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清
时代经济的发展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理念,面对各种各样的疾病,人们从发现后积极治疗的态度演变为现阶段的通过预防来降低疾病发生率。血常规检查就是在检查过程中对血细胞的数量和变化形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数据来对被检查者血液状况的判断,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现在各大医院的血常规检测,往往都是由机器检测而完成的。
1、血细胞的时间差异
很多人在血常規检查过程中存在着“血细胞在短时间内有很大的差异么?”这样的疑问。进行血常规检查的人主要有各种疾病的患者和健康人群,即使是健康人群,血常规检验结果也会出现波动,因为血常规的数据与被检查者的身体状况有着直接联系,例如白细胞在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下的最高值和最低值有一定的差异。
2、白细胞升高就是白血病
因为对相关疾病知识的缺乏和对白血病的危害过于了解,很多被检查者在检查后面对白细胞增加有着“得了白血病”的错误认知。白细胞增加不仅是白血病,还有可能是因为感染、情绪变化、中毒、过敏、肿瘤、损伤等等,因此白细胞增加就是白血病的认知是错误的,想要在白细胞增加的前提下确认是否患有白血病,还需要进一步的骨髓检查。
3、有了仪器检查就不需要人工检查
经济发展在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相关医疗仪器的完善和更新换代,现阶段的血常规检查过程中全自动细胞分析一起能够检测出丰富的数据,因此很多被检查者在检查过程中因为认知不足存在着对检测仪器的过度依赖,常常有着人工检测数据“不准确”的错误认知,但是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全血涂片染色镜检的检查依然是一种关键的辅助诊断方式,人工检测对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基础的技术保障。
4、血小板降低一定会出血
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血小板和凝血功能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很多患者在面对自身的检查数据时,存在着“血小板降低一定会出血”的错误认知。但是实际生活中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有一定的差异,也就是医学检查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所谓个体差异就是指由于不同的人在身体结构(如血管的通透性)及出血耐受性等诸多方面所存在的一定差异,可以对血小板减少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比如,有的病人血小板降至50×109/L左右即可出现广泛的皮下淤血,而有的病人即使血小板只有20×109/L也无任何出血表现。
5、贫血的症状差异
血常规检查中相关数据对于贫血的判定有很多种,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再生不良性贫血
出血、贫血、发热、感染是再生不良性贫血的基础临床表现,通过对过往研究数据的分析可知临床表现会因为患者病情的进展程度差异、严重程度差异性而产生临床症状的差异性。急性再生不良贫血和慢性再生不良贫血是可以随着病情的发展产生转化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为病情减轻创造条件。
(2)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一般具有起病缓慢的特点,其基础的临床表现一般为皮肤黏膜逐渐苍白或者苍黄。患者因为疾病的影响抵抗力会降低,具体的临床体现是肛门皮肤和口腔黏膜会发炎,病情反复。长期缺铁性贫血的患儿会出现体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和记忆力衰退等不良现象。
6、白细胞降低容易发生感染
白细胞在细菌入侵的过程中起到了消灭细菌的任务,因此在血常规检查过程中出现白细胞降低的现象会削弱被检查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抗菌能力,增加其面对各种细菌的感染概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很多被检查者因为健康理念的待完善,面对白细胞降低存在着“容易发生感染”等错误认知,但是在实际的判断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判定。
其主要的检验内容一般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细胞计数等等,判断被检查者身体健康状态的同时也是各种疾病治疗方案制定的基础参考数据。很多被检查者因为健康理念的缺乏,对于血常规检查存在着较大的误区,本文就血常规检查存在的6大误区为基础进行知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