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获得感”激励改革

2020-08-11 07:34刘巍巍
华声 2020年7期

刘巍巍

“改革”已是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效应对冲击、实现经济社会良性循环的关键词。非常时期,改革的文章要从哪里做起?

唯有推动制度集成创新,来一场制度的供给侧改革,在大风大浪中开启发展新局面才不是一句空话。当前我们以制度力量激发潜在发展势能,这力量不仅是建章立制,更意味着更有效、更多元的激励——是的,制度供给,也可以是激励手段。

宏大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的提纲挈领,具体到《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的详尽描画,中央近期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已经揭示出制度供给激励的根本价值:在需要危中寻机的时刻,制度可以出生产力;在需要凝聚共识的时刻,制度可以出向心力;在需要打破藩篱的时刻,制度可以出创造力。

制度供给激励,不是叠床架屋、繁文缛节,而要更好地将制度的理性、规范性与基层实践的活力、想象力衔接、融合起来。更重要的,要切实做好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文章,让制度的甘霖滴灌到基层的每一寸土壤,让每一条规定与基层干部群众的心愿相通、心志相印。

推动制度供给激励,就要把“制度获得感”带给基层。为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打开改革的眼界,提升改革的境界,稳而且准地射出三支箭。三支箭的靶心,分别名为针对性、根本性、系统性。

在此非常时期,尤其要扎实推动各项制度改革向更具操作性、可行性方向靠拢,让制度的初衷愿景与基层的“泥土气”“烟火气”发生化学反应。要瞄准硬骨头,排查梳理改革任务完成情况,针对一些改革难度大、制度变革呼声高的领域,率先着手,抓紧研究,深化细化。既要发挥好顶层设计的主引擎和路线图作用,注重中观制度、微观制度同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对标对表,又要在精准谋划、精准实施上下足功夫;在落实改革方案中因地制宜,不搞“大帮哄”和“一刀切”,为制度的运行留出发挥余地与试错空间,讓制度的宏观动力与微观活力不相冲突,制度的落实落细才能不打折扣。

创新制度供给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小打小闹,不是机械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是换汤不换药、雨过湿地皮,而是要在关键处着眼,在根基处发力。要敢于直面根本问题,要善于深入思考根本问题。更重要的,要能够把根本问题的解法化解到基层的日用常行之中,在制度筹划的蓝图中,多看到一点基层鲜活的风景,多集纳一些基层肺腑的声音。

今天我们要回应的大变局是复杂的。在此时推动制度供给激励,我们不能不重视其系统性。打破部门壁垒,杜绝“九龙治水”,是制度供给变革的起点,只有时刻不忘制度规划的整体性、协同性,我们才能期待制度供给成为新改革激励的关键措施。

摘编自《半月谈》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