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丽
摘 要 2019年全国课标卷的三套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都是考查小说,很好地体现了高考的综合性和灵活性。通过一轮专题复习,学生基本掌握情节题的答题要素,但是题目问法稍有变化,他们就不知从何答起,更谈不上准确规范作答。这也说明了学生思维单一,不懂灵活应变,知识点掌握不牢。因此,二轮复习可以让学生根据情节考点自主设题并作答,掌握考点规律,触类旁通,灵活应对,以便快速审清题意,有效规范答题。
关键词 小说情节;二轮备考;灵活设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21-0154-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對高考命题有这样的建议“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通过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考查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水平。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测试形式要创新,多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体现学生个性;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
2019年全国课标卷的三套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都是考查小说,很好地体现了高考的综合性和灵活性。
2019全国I卷考查鲁迅的《理水》:8.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9.《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2019全国II卷考查莫泊桑的《小步舞》:8.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9.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9全国III卷考查何士光的《到梨花屯去》: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9.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2019全国I卷和II卷第8题都考查学生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基本能力,III卷第8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设问方式是从考点直接发问,学生容易作答。但是三套试卷第9题难度较大,需要学生仔细审题才能找到答题方向。I卷第9题考查把握文本基本特征的能力。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理水》的基本特征扣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三个要点去答题。但题干中要求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这就要求学生要知道小说中的“故事”是什么,“新编”是怎样“新”。II卷第9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侧重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但题干中要求分析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指向性特别明显,解答此题,重点分析环境与情节的作用即可。III卷第9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分析小说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不是简单的概括情节的作用。
这三道题的设问非常细致,与文本内容密切相关,在审题时要抽丝剥茧,从细致灵活的设问中找到题目考查的方向。2019年三套试卷的小说无论从文本选择还是题目设置,都体现了创新性和精细化特征,学生不能只用术语套路作答。因此,在小说二轮复习课堂上,老师应该通过精讲精练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注重思维训练,做到规范答题。接下来,文章将以一节情节复习课为例谈谈笔者在小说二轮复习有效备考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明确考点,自主命题
情节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基础,也是答题的关键。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三种,情节概括题、情节手法题和情节作用题。通过一轮专题复习,学生基本掌握情节题的答题要素,但是题目问法稍有变化,他们就不知从何答起,更谈不上准确规范作答。这也说明了学生思维单一,不懂灵活应变,知识点掌握不牢。因此,二轮复习可以让学生根据情节考点自主设题并作答,掌握考点规律,触类旁通,灵活应对,以便快速审清题意,有效规范答题。
笔者选取小说《流浪汉》(作者侯发山,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12期)让学生自主命题和作答,这篇小说故事有波折,运用了欲扬先抑、铺垫、双线结构等情节安排手法,开头结尾有深意,适合做情节考查题。学生根据情节考点命了如下题目:1、请简要概括小说的情节。2、请简要概括小康对流浪汉态度的变化过程。3、第二段着重写了流浪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小康驱赶流浪汉的情节有什么作用?5、小说利用小康的一句设问来结尾,有什么作用?
这些设题主要包括情节概括和局部情节的作用,问得直白,作答也符合考点要求。比如“小说利用小康的一句设问来结尾,有什么作用?”学生答案为:①与前文小康赶走流浪汉照应,突出小康对流浪汉前后态度的巨大变化,从而使小康的形象富于变化,更加丰满。②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余味无穷。读者因为小康的呼唤,也会不自觉地去牵挂流浪汉的命运,使小说意蕴更为丰厚深沉。③小康对大叔的呼唤,凸显出人性的美好。这样的结尾,在结构上与文章开头相照应,并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这个答案除了没能把主题“人性的美好”具体为“助人者自助”外,其他的都比较规范。通过自主命题,教师可以看清学生对这个考点的掌握情况,也为课堂复习提供深化的方向。
二、对照考点,寻找缺漏
学生自主命题后,教师收集整理,在课堂上引导他们对照考点寻找缺漏,思考同一个考点可以命哪些不同的题,还有哪些考点没有命题。这样查漏补缺可以吃透考点,夯实基础,优化思维。
笔者在课堂上展示了上述具有代表性的五道题,并提问所设问题是从什么考点设置的,学生都能答出第1题是情节概括明考型,第2题是情节概括暗考型,第3题是小说开头的作用,第4题是小说中间情节的作用,第5题是小说结尾的作用。这样一对照,学生很快就能发现遗漏了情节手法这一考点。学生为什么会遗漏呢?这说明这个考点比较难,学生没有掌握。所以,情节手法考点就是课堂复习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温习考点并根据考点特征命题。情节手法包括叙述手法(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方式)和情节安排技巧(悬念、抑扬、铺垫、照应、线索等),经过温习和探究,学生还是能根据文章特点命出合乎考点的题目,比如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何作用?②小说善于设置悬念,请结合文本分析。③本文情节安排用了什么技巧?
情节手法就是如何叙述、安排情节,是怎样写的角度。查清这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薄弱点进行定点训练、类题训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变式提问,分析异同
虽然同学们能根据考点命出规范的题,但是大部分题都很直白,不符合现在高考的精细化设题要求。学生能不能读懂现在灵活设置的考题,反映的是思维能力的高低。虽然题目灵活,但是考点相对固定,教师可以通过同一个题目的变式提问,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笔者整理修改学生的命题后,在师生探疑环节展示了三组变式提问让学生分析异同。
(1)第二段着重写了流浪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文中流浪汉的形象有变化,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2)小康驱赶流浪汉的情节有什么作用?你觉得小说情节发展上的转折点在哪里?该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本文情节安排独具匠心,谈谈你的看法。本文情节安排有何特点?本文情节安排用了什么技巧?
第一组两个问题都是考查情节的作用。第二个问题还要写出流浪汉形象的变化,难度增加了,需要同学们读更多情节来找变化,还要思考人物形象对情节的作用。第二组第二问比第一问多了一个问题,即找出小说情节发展上的转折点,而小康驱赶流浪汉使其最终离开就是情节发展的转折点。找转折点是难点,需要同学们熟悉情节,整体把握。第三组三道题考查的考点是一样的,都是对情节手法的考查,三个问题是由难到易排列。“情节安排独具匠心”和“情节安排有何特点”其实就是要概括用了哪些手法、技巧来构思,来安排情节发展,只不过需要同学们全面了解情节手法。
以上的变式提问其实就体现了考纲所要求的文本意识,也体现了命题的精细化特征,学生必须读懂文本,从细节出发,才能审对题,答对题。这种思维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四、比对答案,规范作答
二轮复习要求吃透考纲,夯实基础,查漏补缺,超强纠错,因此课堂上要多关注学生作答,了解学生对此题解答的实况,诊断病理,剖析病因。
本课展示学生学案上的答案原图,设置了同桌答和自己答两部分,先让同桌回答审题和作答思路,再让设题学生解说设题缘由和作答思路,最后让全体同学评判谁的答案更完整,得分更高。在比对答案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考点的认识,完善了答案,优化了思维,解决了疑难问题。比如,在比对“第二段着重写了流浪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的答案时发现,一个同学写的“铺垫”,一个同学写的“伏笔”,到底哪一个对呢?同学们通过复习这两种手法的概念明确“铺垫”是明写,“伏笔”是暗示,此处对流浪汉的描写非常具体,是明写,所以这样写的作用是为下文做铺垫。在比对中发现错误,在纠错中优化思维规范作答是二轮复习应该一直坚持的原则。
当然更应该大力强化学生典型答案的投影,将对一两个学生的面批扩大为对全班学生的面批,让对学生个体的指导变为对全班的指导,通过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答案的直观展示、评析、修改,有助于学生强化感官刺激,积累经验教训,进而形成或提升实际的答题能力。这是二轮复习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抓实抓牢。
二轮复习要注重学情分析,专攻薄弱环节。课堂上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放手让学生根据考点自主设置问题,分析问题,教师收集整理就能查清学生的薄弱环节,再利用变式提问,比对答案,优化思维,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薄弱点进行定点训练、类题训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參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