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晓平
据统计,我国胃癌、食管癌、结肠癌三大消化道恶性肿瘤几乎占据所有肿瘤比例的50%。我国是消化道肿瘤的发病大国,多数患者诊断时已是中晚期。但是,如果能够早发现、早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其实非常可观。
以胃癌为例,及早获得有效的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高达90%。相反,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期,进展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仅有30%左右。而目前我国胃早癌的平均发现率仅15%左右。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男女发病比例为2︰1。由于饮食结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近年来年轻的胃癌患者越来越多。绝大多数胃癌患者在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或只是出现上腹不适、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常与胃炎、胃溃疡等胃部慢性疾病症状相似,因此,胃癌在早期常常容易被忽略。那么,胃癌的早期症状究竟有哪些呢?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胃癌的早诊早治?
胃癌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胃癌发生的病因目前尚不确定,目前较为肯定的致病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环境因素、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目前所知的能够在人体胃部生存的唯一的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可增加2~3倍。但是,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不足以引起胃癌,还有其他因素的参与。
环境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从胃癌高发地区向胃癌低发地区移居,第一代移民仍保持较高的胃癌发生率,但第二代的胃癌发生率会显著下降,第三代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则与当地居民相似。由此可见,环境因素与胃癌的发生息息相关。
生活习惯 吸烟、饮酒过度,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经常食用霉变、腌制、熏烤等食物,盐摄入过多,均可增加胃癌的发生率。
遗传因素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者发现A型血的人胃癌的发病率较高。此外,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罹患胃癌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其他因素 如免疫因素、精神因素等。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胃癌的发病率较高。机体的免疫机能障碍,对肿瘤的免疫监督作用会降低,这是肿瘤的发生因素之一。精神过度刺激和好生闷气者较易发生胃癌,这可能与其自身免疫功能的下降有关。
识破胃癌的早期信号
及早识别胃癌的早期症状,及时筛查,是改善胃癌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关键。那么如何及早发现胃癌的早期症状呢?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应提高警惕:
上腹部饱胀不适 不同于晚期胃癌患者表现出的难以缓解的腹胀,这种上腹部不适在活动量较大时往往不明显,平静下来时往往可以感知,难以通过饮食调节进行改善。
上腹部疼痛 刚开始会表现为间歇性隐痛,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会越来越重。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疼痛虽然可以忍受,但不易缓解或短时间缓解后又出现。
食欲不振、泛酸、嗳气、消化不良 通常找不出诱因。患者会表现为食欲差,甚至对自己原来喜爱的食物也提不起兴趣,更换菜谱后仍没有改善,或略有改善后又出现食欲不振。有的患者会伴有泛酸、嗳气或消化不良。
大便隐血阳性或黑便 这种情况患者往往容易误认为是胃溃疡出血,如果出血量较小,更不易引起注意。
原有慢性胃病的疼痛出现规律改变 如果以前空腹痛或餐后痛的规律性较为明显,但近期规律性不明显或消失,或原来服用药物后治疗效果较好,但现在效果欠佳,则须提高警惕,及时就诊。
专家提示,胃癌早期很少有体征改变,因此不要因为没有体征就不予重视。如果我们出现了上述症状,应及早就医,排查病因。
胃癌如何巧预防
规律生活 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定时进餐,适量运动,增强体质;不食高温煎炸、烧烤、烟熏、盐腌的食品;戒烟限酒。
认真对待幽门螺杆菌感染 我国目前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0%~60%,多数地区人群感染率在50%以上,多数感染者并无症状或并发症,但所有感染者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来自我国人群的队列研究一致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因此除非有抗衡因素,对所有的感染者均应予以根治。
及早筛查,及早诊断 由于早期胃癌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胃癌的早期发现依赖于胃早癌的筛查。根据《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草案)》,40岁以上人群(含40岁),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条者,应作为胃癌筛查对象人群:
(1)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2)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3) 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疾病。
(4)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5)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目前早癌筛查的方法包括血清学筛查和内镜筛查。
胃癌早期的预后与中晚期完全不同,对一个家庭的影响也截然不同。目前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的方法主要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術(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两种。内镜下切除术已成为无淋巴结转移风险的早期胃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相比外科开腹手术,早期胃癌内镜下切除具有不改变胃结构,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且术后住院时间短、花费少等优点,大大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郭慧敏、王 娟 整理)
(编辑 林 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