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秀英,崔光迪,冷雪梅,杨琳琳,陈立畅
(云南农业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537600)
生鲜产业作为民生基础消费品产业,有着万亿级别的市场体量,中国生鲜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3.37万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5.13万亿元,预计未来整体市场仍将稳步扩张。中国生鲜农产品在中间流通环节的损耗大约为25%—30%,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损耗率已经达到了5%以下。研究发现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条件差、环节多、效率低、成本高、农产品市场信息化水平低、流通主体的组织率低等。所以本文对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期望为提升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提供参考。
课题组以文献资料和调研确定影响因子,借助Amos软件构建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影响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周忠丽对西瓜的流通效率进行研究,确定了经营状况、主体表现、物流特征和流通效率四个指标[2]。陈鹏指出流通风险也是流通的阻碍因素,流通风险涉及到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物流风险[3]。农产品流通过程的影响因素很多,每个因素间存在很大的关联性,很难单一的判断,必须综合考虑,本文把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从四个方面考虑:流通主体包括经营现状、经营规模和盈利水平,市场结构包括市场影响、信息获取手段和合作方式,物流特征包括销售间隔、物流方式、流通渠道,流通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物流风险,而流通效率包括流通差价、消费者满意度、市场需求。
周忠丽在对甜西瓜的流通效率研究中指出,物流特征、流通主体对流通效率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市场结构对流通效率的影响不显著,流通主体对市场结构也有显著影响,市场结构对物流特征也有显著影响[2]。在王家旭[4],王小娜[5],李晓青[6]的研究中都指出信息化水平对流通影响大,但是并没有给出影响是否显著。郑治指出市场是现阶段流通的主要载体,市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但并没有指出影响的程度[7]。陈鹏指出流通风险也是流通的阻碍,但没有证明负相关是否显著[3]。流通风险涉及到市场风险和物流风险,市场结构和物流特征都会受到风险的影响,也没有给出负相关是否显著。
根据文献研究的结论和项目组推论,本文做出如下假设,具体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概念模型图
H1市场结构对流通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流通主体对流通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3物流特征对流通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4流通风险对流通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H5流通风险和市场结构存在显著负相关
H6流通风险和物流特征存在显著负相关
H7流通主体和流通特征存在显著正相关
H8流通主体和市场结构存在显著正相关
H9市场结构和物流特征存在显著正相关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进行实证研究,课题组以李克特5点量表为依据进行数据采集。采集方式主要是现场调研,调研对象为农业大户、批发商、合作社、农业局,共发放155份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43份。
软件SPSS20被用于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检验结果表明Cronbach系数在0.759~0.890之间,说明数据的信度较好。验证性因子分析被用来检验效度,AVE都大于0.5,CR都大于0.7,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
根据模型理论假设,结合最终模型的路径系数进行假设检验,结果如图2和表1。
表1 标准化路径系数
(1)市场结构-->流通效率对应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估计为0.082,同时对应的P值大于0.05,说明市场结构对流通效率的正向影响不显著,所以假设1不成立。这个结果表明合作方式、信息获取方式,市场布局对市场的需求、消费者的满意度和流通差价的影响不显著,这个结论和周忠丽的结论是一样的,但也可能跟我们收集数据的样本数以及大部分只针对蔬菜调研有关系。
图2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结果图
(2)流通主体-->流通效率对应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估计为0.241,同时对应的P值小于0.05,说明经营现状、经营规模、盈利水平等农户因素对农产品流通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所以假设2成立。在农产品流通的影响因素中,农户或者批发商经营规模越大,盈利的水平越高,每年生产的农产品销售比例越高,则说明市场的需求度越大,消费者的选择越多,就会减少在流通中的差价,在流通环节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效益圈,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3)物流特征-->流通效率对应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估计为0.454,同时对应的P值小于0.05,说明产品特性对农产品流通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所以假设3成立。流通渠道的选择直接影响流通环节,如果流通环节少,流通损耗率就会降低。物流方式的不同,导致蔬菜的品质存在不同,新鲜度不同。现在人们对生鲜产品要求很高,高品质的蔬菜市场售价高、随着消费者的购买力增加,市场的需求量也会相应增多。销售时间间隔的长短也会造成农产品的质量受到影响,质量的好坏直接导致市场中的流通数量,消费者买不到满意的生鲜农产品,将导致消费者的满意度低,反过来减少购买导致农产品流通受到阻碍,从而影响流通效率。
(4)流通风险-->流通效率对应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估计为-0.187,同时对应的P值小于0.05,说明产品特性对农产品流通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所以假设4成立。流通中存在很多的风险,其中自然风险包括洪灾、旱灾、火灾、疫情等,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流通的效率。像2019年末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农产品的流通就造成影响,由于全国各地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短时间内高速公路关闭,轮渡、飞机停运,导致多省份生鲜农产品供需不平衡,而且很多城市,乡村都实施道路封锁,导致运输困难。物流风险包括运输途中的意外事件,例如运输工具的机械故障、交通事故等,这些可以通过车辆调度来降低影响。市场风险包括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对生鲜农产品的囤积或者抛售导致价格有较大波动,以及流通过程中的违约风险,即没有按照事先约定,导致采摘后不能及时销售出去造成巨大损失,这些都会导致流通效率降低。
利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相关性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
(1)流通风险和市场结构存在负相关性,相关度为-0.025,但是不显著,所以假设5不成立。
(2)流通风险和物流特征存在负相关,相关度为-0.037,也不显著,所以假设6不成立。
(3)流通主体和流通特征存在正相关,相关度为0.281**,属于相关度显著,所以假设7成立。
(4)流通主体和市场结构存在正相关,相关度为0.332**,相关度比较显著,所以假设8成立。
(5)市场结构和物流特征存在正相关,相关度为0.302**,相关度比较显著,所以假设9成立。
生鲜农产品的生产是一个国家的后勤保障,必须满足人民的需求。我国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乡村产业转变,原来的个体农户向各种模式的农产品合作社、农业企业及其联合的产业共同体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型农业、创新型农业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农户的技术水平,扩大种植面积,形成产业品牌效应,提高赢利水平,让农户积极的参与市场活动,提高农户主动性,把市场利润更多提供给农户,这些均有利于提高流通效率。
市场体系包括农产品经营、交易、管理、服务等组织系统与结构,是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经纪人、农超直销、农业博览会、生鲜农产品电商平台等多种流通渠道构建起全方位的流通体系。新型的流通方式降低了交易成本,减少了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流通所需时间,让农产品的质量得到保证,促进了消费,提高了流通的效率。同时,建立完善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电商平台等把物流、信息、资金结算、市场管理以及每个流通主体结合在一起,这样就不会造成价格混乱,有统一的管理体系,使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得到提高。
农产品的流通主要体现在物流上,而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农产品物流的首要条件。目前很多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地区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导致很多生鲜农产品价格低、需求少,大大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应该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很多生鲜农产品是集中上市,导致价格低,所以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加大冷链设施建设,实现错峰销售来提高农产品价格。同时提高冷链设备机械化和自动化,减少产品在流通过程的损耗率。为了保证人民的食品安全,应保证消费与流通之间的信息畅通,建立从农产品供应到农产品消费整个过程的全程可追溯信息平台,并在农产品供应地区配备对农场品检测的设备,对高品质生鲜农产品实现包装标准化,减少运输途中因为时间关系而造成的损失,进而提高流通效率。
现在农产品流通的最大问题就是流通环节太多,流通环节多导致损耗量大,流通成本高。虽然《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优化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的通知》中规定整车合法装载运输全国统一的《鲜活农产品品种目录》内产品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但是目录外的鲜活农产品不享受该政策。另外回程空车率高,油价居高不下,高速收费高等都导致运输成本过高。针对这种情况,大力发展第四方物流,减少空车率,并启动农产品流通的绿色通道,减免一部分不在品种目录的过路费,以及大力扶持“农超对接”模式和电商模式等可以提高流通效率。
虽然自然风险很难预测,但是可以根据历史记录预测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如洪灾、旱灾、火灾等,预先规划相关的运输线路和应急车辆调配。针对全国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一步优化应急物流管理及保障机制,尤其是关乎人民基本生活的鲜活农产品采购供应保障、物流运输及群体配发机制。政府进一步规范市场,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减少流通过程中的违约风险,以此来保障流通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