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堂明
(安徽省城建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合肥230000)
朱仙庄采煤沉陷区总面积19.55km2,现已沉陷规模5.12km2,其中水域面积2.61km2,沉陷速度0.4km2/a,至2049年沉陷趋于稳定。沉陷区域范围内多为农业用地。
充分考虑动态沉陷影响,衔接区域发展定位,对场地沉陷范围内的较差村庄,污染较重、效益较低、无利用价值的工业进行逐步退出引导,集中安置搬迁居民,重新整合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结合2019—2023年沉陷范围、2023—2049年沉陷范围的动态变化区域的空间利用,运用“浮地”的应对策略,建设漂浮的竞技场、漂浮的植物园、漂浮的音乐厅、漂浮的农场等动态功能区域。
(1)资源评价:通过生态资源承载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划定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2)提升土地价值:依据现状土地价值综合评价分析,宜农则农,宜建则建,构建“金带绕绿珠“的土地利用结构,提升土地利用效率。(3)土壤改良:用土壤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从土壤水利、土壤工程、土壤生物、土壤耕作、土壤化学5方面进行改良,排除或防治影响农作物生育和引起土壤退化等不利因素,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为区域农作物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和条件。
区域水网沟通:注重衔接“引江济淮,淮水北调”工程,强化片区内部水系与周边城市水系的沟通联系,活化水系,合理设置小黄河跃进闸、小黄河调蓄闸及仙湖-芦岭湖调蓄闸,有效调蓄水量,打造仙湖自然生态走廊,实现区域水系共联共享。
三级净化系统:通过场地外围截污工程、内部生态廊道及组团绿地、人工浮岛及湿地进行三级水环境治理,同时丰富景观层次。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方法,提升整体生态安全韧性。
搭建伸缩岸线:增加水岸亲水性,促进传统沿湖的“线性岸线”向联通支流的“曲线岸线”转变,考虑水位变化特点,让人们有机会“走出水岸、走进湖中”。
追溯与挖掘当地历史人文、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区内以朱仙庄煤矿工业遗产以及隋唐大运河遗址的世界文化遗产。设计尊重和沿袭文化,不断扩展其内涵和外延功能,实现区域文化融合,促进场地文化再生,编织环湖“文化珠链”。
通过有机的空间架构、集约的用地布局、有序的交通组织、独特的风貌引导、宜人的景观设计、活力的产业规划六大要素构成朱仙庄采煤沉陷区自然艺术公园(见图1)。
空间结构概括为:一核一厅、四心拥湖、城湖共生、五区协同。一核:云创商务极核;一厅:仙湖生态绿厅;四心:遗产文创中心、体育运动中心、古法农旅中心、特色商业中心;五区:云创商务区、体育运动区、古法农旅区、遗产文创区、特色商业区;城湖共生:纵横水绿贯通、廊脉交融(小黄河、界洪新河等)(见图2)。
图2自然艺术公园结构图
3.2.1 构建4级绿化系统
构建4级绿化系统,强调形成有利于市民生活使用的格局和分类,同时加强生态渗透性,绿地结构。第1级:沿仙湖岸线以内的生态人工浮地,加强水系净化治理;第2级:沿仙湖岸线公共绿带、田园绿带;第3级:场地内的生态廊道、社区级绿地和组团绿地;第4级:场地边界临城市主干道的城市防护绿带。
3.2.2 创建3级公园体系
创建3级公园体系,对于绿地的分类,本次设计强调多类型、多主题公园的组织完善,将按城市级、社区级及自然生态级进行公园分类,为仙湖塑造多层次的景观环境。
3.2.3 营造生态连续开放的滨水岸线
常水位状态,小黄河、界洪沟水分流进入仙湖浮岛区域过滤净化,形成有机丰富的自然湿地景观。20年一遇水位淹没部分河心浮岛湿地,沿亲水步道形成蜿蜒的湿地岸线景观;50年一遇水位淹没至滨水步道,在城市与河流之间保留一段缓冲空间,同时也充分利用河道宽度保障行洪;100年一遇水位淹没至大堤,同时对重要亲水公共建筑、设施设防,保障安全。设计致力于为仙湖区域建立丰富的亲水空间体验环境,设计重点在于滨水岸线的多元处理,结合岸线所处区段功能,形成“自然式”“人工式”及“混合式”3类滨水岸线。
3.2.4 打造“4+1”道路景观设计
根据场地内外交通联系结构,设计定义了4条景观大道以标示地区的门户地位形象以及一条环湖景观廊道(防护林带)以彰显本土自然生态特色。以不同的断面形式处理,多样的植物及丰富的街道家具配置,塑造具有滨水休闲气质和舒适生活氛围的公共空间环境[1]。
3.2.5 立足文化,构建文化脉络
1)运河遗产。明确运河遗产保护范围,控制地带宽度为80m。设计以大运河遗产的展示主题为景观主题,重点展示与运河共同演进的景观,以带状树阵形式构成生态保护屏障。
2)工业遗产。利用采煤巷道及地下采煤安全可利用空间,建设井下探秘体验馆,集展示、体验、休闲功能于一体,可适度开发“时空画廊”“掘采在线”“矿灾历险”“地质世界”“地下休闲吧”“地心穿梭”等体验游览项目;利用采煤“空中栈道”“装煤塔房”构筑物,建设玻璃空中栈道,全方位展示、观赏工业遗产整体风貌;利用“铁路运输线”保留改造为特色观光小火车,连接古法农旅区、工业遗产文创区,将来与芦岭湖片区连通。
3)古法农耕。利用现状村庄肌理与建筑风貌,提升改造打造民宿驿站。依托现状小麦、中草药和特色核桃等农业基础,发展古法农耕体验,打造古法种植、谐趣园、中草药种植体验园、田园观光平台等多个节点活动空间[2]。
4)科普文化。依托皖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搭建非遗交流、宣传、表演、传承的综合平台;与现状动物园、植物园形成三园联动的文化体验、科教宣传的宿州大舞台。
本次是以瞭望式谋划、陪伴式规划、精细式治理的发展路径来设计;是以实现采煤沉陷区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次试点,是“资源型城市”到“智造型城市”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