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志鑫
(武汉市第六医院 心内科,湖北 武汉,430015)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能够引发许多危险因素,容易致使患者出现心肌缺血或缺氧,进而危及生命[1]。良好的护理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护理应包含患者的住院期及后续恢复期。Cameron等[2]在2007年提出的时机理论将疾病分为诊断、稳定、准备、实施和适应5个时期,在不同时期给予患者不同的护理干预,是目前延续护理常引用的理论依据。家庭护理则源于19世纪的欧洲,其本质为将家庭视为护理单元,护理人员加强与家庭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应对患者康复时期可能出现的问题[3-4]。本研究将时机理论指导下的家庭护理应用于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下简称介入治疗)患者,观察对其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选取2017年7月—2019年6月于武汉市第六医院就诊的冠心病且行介入治疗后的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① 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2005年发布的冠心病诊断标准,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均可确诊为冠心病,且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② 每例患者均对应1名家属照顾,照顾家属能够进行准确交流;③ 患者及其家属均表示知情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① 患者出院后并非居家,而是选择相应的康复机构进行预后和康复活动;② 患者居家康复期间有雇佣保姆或护工等付费服务人员参与家庭护理行为;③ 患者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病变或免疫性疾病;④ 患者及其照顾家属无法有效沟通或具有精神类疾病。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3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25例;平均年龄为(60.53±11.48)岁;首次发病53例,非首次发病10例;合并高血压24例,糖尿病17例,高血脂22例;照顾家属中,男21例,女42例,平均年龄为(57.19±9.27)岁。观察组中,男36例,女27例;平均年龄为(61.23±10.18)岁;首次发病55例,非首次发病18例;合并高血压27例,糖尿病15例,高血脂21例;照顾家属中,男29例,女34例,平均年龄为(56.28±10.05)岁。两组间性别、首次发病和合并症构成比,以及年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照顾家属的性别构成比、年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在患者入院时,由分管的责任护士对其患者及家属发放健康宣教手册,并宣讲住院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和护理要点。介入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做好术前准备。术后,对患者的血压、心功能等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并指导患者按时服用药物,做好出院前的健康宣教工作。出院前,向患者及其家属宣讲合理用药、及时复查,以及戒烟、戒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院后由分管的责任护士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随访频率与观察组相同,即总随访时间为6个月。
1.3.1 成立时机理论指导的家庭护理团队 该团队由5名医务人员构成,即1名主治医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士或护师,以及1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干预措施由团队的主治医师和主管护师共同研究制定,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2名护士或护师和1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则为本研究干预措施的具体实施者。团队所有成员均接受时机理论及家庭护理的相关培训。
1.3.2 编写健康教育手册 由团队在查阅相关文献后,以时机理论为指导核心,结合患者冠心病病情发展和临床治疗特点对该手册进行编写,内容编写涉及时机理论的5个阶段,每个阶段内容均包含4个部分,即知识普及、药物指导、生活护理和健康指导,对于患者家属的照顾需求具有动态变化。手册初稿完成后,由3名副主任护师或主任护师和1名主任医师对初稿进行审核调整。
1.3.3 制定干预方案 结合患者家属的实际条件、照顾需求和干预方案的可行性,由团队成员初步制定方案,由高级职称专家对方案进行审核并修改,方案措施如下。
(1)诊断期:该时期由患者发生冠心病并明确诊断开始。① 精神方面。对患者及其家属给予尽可能多的关爱,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较好的人际关系,对患者家属的不良情绪进行适当排解。② 疾病知识。对患者及其家属宣讲该病的相关知识,如病因、诱因、治疗手段和预后方法等。③ 照顾技能。结合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和身体素质,对其卧床休息、活动、饮食、床旁仪器使用和心理疏导方法进行小结。
(2)介入治疗期:该时期由患者确认接受介入治疗至其术后病情稳定为止。① 手术内容。结合视频及图谱等,向患者及其家属宣讲手术过程、风险、术前准备和术后注意事项等。② 术后照顾技能。应用床旁示范法,对患者术后病情观察的要点、进食饮水特点、术后体位需求和护理基本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并示范。③ 康复训练指导。应用床旁示范法,结合视频、图谱和宣传手册等,对患者的术侧肢体运动、术后锻炼、康复事项等进行讲解并示范。
(3)出院前期:该时期由患者结束治疗至出院为止。① 治疗信息讲解。结合健康手册内容和患者恢复情况,向患者和家属讲解复查的必要性与时间,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使用变化、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处理手段进行宣讲。② 出院后康复计划。为患者制定出院后的居家运动计划,明确运动的原则、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会患者家属对患者心脏恢复进程进行观察。③ 相应的情感支持。对患者家属的照顾工作进行肯定,以此增强患者家属的照顾信心。
(4)家庭调整期:该时期由患者出院后至出院3个月为止。对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居家照顾要点、延续护理和相应的情感支持3个方面的帮助。① 居家照顾要点。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惯,应用书面讲解及现场示范的方式,对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必要性,以及方式、疾病复发时的自救措施等进行宣讲。② 定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电话随访、微信视频随访和家庭探访,对居家照顾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③ 相应的情感支持。为所有患者及其家属搭建并提供交流平台,供其经验交流,互相学习分享。
(5)家庭适应期:该时期从患者出院3个月后明确开始。① 疾病预防指导。结合手册内容,应用运动、饮食、药物和情志等调节,对疾病进行预防。② 回归社会指导。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指导,帮助患者适应社会大环境。③ 社会帮助。向患者提供现有的医学资源,教其充分利用相关疾病防治政策。
1.3.4 干预方法实施 结合健康教育手册内容进行干预方法实施,院内干预由团队成员中指定的方案实施者进行实施,院外干预则由分管责任护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以及患者家属共同实施。对患者进行定期不同形式随访,总随访时间为6个月,在随访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
以干预前后二级预防行为依从性、患者家庭照顾能力和患者健康调查作为本研究的评价指标。
1.4.1 二级预防行为依从性 采用自制冠心病二级预防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评价,该问卷共20个条目,总分80分,即分数越高,表示患者依从性越好。
1.4.2 患者家庭照顾能力 采用家属照顾者照顾能力测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共包含25个条目,总分5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家属照顾能力越差。
1.4.3 生活质量调查 采用自制的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进行评价,该问卷包含生理、情感等相关内容,共34个条目,总分17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入院时,两组间二级行为依从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观察组的二级行为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二级预防行为依从性对比分)
入院时,两组间家庭照顾能力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观察组的家庭照顾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家庭照顾能力对比分)
入院时,两组间生活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适应期时,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分)
急性冠心病患者在发作时症状明显且剧烈,往往表现为心前剧痛、大汗淋漓和口唇发绀等,此类患者通常需要进行应急处理,进而入院抢救,家属对冠心病患者的照顾较为重要,需要家属能够尽快适应角色转变,投入照顾行为中。以时机理论作为指导核心,可为患者家属提供较多的理论支持,应用到实践中,成效颇丰。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前的二级行为依从性和照顾能力均较入院升高,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这与秦庆祝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随着家庭护理工作的不断进行,患者家属对于照顾工作越发娴熟,患者得到了更多来自家庭的照顾支持,能够有效促进其康复,且对于调节家庭氛围具有积极意义。此外,家庭护理还延续了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联系,专业的护理指导意见并没有因地域分离而中断。杨国慧等[6]也认为,家庭护理之所以能改善急性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疾病知识普及,患者专业自护机能提升相关。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入院时,两组间生活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适应期时,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这与张建凤等[7]的研究结果一致。另有多项研究[8-10]也证实, 时机理论指导下进行家庭护理可明显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生活态度和社会功能。时机理论可针对冠心病家属个性化安排干预方案,且能够提供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时机理论更能够对于患者及家属的负面情绪进行稳定调节,对于心理层面的维护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结果亦表明,仅应用常规护理手段的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说明患者家属未得到相应的延续支持,其身心疲惫,且长期照顾患者,对于自身心态影响巨大,进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相应的负面影响。而观察组患者家属由于得到相应的家庭护理支持,其对于冠心病的认知、照顾技能和心理调节等方面均有所提升,故该组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时机理论指导下的家庭护理能够有效提升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的预后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