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宇
理解700年利率历史的4个维度是战争、宗教、政治和经济,它们共同解释了利率下行的趋势。二战后,经济或是唯一重要的变量。
中世纪到二战结束以前的较长时期内,频繁的战争是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战争时期,融资需求增加,名义利率上升。反之,和平时期,利率则会下降。实证证据也显示,在同一个时期内(朝代更替),利率往往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由于铸币制度天然有通缩的倾向,所以在战争时期,实际利率往往也会上升。当然,金矿的发现,或政府降低铸币含金(银)量的行为也会导致物价暴涨和实际利率下降。百年战争、黑死病和“黄金大饥荒”是15世纪实际利率高企的主要原因。
宗教文明及其定义的“道德”也影响着利率水平。至16世纪,借贷和收取利息的行为首先被基督教接纳。18世纪,天主教会也逐渐认可了信贷的合法性。在1822年到1836年间,经宗教法庭(Holy Office)裁定,法律认可的利息可以为任何人收取。迟至1950年,罗马天主教教皇庇护十二世(PiusⅦ)才宣布银行家们收取利息的行为是“在诚实地谋生”,从而认可了金融体系。但是,几乎在任何时候,高利贷都是非法的,即使是合法的利息,也都有比较明确的上限约束。一般认为,年利率5%~10%是比较合理的。有意思的是,上限约束大多数情況下只适用于非公共债务,因此,政府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以略高于上限的利率借款。这一点对于战时政府来说尤其重要。文艺复兴末期开始,利率显著下降,比如在15世纪的意大利,商业贷款利率低至5%,17世纪末期荷兰的商业贷款利率甚至下降到了2%。
影响利率的第三个维度是政治文明。马西在《论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这本小册子中,首先从经济学的范畴(借贷和商品交易)阐明,决定自然利息率的是利润率,而后将逻辑向前推演,认为更基础的本源是政治。马西发现,在同一个时期,“在政治上享有自由、人们的私人权利也得到最好保护的大不列颠和荷兰,利息率较低,商人在这2个国家人口总数中的占比,大于法国、葡萄牙、德国和西班牙,或欧洲的任何其他国家,在这些国家,政治是专横的,私人财产也不那么安全。”马西总结到:自然利息率决定于工商企业的利润;商业利润决定于商人数目同商业规模之比;商人数目决定于从商的必要性和对商业的鼓励程度,这决定于政治秩序对私人权利的保护和社会安全等。
以上3个维度对前现代社会的利率走势有较强的解释力,二战后,基本可以将它们看作是进入到稳态。影响利率的的第四个维度,反而是经济层面,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就成为塑造现代社会的主要力量。所以,我们将更多地从商业层面——实体经济层面的供给与需求,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偏好、债务规模和结构,全球资本流动等,以及货币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和协同)等——对其进行解释。
当中,一个中心概念是自然利率,以及与之相关的潜在增长率和利润率的概念。技术上,自然利率指的是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使得投资和储蓄相等的利率水平,所以是一种均衡利率,从而是利率波动的中枢。美联储理事布雷纳德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美联储在设定长期联邦基金利率时,就是以自然利率分析框架为依据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预测报告中公布的实际上就是较长期自然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