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谍战剧是近些年来最受人们欢迎的剧种之一。它以尖锐复杂的暗斗、勾人心弦的情节吸引了为数众多的影视观众。在这些优秀剧作中,最受专家好评和观众喜爱的当属《风筝》。《风筝》以环环相扣的剧情和悬念,延续数十年之久的敌我生死暗斗,以及洋溢于剧情之上的对信仰与理想的坚定追守,給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这部剧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在于编导独创一新、使用特殊环境构筑特殊情节和特殊人物,在于塑造了自我派遣的终生使命和陌生而熟悉的强大对手,也在于书写了一曲信仰的赞歌、递交了一份使命的问卷,这在当前社会对共产党员仍然具有发人深省的意义。
【关键词】《风筝》;共产党人;信仰坚守;终生使命
【作者简介】朱可馨,香港教育大学硕士研究生。
《风筝》的主情节并不复杂。解放战争前夕,代号“风筝”、潜伏在重庆军统高层的共产党员郑耀先,被既赏识他同时又怀疑他的军统老大戴笠交给了一个任务,伪装《中央日报》记者去延安,与一个深埋在中共内部、代号为“影子”的高级特工接头,拿回重要情报。由于单线联系人的牺牲,郑耀先在解放战争前就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无人能够证明他是共产党员。然而,这只“断线的风筝”,却用自己的一生,谱写了一首共产党人忠于自己理想和信念的光辉颂歌。那么,《风筝》一剧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它的成功之处又在什么地方呢?
一、用特殊环境构筑特殊情节,用特殊情节塑造特殊人物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的意思,一个英雄人物,必须在特殊的环境中,才能打磨出其过人的心志。
《风筝》编导正是遵循了这个原则。
《风筝》第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给郑耀先设置了一个长达数十年且为常人难以逆料的特殊环境和身份。解放前,郑耀先是打入军统高层的地下党员。他呼风唤雨,耀武扬威,风光无限;解放后,由于单线联系领导人牺牲和组织材料的湮没,他成了“断线风筝”,成为“反革命嫌疑分子”和人民政权的专政对象。
两种环境,两种身份,反差之大,判若云泥。这就为他的行为增加了许多磨难、痛苦和曲折,也为全剧增加了许多匪夷所思的悬念和情节。
在国民党特务组织中,他表面上光鲜无比,实际上却危机四伏,时时面临危险。他的危机,首先来自于军统头子戴笠。对于才干出色的郑耀先,戴笠一方面欣赏和重用,另一方面,出于特务的本能,他对这个来历不明的下属,总抱着一种狐疑的态度。可以想见,这里如有一丝不慎,必会坠落入深渊之中,永无翻身之日。
郑耀先的第二个危机,却是来自我党地下组织和游击队。郑耀先是打入敌人内部的共产党人,但当地组织和游击队却一无所知;他的公开身份是军统头子,身上又背负着累累罪恶和“血债”,自然成为党组织和游击队的追杀目标。为此,郑耀先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郑耀先的第三个危机,来源于自身感情与理智的痛苦搏杀。电视剧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郑耀先找到情报并转送到延安,面临着要亲手处决曾墨怡的痛苦场面。这是多么残忍而痛苦的事情!以往的电视剧都会回避这样的情节,但《风筝》的编导者没有,他们正是用这种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和折磨,塑造了郑耀先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
解放后,鉴于历史问题,郑耀先成了“反革命嫌疑分子”和人民政权的专政对象。
他原来的手下,也是他的兄弟、潜伏重庆的宋孝安,得到台湾的指令可以回台侍奉老母。为了抓到宋孝安,郑耀先扮作乞丐,在码头登船口指认抓捕。
装扮成瞎子、已躲过公安人员数道监控的宋孝安,突然看到了多年不见的六哥。他以为暴露的是郑耀先,便放弃了上船的机会,掏枪掩护郑耀先逃走。
后果可想而知。被打成蜂窝的宋孝安未能在老母膝前尽孝。他是带着笑容死去的,因为他保护了自己视为兄长的六哥。
共产党人并不是毫无人性的冷血动物。他们有自己的情感,也有自己的温情。任务完成了,但郑耀先的心里同样在流血。
从以上情况看,无论解放前或者是解放后,我们的主人公都处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郑耀先亲手处决自己的同志,亲手逮捕自己的患难兄弟,妻子的自杀,女儿的流浪……这些“残忍”的情节,乍看之下令人难以接受,但从其人的境遇而言,却显得是那么合理,那么必然。
运用特殊环境生发特殊情节,运用特殊情节塑造特殊人物,打破藩篱,建造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智的共产党员形象,正是《风筝》第一个过人之处。
二、一桩自我派遣的终生使命,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强大对手
《风筝》又一奇妙之处,在于编导者赋予主人公一桩“自我派遣”的终生使命,并且为他设置了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强大对手。
郑耀先用毕生精力,孜孜不倦地追寻“影子”,其实是一桩无人派遣而自我担膺的历史使命。
他知道这条路充满坎坷和崎岖、孤独和危险,但仍义无反顾,子然独行。尽管后来他自己已成“断线风筝”,接受着共产党的严格管制,却仍然几十年如一日,不改初衷。
在其他的影视作品中,地下工作者总是根据组织的指示而行动,但《风筝》编导却抛开了这个窠臼,另辟蹊径。这种“自以为是”的自我担膺,是共产党人崇高党性的写照,也是《风筝》编导胆识和过人之处。
常言说:“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这是说只有实力相当的两个强大对手博弈,才是最激烈、最有观赏性的。《风筝》编导遵循这一原则,又为郑耀先设计了一个熟悉而陌生的强大对手,这就是“影子”韩冰。
粉碎“四人帮”后,噩梦终于过去了。在苦尽甘来的时刻,两个老特工几乎同时发现了对方的破绽。最后,“风筝”和“影子”摊牌,“图穷匕首见”,韩冰终于饮鸩自尽。两个人已经准备好的“结婚申请书”竞成了诀别的见证。
在长达51集的大型谍战电视剧中,《风筝》编导娓娓而谈,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蛛丝缠绕、扑朔迷离的故事,而且在社会和人性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更高维度的探索。改变了以往部分影视作品中对正反面人物脸谱化的设置,其胆量、手法和笔触都超出了同时期的其他影视作品。这在创作上无疑是重大的突破。
三、一曲信仰与坚守的颂歌,一份初衷与使命的问卷
《风筝》是一部谍战剧,但《风筝》的主创并没有把眼光全部聚焦于谍战故事。“谍战”只是它的一个“躯壳”,一个框架,它把全部的努力都灌输给了一个“主旋律”的主题:信仰。
一部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一个重要的标志,应该是编剧和导演不仅会用情节和情感讲一个故事,给观众带来审美的愉悦和享受,更主要的是,它能给整个社会带来思想的哲学的启迪和思考。
《风筝》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风筝》主人公郑耀先在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远离组织,成为“断线风筝”的困境中,毅然用生命的代价选择对信仰的坚守,这个撼人心魄的故事,不可遏制地激发人们进行深层次思考:什么是共产党人?什么是共产党人的信仰和使命?共产党人要不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使命?这个触及灵魂的命题,对每一个共产党员而言,都将面对党性的检验和良心的问责。
担负着重要使命的郑耀先,多年的卧底生涯,有时他把自己到底是什么人都搞不清楚了。是“军统老六”还是“风筝”,经常自己都说不明白。但在他的心底,他始终牢牢不敢忘记的,是對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对党的无限忠诚。
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初衷不改,使命永怀,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在我们多年受到的教育中,会经常谈到“信仰”,但很多时候它只是作为一个词汇而存在,在《风筝》中通过生离死别、命运跌宕,你才会感受到“信仰”的真正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风筝》一剧不仅写了共产党人的信仰,也写了国民党人的信仰。剧中特务徐百川、田湖、宫庶、林桃、延娥……都是一群有信仰、有个性的人物,他们的理想就是“三民主义”。
《风筝》对于今天的社会,也有强烈的现实和教育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已近百年,取得国家政权也有70年时间。在我党领导下,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已经成为一个繁荣而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成就有目共睹。
然而,就在我们即将迈入现代化强国的前夕,却有那么一部分共产党员,他们在国际国内资本主义的侵蚀下,忘记了我党的信仰和宗旨,忘记了人民利益,逐渐演变为腐化分子,党内发生了大面积的腐败。
针对这种情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有必要在全党进行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让我们的党员坚守信仰,不忘初衷,牢记使命。在这场伟大的作风整顿和思想教育运动中,《风筝》无疑是一篇极好的教材。
《风筝》尾声中,郑耀先有这么一句发问:“你还是不是共产党员?”这是时代的质问,良心的质问,是对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信仰与操守的质问。面对这样如黄钟大吕般的发问,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也必须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回答。
结语
电视剧《风筝》播出两周年了,然而,经典的光辉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暗淡。在这两年之中,它受到了更多观众的赞美与推崇。在《风筝》播出两周年之际,请允许我们为《风筝》的编导再进行一次诚挚的点赞!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也祝愿我们的文艺界产生更多更好的文学和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张茈文.论反面人物塑造的重要性——以舞剧《风筝》为例[J].戏剧之家,2016年第13期.
[2]罗譞,当下影视剧英雄人物塑造的两个问题[N],光明日报。2014年.
[3]刘奉芩.浅析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塑造[N].云南经济日报,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