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珊
(福建省南平市第一医院 心内科,福建 南平,353000)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为多发性、病程长的心血管类疾病,冠心病患者常伴有心绞痛,在穿刺治疗中联合高质量护理,力求提升治疗效果,促进临床症状改善[1]。预见性护理是从患者病症出发,对患者身心状态做出科学评价后[2],结合理论基础、护理经验和病症表现作为预判依据。对患者实施超前性、预防性的干预,科学规避护理风险[3-4],降低并发症发生可能性,是具有预见性、前瞻性和能动性的护理执行方式[5]。预见性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针对性强、干预成效明显,可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本研究选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南平市第一医院收治的75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探讨预见性护理的实施方法,比较预见性护理与常规护理在护理成效方面的差异。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6月于南平市第一医院就诊的75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纳入标准:① 经检查确诊为冠心病心绞痛;② 患者积极配合;③ 患者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④ 本研究已获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 合并其他重症;② 精神异常;③ 妊娠期、哺乳期;④ 自主意识障碍。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33~78岁,平均年龄为(54.21±9.87)岁。对照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为(54.03±10.32)岁。两组间性别、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具有可比性。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对症护理、指导饮食和用药等。
1.2.2 预见性护理 观察组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
1.2.2.1 风险定位 评估病情,对未来进展进行分析判断;挖掘现存潜在风险,并采取干预措施;对未发生风险进行科学规避,可见护理成效。
1.2.2.2 团队组建 组建预见性护理团队,专项培养,构建预见性思维模式。结合护理经验,立足患者病情,对并发症、不良反应和其他风险因素发生概率进行评估。并以可能性强弱为依据,制订应对护理策略。在护理计划中重点体现,并监督执行效果。
1.2.2.3 护患沟通 医护定期沟通,重点探讨患者病情当前进展,总结病情进展规律,针对潜在风险制订应对预案。
1.2.2.4 环境管理 该病症患者具有特殊性,突然性的位置变化可产生刺激影响,促使患者发病或病情加重。避免病房内出现刺激性颜色(如红色),保持病房安静,防止异常声响或噪音刺激患者发病。
1.2.2.5 便秘干预 异常排泄可能造成患者发病,关注患者消化和代谢状态。若患者存在便秘等症状,在医嘱指导下科学给药,避免排泄异常对患者病症造成不良影响。
1.2.2.6 睡眠干预 运动性睡眠障碍也可诱发冠心病心绞痛,控制诱因可降低心绞痛发生率。在护理引导下,患者适量运动,进行深呼吸训练,也可选择冥想。
记录两组患者的症状控制时间、病情好转时间和住院时间,评估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程度和心功能分级,并统计心绞痛不良事件和护理满意度。其中,护理满意度的评价标准(10分)。① 满意:7~10分;② 一般:4~6分;③ 不满意:0~3分。4~10分视为护理评价满意。
干预前,两组间心绞痛程度和心功能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观察组心绞痛程度和心功能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心绞痛程度、心功能分级比较
#P<0.05
观察组的症状控制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病情好转时间显著快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值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控制时间、病情好转时间和住院时长比较
观察组满意度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47%(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n(%)]
观察组发生1例,占比2.70%(1/37);对照组发生9例,占比23.68%(9/38)。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7.142,P<0.05)。
冠心病心绞痛诱发因素具有多样性、危险性高的特点,在进行积极治疗的同时,要求针对病症特殊性执行预见性的护理配合。预见性护理基于患者病情,运用前瞻性执行方式对患者加强护理,力求优化护理效果,降低病情威胁[6-7]。预见性干预是以前瞻性干预措施为主要手段,执行预见性和预防性策略,力求不良进展出现前即予以预防,防止其发生或降低其危害性。护理核心理念是立足于前瞻性视野,制订科学策略,实施预防活动,对潜在风险予以深度挖掘和控制,目标为增强干预影响,体现护理作用[8]。预见性干预实施中,护理人员必须对急救流程准确、熟练掌握和实际运用,评估病情并明确病症发生机制,了解进展机制,对病情变化节点加以掌握和精准定位,采取预防措施开展有效干预。预防性防控并发症,规避护理风险,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护理评价[9-11]。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预见性护理后观察组心绞痛程度显著改善,远超过对照组提升程度,但对照组相比于干预前也可见提升。观察组心功能分级显著优化,对照组也有所改善,但与观察组相比并不理想。干预后,两组心绞痛程度、心功能分级均显著优于干预前(P值均<0.05),且两组间心绞痛程度、心功能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提示对冠心病心绞痛实施预见性护理有确切效果,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程度。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症状控制时间较短,病情好转耗时更短,出院时间提前,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说明在临床上应用预见性护理,不仅可减轻患者痛苦,缩短住院时间,也可减少治疗费用。此外,观察组满意度更高,达到100%,而对照组满意度约为90%。说明预见性护理未见差评,患者家属在调查中给予护理工作更高的评价。从患者家属评价可知患者家属对预见性护理的实施过程和应用效果较满意。相关研究[12]显示,护理满意度是评价护理效果的重要指标,积极的评价可以改善医院口碑、改变患者的就医选择。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观察组对不良事件控制水平更高,预防效果更好。表明实施预见性干预可促进患者预后,对改善患者结局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护理中,实施预见性的干预模式,可对症状控制时间发生正向影响,促使病情更快好转,缩短住院时间。也可优化患者心功能,减轻其疼痛感,并能降低不良事件出现的可能性,获得更优质的护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