势贯穿于防治疾病的全过程,使中医院各项工作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加强中医成果的转化[4]。
3.3 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落实好分级诊疗制度
辽宁省沈阳市位于中心,与其相领的城市为铁岭市,铁岭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大部分民众更愿意选择大城市大医院就诊,使较小城市的卫生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浪费现象严重,其中,最重要的是优化中医药人员的地区分配,建立科学系统的配置模式[5]。基于此,辽宁省厘清机构功能定位协调发展,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并且在边远贫困地区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在把本省中医医院分级管理工作引向深入的同时,沈阳市作为省会城市要充分发挥其龙头作用,真正的落实好分级诊疗制度[6]。
3.4 加强政策支持力度,区域协调发展
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处于难得战略机遇期[7]。辽宁省政府应加强在中医药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体现本省自身特色,用政策使14个城市在资源、利用、需求等方面协调发展,逐步缩小收入差距以及医疗水平差距。大胆引进先进的诊疗技术并且积极争取政府对中医院使用现代技术的理解和支持[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辽宁省也要积极构建省内“命运共同体”,提高与其他省份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席晓宇,黄元楷,李文君,裴佩,陈磊.构建我国医院药学服务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39(4):321-326.
[2]李冬冬. 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经济竞争力协同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3]尹冬梅. 我国中医院发展问题分析与对策[D].上海:复旦大学,2013.
[4]胡立强,虞坚尔.省会三级甲等中医院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医院,2010,14(4):24-27.
[5]徐阅,洪宝林,李宗友,等.全国中医药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发展预测[J].中国中醫药信息杂志,2018,25(6):1-5.
[6]罗鸣. 健康四川背景下医疗服务体系及服务模式发展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
[7]沈鹏悦,耿蕊,寿文静,等.我国中医类医院医疗卫生资源区域配置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8,35(3):445-448.
基金项目:辽宁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910162090)资助。
作者简介:张诗敏(1998—),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通讯作者:马月丹 (1978—),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卫生费用与医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