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难撼中国粮食安全!

2020-08-10 09:15
农家致富顾问·上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库存粮食小麦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一些国家因为疫情封锁港口、限制粮食出口,导致全球粮食供应链亮起了红灯,再加上时隐时现的蝗虫灾害,粮食危机论卷土重来。这让正逐渐走出疫情阴霾的中国人再次陷入粮食短缺的担忧之中,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恐慌性抢购囤积粮食的现象。那么,我国的粮食究竟够不够吃呢?需要抢购囤积粮食吗?

要不要囤粮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表示,很多人现在关心粮食够不够吃,要不要囤积?这里可以分享四组数据,有助于消除大家对这个问题的顾虑:

一是粮食产量。这些年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已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去年粮食产量是13277亿斤,创历史新高,小麦多年供求平衡有余,稻谷供大于求,口粮绝对安全有保障。

二是人均粮食占有量。2010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9年超过470公斤,远远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三是粮食库存量。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是充足的,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水平,特别是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库存大体相当于全国人民一年的消费量。

四是谷物进口量。我国谷物年度进口数量不大,去年净进口1468万吨,相当于不到300亿斤,仅占我国谷物消费量的2%左右。

魏百刚说,总的来看,我国粮食产量丰、库存足,即使在前一阶段国内疫情比较严重时,市场上的粮食以及各类副食品都是货足价稳,老百姓家里米面无忧,现在更没有必要去抢购囤积。

在我国全民抗击疫情期间,消费市场基本没有发生粮食短缺的问题,虽然一些地方出现因恐慌导致抢购现象,但很快就得到了平息。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农业连年丰收、库存充足是我国能够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的重要“资本”。

首先,我国粮食实现“十六年丰”,为应对各种危机和挑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自 2004年至今,我国粮食已经实现“十六连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国家采取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政策举措,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谷物自给率超过95%,稻谷和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超过了100%。

2000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和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为粮食再获丰收提供政策保障,特别是今年将南方籼稻最低收购价格每斤提高0.01元,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恢复双季稻,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我国主产区早稻面积将会增加。

其次,粮食库存充足成为粮食市场稳定的“稳压器”。我国粮库遍布全国各地,粮食库存主要包括政府储备、政策性粮食和企业周转库存。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央储备和地方储备协同运作、政府储备和企业库存互为补充的粮食库存体系,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

具體而言,政府储备包括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和成品粮油储备。中央储备粮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宜存率达到98%以上;地方储备粮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粮食主产区储备规模保持3个月的销量,粮食主销区保持6个月的销量,粮食产销平衡区保持4个半月的销量。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储备品种结构中,小麦和稻谷等口粮品种比例超过70%。大中城市还建立了满足市场供应10~15天的成品粮油储备。

除政府储备外,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多年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收购政策。目前,政策性粮食库存创历史新高,主产区普遍库存压力大。从今年情况看,夏粮收购面临一定仓容压力。此外,多元市场主体建立了用于正常生产经营的商业库存。

总的来看,我国库存的粮食足够多,稻谷和小麦库存均能满足1年以上的消费需求。具体来看,我国稻谷连续多年产大于需,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2019年我国稻谷产量2.096亿吨,预计年度结余1430万吨,连续多年结余。小麦供求平衡有余,连续7年产大于需。2019年我国小麦产量1.34亿吨,预计年度结余1400万吨,同比增加870万吨。

而且,我国稻谷和小麦不仅够吃,因为库存粮食太多,还面临着去库存的压力。目前一些粮食出口国采取限制出口的措施,可能会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但对目前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不大,可能还有利于消化不合理粮食库存,减轻国内部分粮食品种库存压力。

为什么要进口粮食

适度进口是我国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内涵。近年来,我国积极发展粮食国际贸易,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进口国,每年还要进口超过1亿吨的粮食。

粮食够吃,为什么还要进口呢?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李军认为,我国存在结构性短缺问题,有效供给不足,如优质小麦和大米供给不足,玉米存在产需缺口,大豆自给率不足20%。需要通过进口调剂余缺,优化供给结构,从更高层次上提升国家粮食安全的整体水平。

从品种看,我国小麦和大米进口量很少,以2019年为例,小麦进口348.8万吨,大米进口254.6万吨,大米和小麦全年进口量仅占当年产量的1.8%和2.3%,即使不进口也不影响国内口粮供应。因此,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对我国影响不大。

我国进口的粮食品种主要是饲料粮和大豆。玉米是三大主粮之一,也是主要的饲料粮之一。2019年我国进口玉米479.3万吨,同比增加36%;与此同时,大麦、高粱、玉米酒糟和木薯等玉米替代品进口均有所下降。大豆是我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大豆进口量占农产品总进口量的70%多,是食用植物油和蛋白饲料的主要原料。大豆是一些粮食生产大国刺激经济发展的重要农产品,有着较强的出口意愿,目前还没有成为这些国家限制出口的农产品。

我国在进口粮食的同时,也出口粮食,粮食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属于粮食净进口国。2019年,我国谷物进口1791.8万吨,出口323.6万吨。其中,小麦出口31.3万吨,大米出口274.8万吨,玉米出口2.6万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9年我国大米出口多于进口20多万吨,成为大米净出口国。

三大主粮也不是想进口多少就进口多少。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4年至今,我国对小麦、稻谷和玉米实行进口配额管理制度,其中,小麦进口配额963.6万吨;玉米进口配额720万吨;大米进口配额532万吨,其中长粒米266万吨、中短粒米266万吨,17年来进口配额一直保持不变。从2019年进口来看,小麦、大米和玉米进口量都在国家规定的进口配额之内。

若遇到粮食危机怎么办?

粮食安天下安,粮价稳百价稳。然而,在一个国内外市场深度融合的全球化时代,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阻碍了粮食供应链的正常运转,引发期货市场粮食品种价格上涨,国内粮价上涨预期强烈。面对可能到来的粮食危机,我国怎么办呢?

首先,我国除了有充足的粮食库存确保人民有饭吃,还有着丰富的应对各种粮食危机的经验。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灾害频发的大国,外部发展环境错综复杂,粮食安全风险挑战多,应急任务重。我国经历过2003年非典、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自然灾害的重重考验,经历过国际市场几次“过山车”式的粮价大幅波动,特别是面对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中国粮食市场岿然不动、应对从容,成为全球粮食市场的“安全岛”。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再次成功化解了全国交通封锁环境下粮食供应的问题,确保粮油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国内粮油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其次,在地球村里,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体,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疫情当前,各国必须同舟共济,采取负责任行动,加强粮食安全。

令各国感到欣慰的是,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世贸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日前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在实施封锁管控以应对疫情期间,必须想方设法维护粮食供应链的正常运转。此举将有助于预防国际上一连串限制出口举措对粮食供应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避免对全球贸易和粮食安全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我国粮食生产稳不稳?

连年丰收基础稳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粮食生产稳不稳,不仅全国人民关心,也备受世界瞩目。在全球疫情爆发的大背景下,联合国粮农组织呼吁各国加强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中国粮食生产是否会受到疫情冲击?

毫不夸张地说,粮食生产战略也是对国家治理能力的考量。中国政府始终对粮食安全有清醒认识:粮食安全历来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世界上真正强大、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是能确保自己粮食安全的国家。决不能因为当前粮食供求宽裕,就简单地认为今后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决不能因为国际市场粮价一时下滑,就简单地以为可以靠买粮吃过日子。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时刻绷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

“2004年起,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16连丰,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中国社科院农村所产业经济室主任刘长全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从农业补贴、水利设施、转移支付等多方面,加强对粮食生产支持和保护。201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277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474公斤,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线。

稳粮食关键在于稳面积。农民种什么,取决于效益。近年来,各地发挥价格的指挥棒作用,打出了政策组合拳,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发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的作用,积极开展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社会化服务,降低生产成本;运用金融保险的力量,推进小麦、玉米和大米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减轻自然风险压力。

粮食主产区种植面积稳定,产量就稳定。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河南是小麦生产第一大省,近年来,小麦单产持续提高。河南开展小麦整建制高产创建,从统一良种、肥水管理到病虫防控、机械收获,逐步推行标准化生产。如今,中国人每吃4个馒头,就有1个来自河南。

商品粮基地稳定,调出量就有保障。黑龙江农垦总局局长王守聪长期在农垦系统工作。他介紹,农垦系统拥有耕地近1亿亩,粮食的可调出量惊人,成为握在国家手里的“一把米”。昔日北大荒已变身北大仓,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肥沃黑土上农机纵横。仅黑龙江农垦年产的粮食就足够京津沪渝四大直辖市约1亿人一年的口粮。

着眼当前产量稳

越是面对挑战,越要抓好粮食。今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抓好春耕生产的重要性,推动解决春耕面临的农资供应不畅问题。“疫情初期,部分地区的农资流通面临一些困难。当前,农资重点企业复工率和农资门店营业率均已达常年水平,春耕生产的种子农药化肥有充足保障。”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黄修柱说。

很快,夏粮就将迎来大面积收获。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副司长刘莉华说,今年气温偏高,小麦生育期比往年提前一周。目前,长势好于上年和常年,一二类苗比例87.2%,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总体看,春季田管到位,土壤墒情充足,夏粮丰收很有基础。

目前,春耕春播已经从南到北全面展开。春播粮食面积占全年面积一半以上,东北4省区春播面积又占全国春播总面积的一半。调度显示,东北4省区春播意向面积稳中略增,春播墒情好。

4月份,全国进入机耕机播的作业高峰,投入春耕的农机具总量超过2000万台套。此时的江西省赣州市定南县长桥村,村民余鸿胜在秧田里机播,旁边是旋耕机在犁田。“去年种了57亩水稻,今年我们扩大到150亩,争取都种上双季稻。”余鸿胜说,“为做好春播,县里协调解决耕地流转、融资贷款等难题。有了政府的扶持,我对丰收充满信心。”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司长潘文博说,双季稻面积占稻谷的近1/3,恢复双季稻最关键是增加早稻。今年国家加大对早稻生产支持力度,早籼稻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有所提高,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统筹整合农业项目资金36.7亿元。各地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积极推动早稻面积恢复。

未来产能提升稳

有几组数字,构成了大国粮仓的“密码”:18亿亩,是耕地红线,实行占补平衡,严防死守。15.46亿亩,是永久基本农田数量,对其实施特殊保护,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10.58亿亩,是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要实现上图入库、到村到户。

要确保当期,更要谋划长远。对粮食产能的培育显示出中国人的智慧。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确保粮食安全是个永恒的话题。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软硬件同時发力将更长期地决定农业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

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许多昔日的“斗笠田”“望天田”变成了阡陌纵横的“万亩田”“吨粮田”。据中国科学院评估,耕地质量每提升1~2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0%~20%。在严重气象灾害年份,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粮食产能稳定性水平要明显高于非项目区。

高标准农田只是“藏粮于地”的一部分。在耕地稳固的情况下,继续提高单产的关键是,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说,我国持续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9.2%,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已超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达95%以上。

袁隆平和超级杂交水稻、李振声和远缘杂交小麦、李登海和紧凑型杂交玉米……近年来,中国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培育出一批国际领先的品种,推动全国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了5~6次,每次更新都增产10%以上。在广袤农田,他们屡次创造了粮食生产的新高度。截至目前,全国选育农作物品种4万多个,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达到2.7万个,位居世界第一。

按期启动高效春耕生产,辅以坚实可靠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以及长期粮食自给自足的安全结构,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正发挥强大作用,及时有效应对疫情及蝗灾对各国粮食安全的冲击。我们可以放心地说一句,中国有粮,心中不慌!(本刊综合)

猜你喜欢
库存粮食小麦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珍惜粮食
解读山东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
小麦,你好
防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
我的英国朋友小麦
把粮食保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