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蓓蓓
2019年底,西城区人民法院主动融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和西城区“全响应”社会治理机制,推出“群众需要、法官来到”党建品牌。党建品牌以“诉源治理直通车”工作站为载体,以创新司法供给为手段,将司法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在促进司法服务“多元零距离”的同时,使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有效融合,为辖区社会治理贡献了司法智慧和法治力量。
一款APP随时联系法官,一个工作站集约处理群众司法诉求,一支法官队伍实现15个街道259个社区巡回普法全覆盖……西城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西城法院”)开通“诉源治理直通车”后,疫情期间,80%以上的诉求在线上得到了解决。
组织联动实现党建工作与司法服务同频共振
走进西城法院诉源治理工作站,工单办理区管理员杨威正回复“西城家园”APP中辖区居民的提问。不到3分钟,一条准确回复就发到了群众手机上。“如果是复杂问题或需要联系法官处理的事项,我会通过系统派单给对应审判庭,由法官两日内回复,群众打分评价。”杨威说。现在,通过“人工+自助”24小时不打烊的方式,西城法院能第一时间了解、回应群众诉求。
“群众需要、法官来到”党建品牌建立之初,西城法院党组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关于党建引领开展“群众需要、法官来到”工作的实施方案》等9项配套制度,将党建工作和审判工作有机融合。领导小组建立起三级联动推进机制:党组成员对接区委政法委、司法局等相关单位和部门,及时了解辖区社会治理的堵点、难点;各党支部对接辖区各街道党工委,了解基层司法需求、矛盾纠纷特点;党员法官对接社区党委,线上回应群众诉求,线下开展巡回审判等工作。
“提供质量更高、效率更快、成本更省的司法供给,是我们开展‘群众需要、法官来到工作的初衷。”西城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刘玉民说。疫情期间,西城法院推出了党支部书记接听热线等7项措施,增设立案、执行等5条服务专线,全体党员法官轮流值班,全方位满足群众法律服务需求。“诉源治理直通车”开通以来,群众需求响应率100%,一个工作日内办理率达到100%,司法服务从以往的“去法院办”变为了“手中办”“家里办”。
前端化解实现司法服务“多元零距离”
“刚好40分钟,一堂课的时间!梁法官,谢谢您,不仅帮我们办了事,还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课。”家住西城区的田奶奶拉着法官梁良的手感激地说。
田奶奶今年90岁,老伴3年前去世后留下一套夫妻共同所有的房产。老人和4个子女商量把一半房产交给照顾自己的小儿子继承。由于不知道怎么办理相关法律手续,他们拨通12368热线向西城法院寻求幫助。这份申请通过诉源治理工作站转给了立案庭速裁法官梁良。鉴于家人意见统一、老人出行不便等情况,梁良提议由人民调解员指导一家人达成人民调解协议,随后自己上门进行司法确认。田奶奶一家欣然接受了这个既便捷又免费的建议。在梁良指导下,田奶奶还完成了代书遗嘱和法律咨询,整个过程只用了40分钟。
高效的司法服务背后,是一支由员额法官、法官助理、调解员、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数百人的巡回法官队伍。为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西城法院还与41家调解组织对接,请54名特邀调解员参与诉前调解。一旦诉源治理工作站这个“总枢纽”和“指挥站”收到申请,巡回法官将根据派单,及时开展巡回审判、诉前调解等工作。
“‘群众需要、法官来到能帮百姓把问题捋顺、把心结打开,让潜在的社会矛盾得到释放,更好地提升社区的法治、德治、自治水平。”北京市首位专职社区巡回法官、党员赵海对此深有感触。
协同会商参与社会治理
“我知道这个问题不归法院管,但仍希望借助你们的渠道,传递老百姓对社会治理的呼声。”这条群众留言道出了“群众需要、法官来到”工作的一项重要功能——参与社会共建共治。
西城法院以多渠道收集的基础数据为依据,以典型案例为支撑,定期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向街道社区提供分析报告,总结矛盾纠纷、群众需求变化,提出风险预警和工作建议。针对诉源治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西城法院向相关部门及时发送司法建议,积极督促其落实。
此外,领导小组成员每年走访两至三个街道,对发现的社区管理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对于社区反映的重大疑难法律问题,根据需要召开现场会,推动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2019年以来,工作领导小组走访11个对接街道,法官共联络259个社区,实现了走访全覆盖、无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