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课程的思政育人模式改革

2020-08-12 09:02熊爱琳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改革

摘要:近年来随着“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不可逆转的趋势。本文将高校课程改革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阐述美术课程的思政育人模式改革的意义、内容及途径。为推动高校美术教育实践研究、构建“大思政”教育工作格局,树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路径分析。

关键词:高校美术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TM6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8-0199-02

一、前言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这一全新的理念与精神指引下,美术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改革对我国的美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美术学科充满活力,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播,还涉及到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传承发扬,以及当今社会现状的真实描绘,其课程具有天然的吸引力。但是当代美术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不高,思政课学习积极性较低,高等美术教育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让学生正確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大学生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深入挖掘美术课程的育人作用,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标,实现美术教学与价值引领交相辉映的新局面。

二、深挖美术课程中的思政内容,创建美术鉴赏思政专题课程

美术课程的思政育人模式,既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又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活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拓展到课程建设之中,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之列,改革以往长时间线、无主题的美术鉴赏模式,创建“初心画语”专题美术鉴赏课程。

“初心画语”专题美术课程,将白中国共产党成立起的重大历史题材、红色革命题材等数百件美术作品作为讲授内容,以时间为主线,从历史考证、艺术风格、对比研究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强调美术创作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例如,何红舟创作的《启航——中共一大会议》,是国家首次以订件的方式资助完成的重大历史题材作品,专题课程从历史角度分析场景:作品背景设立在江南名胜之地——嘉兴,描绘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胜利闭幕这一历史事件,以青年毛泽东为画面的视觉中心,也突出了李达、李汉俊、陈潭秋和董必武的历史地位,既尊重了客观史实,又将新中国的缔造者形象呈现出米。画中的船原本在抗战中已经销毁,后按中央政治局和浙江省委指示进行仿制,作为革命记忆停泊在轻烟沸渚的南湖上,画中主要人物之一的董必武曾经视察南湖时还登上此船,追忆当年的革命征程,题诗一首:“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米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由此,革命事业的红船永载史册。从艺术手法上看,画家将主要人物毛泽东以动态的形象抓住观众的视觉,用沉稳的色彩营造了风雨欲米的画面情绪,对光的熟练运用还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与庄严感。画家在历时三年的创作中完成两稿,两件作品的人物设置和动态造型上都有所区别,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考证画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形象,对比分析两组作品的异同点,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奠定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专题课程的难点设置在分析研究不同时期同一主题的美术作品。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重大历史题材和红色题材美术作品都不尽相同,但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位置。例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任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创作室的创作员的彭彬创作了《遵义会议》,八十年代,刘向平创作了《一九三五·遵义会议》,九十年代,沈尧伊创作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遵义会议》,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画家再度创作系列作品《转折遵义会议2)),风格图式较之以往都有所不同,2010年,吴山明又创作《遵义之春》,以浙派水墨米表现人物,将会议移到室外的洋楼前,在党中央领导集体中突出了毛泽东的形象。这些作品都记录了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央红军和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但是由丁创作年代和创作背景的不同,同一题材的美术作品从审美趣味、情感体验、创作方法上都呈现独特的时代风貌。

课程还将杨克山崔开玺的《七七事变卢沟桥》、王有政、杨光利的《纺线线 延安大生产运动》、董希文的《日喀则人民市场》、孙向阳的《四渡赤水》、陈钰铭《我的家在松花江上》、于文江的《抗日战争中受难的中国女性》、陈坚的《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南京》等数百件作品进行专题教学,注重作品思想内涵、创作规律和审美价值三者的结合讲述,用图像将中国革命建立、发展和艰难险阻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学生重温历久弥新的革命精神。

三、优化课程结构,将思政育人贯穿于整个艺术实践环节

首先,将实践环节纳入到鉴赏课程中。美术鉴赏课程惯以理论讲授为主,而思政育人模式改革将美术鉴赏课中的实践学时增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一改往日纯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将考察博物馆、美术馆、数字资料收集、田野调查、撰写研究报告纳入到鉴赏实践中,将思政课育人的目标融入到相应的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消化理论讲授的内容,在实践中强化情感和价值认同,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价值体系。

其次,在独立的艺术实践课程中强化‘两注重”的教学模式,即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美术知识,又注重在实践中传播思政观。多年来,各大院校的美术实践课形式单一,一直沿袭民族地区采风、民俗村寨对景写生的传统模式,实践地点多以少数民族世居部落为主,时间多在节庆或旅游旺季,主要目标是为艺术创作积累素材,注重审美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的提高。但是,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艺术创作流于画面表现,失去艺术精神内涵与时代性,甚至对现实世界的描绘充满消极情绪与俗媚元素。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等系列政策的实施,实践考察的乡村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村村通公路”,“县县通高速”的中国乡村有了新的时代风貌和历史价值,教师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引领学生写生现实生活,扎根人民,勇于投入社会实践,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全面、客观地描绘当代中国,把个人的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完善对国家、历史、民族与个人的关系的独立认知和客观描绘。

四、加强思政育人艺术实践基地的建设

各大院校的艺术实践基地多以民族村寨、风景区、民族民间传承研究所为主,将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革命遗址、脱贫攻坚主要阵地、军事训练基地等纳入到实践基地建设中米,并以实践单位的讲解与讲座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取有效的思政资源,实现美术教学的多模态语境,构建美术实践的多元途径。

例如,贵州的美术实践基地发展态势良好。赤水县土城镇四渡赤水纪念馆具有典型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意义。学生在考察中感受四渡赤水的革命征程:一渡赤水扎西整编,二渡赤水再占遵义、三渡赤水调虎离山、四渡赤水出奇制胜。赤水还有独特的丹霞地貌、丹霞瀑布群和深厚的苗族文化,与娄山关、遵义会议遗址、红花岗、遵义美术馆相连,是兼具艺术审美和思政育人双重功能的实践基地。

晴隆实践基地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内,有被誉为运输抗战物资“生命线”的“二十四道拐”,与三望坪高山草原、北盘江铁索桥及石刻群、脱贫攻坚重要阵地的晴隆三宝彝族乡共同形成丰富的考察资源,以此为题材的写生和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在具有思政意义的地点进行实践活动,可以探索世居少数民族的历史脉络和中国乡村发展现实成就,理解艺术所肩负的崇高的文艺使命,创作出讴歌英模、描绘时代、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术作品,回馈社会。

五、加强美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新时代的美术思政课教师不仅在专业上具有研究精神,还必须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团队以具备一定的思政水平的美术专业教师为主,从思政教师、历史专业教师中聘请学术顾问,确保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效应。其次,加强思政育人美术教师的思想政治学习,要求教师能结合国情省情引领学生围绕新时代主题进行创作与实践,实现美术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统一、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学术研宄与关照现实相统一。

六、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美术课程的思政育人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美术课程教学内容,思政育人专题的设置既强调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与历史价值,又提高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艺术实践课程的改革激发了美术专业的育人功能,既破解了艺术实践目标单一的难题,又为思政教育的“孤岛”困境提供了选择,为新形势下“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型、“大思政”的教育工作格局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李梁.切问近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暨首届“上海大学思政论坛”论文集[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2]麦克尔,波德罗,艺术史的视野[M].曹意强(译).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06).

[3]郑海燕,邱云雪,艺术院校学生的政治修养现状评析[J].农家科技,2011(01).

[4]李志强.艺术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心理学途经[J].江苏社会科学,2008(01).

[5]刘智勇.高校美术教育中版画教学的意义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8(01).

[6]土雪.艺术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戏剧之家,2019(01).

[7]肖俊英.基于新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2).

[8]王欣,土志伟.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路徑研究[J].新西部,2020(03).

[9]张伞.关于当前美术教育现状及策略分析[A].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重庆会场)论文集[c].中国会议,2020(04).

[10]夏丽娜,艺术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美术鉴赏教学与改革探索[J].戏剧之家,2020(04).

作者简介:熊爱琳(1986-),女,贵州贵阳人,硕士,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研究。

猜你喜欢
改革
不是改革的改革
改革之路
个税改革,你的税后收入会增加吗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