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估

2020-08-11 14:28段龙龙
中国西部 2020年3期
关键词:社会公平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段龙龙

[摘要]在充分借鉴国外包容性绿色增长框架和归纳国内高质量发展概念内涵基础上,使用组合CRITIC赋权方法和综合评价技术构建四川高质量发展测评指标体系,分析2003-2018年四川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动态演变和内部结构变迁。研究发现:四川高质量发展进程在研究期内总体呈现出“周期性波动一快速上升一稳步增长”的阶段性演化态势,促进其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的主要贡献因素是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和社会公平大幅跃升,但四川高质量发展趋势并不稳固,主要风险表现为绿色转型因素相对滞后。为此,推动四川高质量发展应从保障经济中高速增长、优化社会公平内部结构和加大绿色转型技术引导三方面着手,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提绩效强化高质量发展动力。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包容性绿色增长;社会公平;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4;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20)03-0012-11

[作者]段龙龙 副教授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 成都 610065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做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論断,标志着我国经济正式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从而向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向转型。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区域和全国创新改革试验示范区,四川省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助力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并要求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和阶段性任务实行差异化考核,开展高质量发展效能评估。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提出的重大命题。因而,如何准确理解并全面掌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构建清晰、有针对性的高质量发展测评体系以指导地方改革实践是当前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较国内高质量发展理念提出时间而言,国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起步更早,且两者在核心概念的刻画及其内涵阐释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国外对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偏好于使用增长质量一词,侧重于对增长的平衡性、可持续性、增长后果(分配)的公正性,以及对是否有利于穷人的关注,更加类似于已有的包容性增长概念。我国所倡导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更为全面的发展体系,不仅重视经济增长本身,还重视社会发展、结构调整以及经济一社会一生态之间的协调性。

总结国内对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代表性论点,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一是六特质论。强调高质量发展囊括经济中高速增长、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宏观调控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向深入、有效防范重大风险六大内在要求。持此类观点的学者更加关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改革诉求。

二是三要素论。指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物的质量、人的质量和环境质量的协同提升,因此它不仅包括经济结构升级,还包括区域、分配等发展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即高质量发展的实质就是同步实现企业、产业和经济增长层面的高效益、高动力和高科技提升。

三是五维度论。认为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系统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重铸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由于该观点与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更为贴切,已经成为当前国内理论界较为权威的阐释之一。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不难发现:在科学解读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来建立区域性高质量发展判定标准和测评体系,需要将地方特质与国家改革导向有机结合,特别是当前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解读仍有争议的环境下,一定程度上需要借鉴国外类似概念的评价方法并尽快建立本土化的高质量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对前瞻性指导地方改革实践较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为此,我们将国外测量经济增长质量的最新思路——包容性绿色增长框架融合进我国高质量发展内涵当中,尝试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和四川改革实践的高质量发展指数评价体系,为科学评估省域高质量发展进程提供一则具有参考意义的判断标准,也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部门下一步深入研究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特质并在更大范围上制定相关引导政策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二、包容性绿色增长框架的形式与四川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包容性绿色增长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2012年在里约的G20+峰会提出之后迅速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2016年随着联合国修订并发布全新的《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之后,更是直接将包容性绿色增长理念纳入千年发展目标(SDGs)当中。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将包容性绿色增长纳入自身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内涵及其测量框架便逐渐成为理论界和政策制定亟待解决的疑难问题。因此,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分别于2012年和2018年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定义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度研究和阐释,形成了当前较为公认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框架和测度体系,有效指导了各国发展模式转型。

1.包容性绿色增长框架

世界银行在其2012年发表的《包容性绿色增长:通往可持续发展之路》中认为:包容性绿色增长是指具有绿色集约和包容性特质的经济增长模式,强调对自然资源能够绿色、有效率地利用并能够控制污染排放的益贫式、机会均等式经济增长。基于此,世界银行指出包容性绿色增长至少应该包括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包容性和生态绿色集约性三大内涵特征。亚洲开发银行(ADB)在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界定之上,于2018年建构了包容性绿色增长测评体系,使用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三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测度了45个成员方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IGGI),形成包容性绿色增长基本框架(详见图1),标志着包容性绿色增长框架和测量体系的正式落地。

2.四川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

从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导向和内涵基准来看,包容性绿色增长框架的建立和评价方法已经与其十分贴近,但在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等层面略显薄弱。同时,采用国际通行标准和可比方法使用的部分指标,在测度我国或部分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上具有局限性,需要根据国情和发展阶段进行局部调整。为此,在借鉴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包容性绿色增长框架及评价体系,在我国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下,我们分别按照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绿色转型、生态质量四个维度构建起全面体现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四川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详见表1)。

(1)经济发展维度。经济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目标,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作为打造我国西部内陆经济强省的四川,仍需将在新时代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发展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标。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的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凸显创新驱动、高水平开放等,激发培育新动能要素的核心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引领特征。因此,我们在经济发展准则层内,设置了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开放水平、创新能力和收入状况五大分量指标,并依次遴选10个三级指标实施测量,所有指标均为激励性正向指标。

(2)社会公平维度。实现社会公平发展是绿色包容性增长最为重要的体现,也是高质量发展致力于破解的难点问题。它是达成经济发展成果普惠全民,经济增长红利全民共享,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标志。因此,社会公平维度的设立不仅紧扣了高质量发展中协调、共享理念,也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变革、质量变革的内在特质。在社会公平维度层次上,我们分别设置了就业、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六大分量指标,并依次筛选了12个三级指标实施评价,其中,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乡收入比两个指标是在贯彻推进社会公平进程中需重点控制和约束的,其他指标均为激励性正向指标,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四川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状况。

(3)绿色转型维度。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是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理论创新,也是从本质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一社会一生态系统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转型的内核是生产和生活部门充分借助技术创新以实现能耗、物质利用、污染排放的全面减量化,是对生产、消费结构的一次全面质量和效率升级。因而,绿色转型维度的设立,是对高质量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的集中回应,从根本上反映了四川系统推进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深度转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决心。同时,根据绿色转型的内涵,我们还设置了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两个维度来测度绿色转型进程,三级指标相应遴选8个指标,所有指标属性均为约束性指标,以全面刻画四川绿色转型的实践进展。

(4)生态质量维度。生态质量是我国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除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变革的另一层面,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绿色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集中体现。生态质量维度与绿色转型维度所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在乎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保护观。因此,作为新时代四川践行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属性,生态质量也应被纳入到评价指标体系当中来。在我们的生态质量维度中,主要包含生态资源丰裕度和生态治理两个层面,三级指标则依次选择9个可利用指标,由于生态质量指标主要侧重于山水林田湖等自然资源存量的体现或政府生态治理的实施强度,因而指标属性主要体现出激励性特质。

三、四川高质量发展指数的计算与分析

在系统收集2003-2018年四川省相关经济社会生态数据之后,依据前文构建的四川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对准则层、目标层和指标层的分类实施科学赋权,并最终形成高质量发展指数,以动态比较分析工作。

1.权重选择与四川高质量发展指数

在传统的赋权方法中,主要包括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两种处理方法,其中,主观赋权主要通过德尔菲专家打分方法对各指标的重要性实施判断,常用工具包括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等等,但其结果的精确性往往对遴选专家的数量和专业偏向性较为敏感。因此,学术界对该类评价结果往往存有争议。而客观赋权法则主要采用兴起相对较晚的熵值法、加权TOPSIS、组合CRITIC权重、BP神经网络等方法,主要依赖于数据自身的波动性和相关性标准而非人为因素。因此,在赋权结果上更具稳健性和无偏性优势。为最大程度克服主观赋权评价方法的局限性,我们在赋权过程中采取客观评价方法来实施计算。

从主流研究中使用较多的客观赋权评价工具来看,能够同时表达数据波动性和数据间相关性影响的组合CRITIC权重方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组合CRITIC赋权方法最早由Diakoulaki(1995)年提出,核心思想在于充分挖掘数据的对比强度和冲突性两项核心指标,数据的对比强度常常使用标准差进行表示,用来测度数据之间的离散性程度,如果数据标准差越大说明波动越大,权重越高;数据的冲突性则使用相关系数进行表示,用来测度数据指标之间的信息重叠性,如果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值越大,说明冲突性越小,那么其权重也就越低。最终权重计算会综合考虑对比强度与冲突性指标的实际情况,对两者进行相乘并且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得到最终的权重。

根据表1中的每一项指标的权重,我们进一步将每一项指标的权重与无纲量化的数值实施加权求和,从而得到四川省2003-2018年高質量发展指数评估值(详见表2)。

2.四川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动态演变与结构分析

从四川高质量发展指数时序动态变化趋势来看,2003-2018年,四川高质量发展指数在时序演变上明显表现出三个阶段性特征:一是周期性波动阶段。2003-2006年,即“十五”后期和“十一五”初期,四川高质量发展指数总体在0.3-0.4水平徘徊,同比增长与下降趋势并存现象较为明显。二是快速上升阶段。时间段主要包含“十一五中后期阶段,该阶段的典型特点是四川省高质量发展指数的成长型连续性上升趋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年均增长率接近10%,局部波动性现象基本消除。三是稳步增长阶段。主要是指“十二五”以来的8年,该时期四川高质量发展指数变动的特点是增速放缓、周期性烫平,高质量发展动能与经济增长动能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年均增速保持在4.5%左右,2012年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数0.5的突破,2018年实现0.6的突破。

除了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动态演变规律,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计算并观察其内部构成的变动趋势。为此,我们详细计算了形成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四个二级指标: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绿色转型和生态质量的分项得分演变(详见图2)。

从测算结果看,四川省高质量发展指数构成最为核心的四个二级指标:经济发展、社会公平、绿色转型和生态质量在时间演化趋势上出现了明显的内部分异,分类观察每个二级指标变动,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从经济发展指标的得分变化趋势来看,2003-2018年的变化规律基本上与全省高质量发展指数的趋势一致,即同步经历了“周期性波动一快速上升一稳步增长"的阶段性调整。由于研究期内四川全省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发展指标的增长速度和波动幅度都显著高于高质量发展指数。2003-2018年,四川省经济发展指标的得分净值排名已经从最后一位一跃成为第二位,变为决定四川高质量发展指数未来走势的控制性因素。

第二,从社会公平指标的得分演化趋势来看,2003-2018年的变化态势已经成为四川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亮点,除了在研究期前四年成效不佳之外,其他年份社会公平指数的变化趋势几乎呈现出线性增长趋势。到2018年,社会公平指标不论是在总贡献率抑或是得分净值排名方面,都已经成长为支撑四川高质量发展指数有效提升的最关键因素。

第三,从绿色转型这一新时代重点关注的指标得分来看,2003—2018年这16年的变化趋势几乎呈现出平行直线状态,表明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水平尚未取得明显突破,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受国家两型社会建设和节能降耗战略的影响,四川省绿色转型指数一度出现过持续向好态势,但是在“十二五”时期之后,这种前期努力并未持续保持下来,由于绿色转型与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地区经济增长和环境、产业政策息息相关,考虑到“十二五”中后期我国整体经济增长逐步进入“新常态”和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省绿色转型的速度和深度。

第四,最后观察生态质量指标的得分变动,研究期内近似呈现爬行上升态势。由于生态质量指标主要来自于生态资源本底和生态治理及修复能力,具有治理周期长、投资收益低、存量变化慢的显著特点,作为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主要工程项目,只能依靠绿色环保产业和政府环境治理部门的久久为功。从四川省演化趋势来看,由于承担着西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功能,加之省内一半左右的区域受到主体功能区规划“禁限区和有限开发区”约束,全省生态质量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发生改变,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后生态文明发展导向的全面确立,未来四川生态质量指数仍然会有显著的改善动力。

四、优化四川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对策建议

虽然从时间变迁来看,四川高质量发展指数在进入“十二五”时期以后取得了显著性成长且稳定性不断增强,但是在指数增长态势和内部结构层面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未来改革中逐步解决。针对当前四川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实际状况和未来预判,在以下方面需要引起重视。

1.夯实经济增长的底部基石,保障经济中高速增长区间平稳

高质量发展需要适度的经济增长作为基本依托,以此来增强其他领域改革的空间余地和改革韧性。经济发展系列指标在四川高质量发展指数中的权重占到24.2%左右,虽然绝对比例不高但仍然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受国内“三期叠加”和国外需求放缓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特别是进入“十二五”时期后四川省经济增长潜力明显承压,不利于社会公平、绿色转型和生态质量的持续改善。尤其是经济发展指数内部的结构性变化,在经济下行周期内更易阻碍创新能力、经济结构和收入水平的优化调整,使其陷入恶性循环陷阱。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数的平稳有序增长,需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而缩短绿色转型和生态质量改进周期,释放社会公平改革的作用。

2.促进社会公平内部协调发展,巩固提升社会公平综合成效

社会公平指标在四川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占比最大,仍然要以抓“牛鼻子”引领高质量发展走向深入。当前,四川高质量发展中社会公平虽然取得了良好的建设绩效,但内部发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严峻。比如教育、医疗和收入分配公平在社会公平指标中仍然属于评分较低的领域,教育资源与医疗资源的配置和供给能力、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拉大一直是当前社会矛盾較为尖锐的领域。因而,下一步重点要化解上述领域的突出问题,需补短板、强弱项、优结构,巩固社会公平领域等综合发展成效。

3.全力提速绿色转型,重点扶持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新业态

加强和改进对绿色转型领域扶持是未来持续提升四川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关键着力点,也是有效扭转前期绿色转型相对滞后的必然选择。对于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指标的提升,主要可依托于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提档升级有机结合。同时兼顾与生态质量生态治理领域的协调和配合。最后,结合绿色转型指标体系的权重差异和改革难度,绿色消费领域可作为优先鼓励方向,通过绿色消费行为、绿色产品营销的打造和引导,进一步拉动绿色生产扩张,鼓励新技术形态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借力生态质量和生态治理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社会公平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基于访谈探讨天津取消小升初择校考试制度的合理性与否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