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鹏
在日文中,チョウチン指的就是深宙。它的原意是灯笼,深宙钓法也被称作“提灯钓法”,有持棍提着灯笼的感觉,尤其是深宙组合钓法,钓鱼人提着雾化饵,雾化饵雾化的过程就像一个人提着灯笼,灯笼发出的光照到了周围,如同雾化饵雾化后形成的雾化区一样,很形象。
在HERA钓法中,深宙钓法所针对的水层是最广泛的。从短竿深宙到长尺深宙,虽然均属深宙范畴,但无论钓法还是饵料和浮标的选择,差别都是很大的。
深宙钓法几乎是四季通用的。因为深层的水温相对比较稳定,鱼类通常都喜欢在温度比较稳定的区域活动。因此无论在春天还是冬天,抑或夏秋时节,深宙钓法都能发挥它的威力。
除了极寒期,其他的只要可以出钓的季节和天气,都可以选择深宙钓法,极寒期鱼的活动范围小,几乎只对底部落实的饵感兴趣,因此不合适用深宙钓法。有人说,夏季的鱼喜欢在水体中上层活动,溶氧量和饵料都相对丰富,所以鱼比较好钓,情况也确实如此。夏季,除了鱼层可能偏上,钓者更要关注的是这个时期鱼的活性。鱼的活性是指鱼的活动能力,包括鱼对饵的反应,鱼的活动空间和活动速度等。不难想象,处于高活性时期的鱼儿对整个线组,包括饵料都有所影响,比如对饵料造成冲撞。这个时期如果钓浅宙,鱼冲撞得会非常厉害,对线组的干扰也非常大,饵料入水后,浮标往往站立停留很长时间,然后再下落,到位后钩上几乎没有饵料附着,浮标停留在调目的位置。这就是高活性鱼对线组及饵料的干扰。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便可用深宙钓法加以解决。深宙钓法所用的浮标吃铅量大于浅宙浮标,翻身站立速度快,铅坠带着线组和饵料下落到铅坠稳定的位置所用时间虽然可能比浅宙时间长,但速度绝对大大快于浅宙钓法所用的相对偏轻的浮标配铅的下落速度。这种快速下沉的状态能够很大程度地避免中上层鱼的干扰,使饵料顺利下落到位。所以,面对高活性鱼情,深宙钓反而很稳定。
夏季,浅宙钓法的鱼获体型往往是整个水体中相对较小的,而深宙钓法钓获的鱼体则普遍偏大一些。通过这些年的个人经验来看,无论是钓日本鲫,还是钓我国的普通鲫鱼或者工程鲫,都有这个特点。所以,在夏季的大型比赛中,很多有经验的钓手会选择深宙钓法,钓到的鱼体往往大于用浅宙钓法的钓手钓到的鱼,于是在最后称重阶段,明明有的钓手钓获的数量多,但是重量却少于鱼获数量少的选择深宙钓法的钓友。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前两年SHIMANO日本杯的决赛中出现的“翻盘”案例。这个钓手上鱼的频率明显高于别的钓手,鱼体看上去也不小,但在最终检量环节,他的成绩却略微低于其他钓手。
夏季,浅宙钓法的鱼获体型往往是整个水体中相对较小的,而深宙钓法钓获的鱼体则普遍偏大一些
深宙组合钓法的提竿和抛竿方式非常重要,提竿的秘诀是:幅度小、力度大,刺鱼的时候猛地一刺即可
在HERA钓法中,深宙钓法所针对的水层是最广泛的
深宙钓法的钓具跟其他钓法的钓具看上去比较接近,但是也有一些区别,最典型的区别是浮标上的区别,由于深宙钓法所针对的水层更广阔,所以深宙专用浮标的尾要长于浅宙钓法浮标和底钓浮标。在实际垂钓的过程中,其表现的范围也大于其他浮标。
深宙浮标也分为寒期用和旺盛期用,二者最典型的差别在于标身直径,标身直径大于5.5毫米的,直径越大越偏向于旺盛期使用;反之,直径越小越偏向寒期使用。HERA浮标师们在制作浮标时所根据的就是浮标横截面积越小、阻力越小,越适合偏寒期使用的原则对浮标进行设定。
弘月作“聖”深宙組合浮标
“凯·优”系列深宙空心尾浮标
“凯“深宙筒型空心尾浮标
“雪彦”深宙孔雀羽PC尾浮标
“忠相 zone”深宙浮标
“忠相”深宙专用 组合两团饵浮标
浮标的标尾也很重要,选择的原则也是偏寒期的浮标尾直径细,偏盛期的浮标尾直径粗。除寒期以外,深宙钓法是最常见的野钓日本鲫的钓法,比较常见的是长尺深宙两团钓法。由于野钓环境比较复杂,不仅有风对钩饵造成影响,小杂鱼也经常干扰钩饵,所以在野钓尤其是深水野钓时,饵团的大小肯定要大于平时管理池所用的饵料大小。那么,选择浮标时就要考虑到这点,标尾承担饵料的能力要强一些。很显然,当标尾直径相同时,野钓浮标的标尾目格长度和标尾总长度要大于池钓浮标的标尾目格长度和标尾总长度。这可作为大家选择浮标的参照。
深宙钓法也有组合钓和团饵钓之分,这在浮标上也有明显体现。除浮标的形状外,最典型的体现在于标尾目格的长度变化。组合钓浮标,其目格从上到下长度明显逐渐递减,而团饵钓浮标,其标尾目格长度的递减变化程度就要小于组合钓专用的浮标,其目格长度从上到下都很接近。通用来说,深宙浮标标身多被设定为桶型标,目的是在浮标标身直径相同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拥有吃铅量。
相比浅宙钓法的饵料比重,深宙钓法的饵料比重总体来说要大一点,因为深宙钓法的饵料入水后下落的行程很长,如果比重不够,会造成钓棚以上鱼情混乱,对线组的干扰比较大。除了自重,饵料的持钩性也很重要,在它下落的过程中,特别是铅坠到位之后,饵料在继续下落(二摆)阶段非常容易被鱼干扰,这就需要饵料具有较好的持钩性来对抗鱼的干扰,让饵团得以顺利到位。
深宙饵料
饵料脱落的碎屑越来越被重视,深宙饵料在到位前和到位后脱落的碎屑比重也非常重要,这种碎屑是钓棚内的鱼最喜欢的东西,也是诱鱼的基础。控制碎屑的大小、密度和比重,也是钓好深宙的关键之一。
无论是团饵钓还是组合钓,我们都要关注饵的雾化状态及到位情况,最理想的状态是饵料入水后雾化的量比较小,到位稳定之后雾化量相对较大;要根据鱼情进行手水调整,决定饵料的雾化速度、控制上饵的形状,以便让饵的雾化尽量在钓棚内完成,把有效的诱鱼成分集中在钓棚内。如果没有控制好饵料或者上饵的手法不好,则饵料比较容易在钓棚上部开始雾化,鱼就容易被上面的雾化饵吸引,造成鱼的上浮。鱼一旦上浮,再抛竿下去,鱼会经常半途截饵,浮标进而出现动作,钓者见状会不自觉地提竿中鱼,这时其他钩上的饵会被带离钓棚,直接在钓棚上面雾化。长此以往,就进入了恶性循环,鱼越钓越乱。
深宙钓法对用竿有一定的要求,因为浮标下面的线组距离竿先很近,提竿刺鱼时很容易造成铅坠和钩子移动距离过大。所以,如果我们用的是比较先调的竿子,就容易出现切线的状况。另外,竿子的硬度如果过硬,也不适合钓深宙钓法。这些都是造成深宙钓法切线或乱线的原因。
使用中短尺深宙组合钓时,宜选择本调或者本偏先调竿子,要根据鱼体决定用竿的硬度,不可过硬。只要中鱼之后能够让竿子弯曲,发挥出其自身弹性,就能很好地控制住鱼。
如果是野钓的长尺和超长尺竿深宙组合,就要使用本偏先到先调的竿子,便于操作。
深宙组合钓法的提竿和抛竿方式非常重要,提竿的秘诀是:幅度小、力度大,刺鱼的时候猛地一刺即可;要注意提竿的幅度,既要防止第一时间切断子线,又要防止刺不中鱼,线组飞出水面造成乱线。更严重的状况是提竿幅度过大,浮标撞在竿身上造成损坏。
深宙组合钓法的抛竿方式是非常有特点的。无论是团饵钓还是组合钓,抛竿时都要注意饵料落水的位置,尽量减小饵料落水后的摆幅,缩短钩饵到位的时间,这样非常有利于控制雾化饵在钓棚内的集中程度,雾化区的范围越集中,诱鱼的效果就越强,对鱼的控制也就越容易。希望大家在钓鱼的时候心里要有这个意识——对雾化区的控制不仅靠饵料,抛竿的手法、提竿的时机都有关系。
一个钓鱼人是老手还是新手,通过观察他操作深宙钓法时抛竿和提竿的动作流畅程度就能轻松分辨出来。
深宙钓法的子线长度是HERA钓法中最长的,它的好处是更有利于诱鱼——长子线在水中摆幅自然,下落的状态也趋于自然下落,鱼更容易对这种状态的饵产生兴趣。
另一方面,无论野钓还是池钓,水体总会因水体冷热交换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水流现象。在这样的水体环境中,即便饵料下沉到位,子线也不可能完全垂直。它会因为水流和重力的相互作用而微微摆动。在这种情况下,长子线和短子线的差别就显现出来了。长子线摆动更自然,饵料更接近钓棚中的雾化颗粒的状态。而短子线就明显和周围的雾化颗粒状态不同。谨慎的鱼类对这样异于常物的饵料要么心存戒心,要么根本没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