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连接人类精神世界的纽带,对社会有着深远影响。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媒体一直承担着传播、传承的社会责任。随着教育的普及和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有着更为强烈的需求。一大批适合时代发展的文化节目,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先后出现在各类媒体中,让人们感受到了文化的厚重和深度。这其中,来自新媒体和电视端的文化视频类节目来势尤为凶猛,这对广播文化节目形成了冲击。大众的视线,也在寓教于乐中,不自觉地向文化视频类节目转去。在视频文化节目百花齐放的形势下,广播文化类节目或是音频文化产品该何去何从?本文将通过列举、梳理、归纳广播文化节目特有的传播特点、全新制作思维、巧妙的运作思路,探讨广播文化节目在多媒体包夹形势下的发展与突破。
【关键词】广播特色;文化故事;节目样态;多元拓展
【作者简介】吉宁,北京广播电视台编辑。
近年,全社会形成了崇尚文化学习的风气,一系列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元素的文化视频节目陆续火爆荧屏,如《国家宝藏》《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面孔》等。这类节目一经推出,引起了全社会学习中华古诗词、历史、语言的热潮,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深远影响。相比之下,走邻家路线的广播媒体,并没有急于参与到“文化大餐”的争夺之中。一些广播文化节目选择了民众匆忙享用文化“大餐”过后的“饱腹期”,以广播擅长的娓娓道来的方式,为人们送上清新的文化“茶饮”,令人过耳难忘、记忆深刻,对文化的敬畏与崇尚自然由内而发。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的核心思想和理念,还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上古神话、经典古籍、文学作品。可以说,五千年来,传统文化已经深深地浸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中。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歌颂,作为媒体,广播有着传播、传承这些美好的使命。于是,在文化繁荣的今天,广播文化节目也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了传播文化的社会责任。与视频文化节目不同的是,广播并没有在形式上实现颠覆式的突破,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对文化基因的挖掘和破译上,选取最适合传播的题材,采用纪录片式的雕琢手法,把历史的厚重、文化的深度多层次的呈现。
一、突出广播特色,展现文化力量
一直以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节目制胜的法宝,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追求鲜明特色的重要意义。人云亦云或过度同质化,最终都会失去稳定的群体。唯有在内容上、在自身媒体属性上充分展现独有的特色,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增强传播的基础,最终赢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发挥出文化博大精深的力量。
北京广播电视台2015年组建团队制作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时光》就是在文化市场大繁荣的背景下,经过深入的研究探讨而诞生的广播文化类节目。不少听众在收听后惊叹:原来广播文化节目也能做得和电影大片儿一样精彩啊。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原因就在于它把广播特色发挥到了极致。《非遗时光》走的是一种制定统一标准和格式,对北京市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予以抢救性采访报道,先后制作了200余期节目。为了统一风格,报道要求统一样式的片头、片花,统一人员的播音旁白、后期合成,并统一以传承人的自我介绍开场,每个项目至少有两个场景、两个故事,这样使得节目不仅是非遗项目的说明书,还有感染力强、想象空间丰富的声音表达。在文化的传播上,节目还分别设定了3分钟、8分钟和20分钟三個制作版本,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文化故事。有专家表示,“非遗时光”是独一份的报道,那些摄魂夺魄的工艺流程,那些即将随风消逝的古老身影,那些空谷足音的传承人讲述,留在节目里,也留在了听众的耳朵和记忆里。
正是有着像《非遗时光》这类节目对传统文化的再塑造与再传播,好像沉睡了的文化宝库,得以重启并与听者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二、讲好文化故事.拉近服务距离
服务,是广播节目永恒的责任。
北京广播电视台《非遗时光》关注具有厚重历史和文化积淀的老剧种、老玩意儿、老吃食、老器具,追踪那些身怀绝技而又鲜为人知的老艺人、老工匠、老技师、老专家。这些听起来都颇有传奇色彩,但由于广播天然缺少画面,加之很多技艺时代久远或失传已久,使得服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距离感和无力感。用什么来和我们的听众产生交流?用什么去打破陌生领域的界限?答案只有一个:讲故事。《非遗时光》中有一篇关于“口技”的报道,就以一个又一个细节串起了没法用画面呈现的故事。报道中,口技传承人牛玉亮开篇就有这么一句:“鸟是我的老师,我拜鸟为师,向大自然学习。”这一下子抓住了大家的耳朵。随着记者的追问、挖掘,答案逐步揭晓。原来牛玉亮在1958年的一次演出活动前,到山上练早工。听到黄莺叫声很美,于是就和黄莺学了起来。一来二去的,牛玉亮学会了黄莺的叫声,黄莺也觉得有意思,就和牛玉亮呼应了起来。直到演出第8天结束,黄莺还专程为牛玉亮送行。很多人听到牛玉亮精彩的口技表演往往都会羡慕他在舞台上的风光,忽略了学艺背后的付出。而在报道中,被忽略的这一点恰恰得到了很好的弥补。牛玉亮回忆说:“学蚊子叫,你得让蚊子咬你,你才知道它的习性。口技演员必须深入生活,才能表演生活。”报道中,像这样的有问题、有结果的呼应频繁出现,使故事听起来起伏跌宕.人物的形象也立体起来。内容服务于报道,文化也以这样一种贴合的方式服务着收听和喜欢它的人群。
在天津,一档生动讲述天津文化历史的广播日播节目《城市记忆》,十几年来也一直在服务上不断探索。为了让听者享受到最好的声音、最专业的播讲,《城市记忆》在录制时特别选用了金话筒主持人、专家、民间艺人来播讲,让文化在传播上接地气。几种方式各成系列,又互为补充,既体现了天津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又以小见大地呈现出了文化背后深层的故事脉络,增加了节目的可听性。《城市记忆》还注重对外合作,不仅吸引了来自市区政府各委办局的参与,还在民间发现了若干个致力于传播天津本土文化的志愿服务团队,保障了采访线索、嘉宾资源、权威数据等素材的供应,同时也为满足合作方需求,不断创新形式、增加节目的线上线下互动参与,实现了节目品牌的延展和深度开发。这种合作,一方面得到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力支持、资源扶持,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受众和用户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使得传统的单向传播的广播节目变成了听众可以参与制作、发出声音的自己的节目。多年来,节目通过多种形式的尝试,让服务深入到了节目的很多环节中。
三、丰富节目样态,打造文化时尚
文化本身具有令人细细品味的魅力,但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也不可避免的被裹挟着提速加码。为了在传播上兼顾艺术价值和娱乐价值,精雕细琢的广播节目,依托不同载体,调整节目语态、包装节目样态,以既贴近群众又具独特内涵的方式寻文化之根,呈现出“大文化”向易于传播和接收的“小而美”的观念转变。
北京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打开文化之门)就是这样一类文化节目。节目以轻松愉快的访谈形式,对话专家、学者,揭开文化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节目充分开掘广播的声音场域,主创深入现场,记录了文化活动实况、文化场馆现状等,选取最具代表性、最生动的声音元素;同时找寻珍贵的录音资料、截取流行的影视剧片段、邀请音乐家现场演奏……并将这些鲜活的音频素材运用到节目中,丰富了听众的听觉感受,打造了置身现场的亲身感受。结合嘉宾专业性和权威性的文化解读,感性的关照加之理性的分析,让节目具有文化品位的同时,又具贴近性、接地气,成为一档“有料、有品、有趣、有用”并体现广播媒体优势的文化节目。区别于其它文化节目厚重沉稳的风格,《打开文化之门》以轻松有趣的话语风格和节目样态出现,用新的视角、新的手段,更年轻化的表达方式,去诠释和展示文化内涵。节目还依托微信公众号,增加在社交媒体平台的自传播能力。配合重点系列节目,“碎片化”在“听听FM”客户端上开设专栏再次传播。2019年,节目还增加了微视频的拍摄和制作,通过镜头带领听众深入文化现场。在雅与俗的碰撞中,传统与现代的交流中,文化擦出了它最美的火花。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打造的文化节目《疯狂好奇心》是一档不断发现历史经典,也不放弃时尚的文化节目,它延续了传统文化节目的包装风格,在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时尚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文化传播途径。节目利用互联网数据、新媒体平台完成内容的整合和研发,给文化披上了时尚的外衣。其中,依托节目在抖音上传播的原创歌曲《西安人的歌》达到了2.5亿的转发量,让“小而美”的广播文化节目一时间在不同平台迸发出了无穷的活力。
結语
当相似类型文化题材节目在电视、互联网、新媒体上扎堆出现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广播的另辟蹊径,不同寻常。不论是在题材样式的拓展、文化内涵的挖掘上,还是制作理念的创新上,都昭示了文化价值的回归,感染并鼓舞着人心。
同时,我们也要感谢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因为多元、融合,开启了更加包容的精神需求。文化,也巧妙地突破思维窄巷,以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多样的、喷薄的姿态,传遍每个角落。
参考文献:
[1]陈曦.新媒体环境下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传播[J].科技传播,2018年13期,
[2]韩改琴,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J].数字传媒研究,2018年03期.
[3]王子荣.谈文化类电视节目价值与发展[J].当代电视,2018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