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全面发展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目标

2020-08-09 08:55王晓艳曹德龙
西部学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大学目标发展

王晓艳 曹德龙

摘要: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我国当今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追求的 目标,始终是中西方思想家和教育家关注的焦点,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创新需要坚持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 理念,强调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重视并提升人的主体价值、凸显人文精神和塑造健全人格,从学 生发展、办学方式、教学模式、课程质量和创新能力培养等多方面来实现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目标;实践性;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2-0103-03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境 界,如何培养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也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 要主题。自 2015 年开始的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提出 通过学校和学科的建设,加快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高 等教育作为现代社会系统中传承和创新文化和价值的重 要齿轮,更是承载着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进而促进 社会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基于此,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 论依据,反思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定位和实践,对 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意义和引领作用。

一、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确立及实践

过去的一百年,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飞速发展,高 等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无论是在近代的半封建 半殖民地社会,还是改革开放的现代我国,对建设现代高 等教育道路的探索从未停止,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设定 及相对应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践存在的问题是探索道路 中关注的热点。

(一)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时代定位

我国近代的高等教育始于 19 世纪中叶。随着列强 入侵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开启,以“明人伦”为高等教 育目标的儒家传统理念被“讲求国政民事各种专门之学” 所替代。西方高等教育理念传入我国以来,民国高等教 育改革的设计师蔡元培面对传统文化与洪堡的新人文主 义理念在当时我国社会的并存,以“思想自由、兼容并蓄” 作为北京大学的办学理念。但从实践层面来看,蔡元培 的理想并未实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始终奉行以培养

“专才”为目标的单一教育模式,例如,《大学令》规定“大 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为了满足社会化 大生产,迅速转向了功利主义教育观,“培养通晓基本理 论与实际运用的专门人才”成为当时高等教育的目标。 1952 年进行的高等教育机构大幅调整中,很多综合性大 学遭到拆分,拆分出的专业独立形成了大量专科院校,这 类院校的“任务是根据国家需要,培养各种专门的高级 技术人才”[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家战略重心转移到了经济 建设,教育被提升到能促进现代化建设的优先发展地位。 为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高等教育领域实施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211 工程”和“985 工程” 重点建设项目。自此,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向综合性大学 发生战略转移,专科院校纷纷合并重组,各个大学的培养 目标趋于相似。武汉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宽口径、厚 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创造、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 我国石油大学的教育目标是以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 重点,造就具有远大抱负和国际视野的“厚基础、宽专业、 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可以看出,当前各个 类型的高校的培养目标都希望能兼顾通才和专才两种理 念,同时容纳了国际视野、创新人才培养等新趋势。

继“211 工程”和“985 工程”之后,中共中央、国 务院对我国高等教育继续做出重大战略决策,决定将 “211 工程”“985 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纳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由此,我国高等教育目标向“双一流”推进,在提升高等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基础上,对人才培 养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向綜合型和 专业型进行转化,同时教育目标更加具有时代性、全面性 和层次性。

如此一来,作为传统的综合性大学面临着在短短的 3—5 年时间内培养既精又专的人才这一艰巨任务,作为 以往的专科院校则由于资源有限和师资教学水平不足导 致通才教育质量低下,整齐划一的高等教育目标导致貌 似能通才和专才兼顾,实则在执行过程中定位不明、无法 兼容现状的出现。

(二)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教育实践

20 世纪以来,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美国的研究 型大学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学习的典范。这种模式的最大 优势在于对学术研究的高度重视。据统计,截止 2019 年

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达到了 381 人,占全球獲得该

奖人数的 70% 以上。而过于注重研究必然会带来对教 学的轻视,很多本科生的课程都由博士生作为助教讲授, 甚至在世界知名大学中也不乏本科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 情况。

当国内众多高校纷纷开始效仿美国,加大力度建设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时,就与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 教育目标发生脱节。表面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象征性 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国家经济 转型的需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实际上,无论是教 育部还是各种市场化的大学排名,均把大学的科研实力, 甚至纯粹将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作为唯一的考核标 准。经费的划拨、教师的聘用、学科的发展,无一不与论 文和科研成果紧密挂钩。这种导向使高等教育的育人目 标被迅速边缘化,科研不仅不是为了教学服务,甚至教学 还被认为拖了科研的后腿。如果大学的育人本质被弱化 和模糊,那么高等教育机构与科研院所有何区别?

过分注重科研的后果不仅在于轻视教学忽略高等教 育的培养目标,更使大学中功利主义横行。我国的高校 科研几乎都是政府采购、课题制管理,这种体制必然导致 研究人员只注重短期效益获得科研经费维持生存,忽略 学术思想的传承。“大学失去了它过去拥有的那种类似 于城邦的性质,它变得像是一只客船,乘客们只是偶然的 同路人,不久就会下船各奔东西。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 人文科学之间的关系只是行政性的,没有任何实质性的 思想内容”[3]。在只注重短期科研产出的大学中,培养 人的品性、德行及独立思考精神的人文教育日渐式微,学 术不端和学术腐败频发,进一步加深了高等教育育人目

标的偏离。

(三)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理论创新

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育人目 标,确立高等教育的主体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 条件。高等教育的主体目标是一种远大的精神,这种精 神与人的社会创造性与社会实践性发生根本联系。高等 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科学功能 进行社会实践的改革者和创造者,其社会实践的能力体 现为认识社会的客观能力和改造社会的创新能力。但是 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存在主体目标缺失状况。创新性 主体目标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当代 大学生无论在思想的深入性、思考力的敏锐程度,还是在 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生事物的实践创 新力上,都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使用的需求。据统计,我 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总数的 1%,远远低于 发达国家的 20%—30%,而且就是这可怜的 1%,其成功 概率也不足 4%[4],这更加反映出了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 的欠缺和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的失败。

在一项对理工科学生开展的调查中发现:首先,大学 缺乏创新性的思维教育。创新性思维来自于文学的熏陶 和启发,而在大学本科期间只有近二成的学生选修人文 类选修课中的文学课程,将文学名著作为主要阅读书籍 的学生不足四成;其次,缺乏创新性的客观精神教育,有 将近一半的理工科学生对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或技术所持 的态度为“需要时才学它”,将近四成的学生对学习及工 作的态度为“依自我兴趣而定”;最后,缺乏创新性的推 进社会进步的价值观教育,对“求真、求善、求美”的科 研活动价值理解的学生不足三成,持因“就业需要”而 读研态度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一半以上。高等教育的主 体目标的缺失严重困扰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综上,高等教育目标在某种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情境 下,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事实影响延 绵而作用于社会生产和文化,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特征与高等教育目标

(一)西方教育理念中的立人教育

能够使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古今中外几千年来 思想家们的理想。古希腊是西方传统文化集大成的时代, 亦被认为是西方高等教育的发源地。自由的个人是古希 腊最鲜明的特征,对自由、理性以及美的追求成为后世人 类社会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受希腊文明的影响,闻名 遐迩的雅典教育就以培养身体匀称、理性和美德兼具的 人为目标。亚里士多德在总结雅典教育的基础上,提出 了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

随着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和商业活动的繁荣,意大利

博洛尼亚、法国巴黎等地陆续出现了现代大学,这些大学 从开始就注重塑造学生心智健康人格健全的全面教育。 随着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兴起,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 想逐步形成,第一个系统表述文艺复兴教育思想的意大 利学者弗吉里奥认为教育是“一种符合自由人的价值的 教育,一种能唤起、训练和发展那些蕴涵于人心中最高才 能的教育,正是这些才使人变得高贵”。被称为“现代教 育之父”的夸美纽斯更是提倡以人为出发点的全面综合 教育。

19 世纪中期,以洪堡为首的德国教育改革家将人的 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应用于实践。他认为“教育就是使个 人状况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就是使人的个性、特性获得 一种整体发展。教育是人的自身目的,也是人的最高价 值体现。贯彻这一新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柏林大学构建了 全新的现代大学制度,从而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对象。 到了 20 世纪,马斯洛和罗杰斯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发 展出了现代人本主义教育观,重视人的成长和自我实现 是人本主义教育观最关注的方面,而如何尊重学生的个 性和全面发展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重要教育手段。

纵观西方教育理念中的立人教育,时代的文化现象 与大学教育目标的互映清晰可见。我国的高等教育不但 受到西方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更是受到马克思“人的 全面发展”思想的直接指导。马克思充分吸取了古希腊、 文艺复兴及空想社会主义关于人的发展思想之精华,同 时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后,发现“个人是 受分工所支配的。分工使他变成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 展,使他受到限制。”基于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人 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人的发展不仅要以智力和体力为 核心,而且要有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虽然马克思 没有从教育的角度阐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但以此为依 据来构建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为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 定位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人的全面发展观

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针对人性提升和发展而 言的,这就是所谓的“道德福祉”。我国的儒家教育,针 对人性提升和内在精神道德发展的主体目标非常明确。 在儒家的教育体系中,关于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体系存在 的基础和存在的目的。《六经》教育,是儒家具有体系性 的系统教育,其中的《礼》教,则集中体现了教育的社会 目标,体现了人才的成才思想和成才依据,体现了人性的 提升和发展对于社会改造理想实现的重要意义。儒家通 过礼教,将教育的主体目标和根本性,确立在人的价值 教育与理想教育上面。《庄子·天运》篇道:“孔子谓老聃 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

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 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这里,一方面透露孔子所 身处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信息,另一方面,则表明孔子 儒家学派以及儒家教育所担纲的人性教育与社会教育的 职责。孔子感叹:“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在社会动荡、变迁的时代,利益诱惑与道德立场,势必发 生极大碰撞,在利益驱动面前,社会规范、社会道德在哪 里?人对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的自觉尊崇性又在哪里? 孔子以《六经》教育,探索教育的社会职责和人性发展 功能,探讨教育的高尚理想目标。在儒家著作《礼记正义》 中按序编排了四篇《礼》教文章,先后为:《学记》《中庸》

《儒行》《大学》。这个表面上的形式化排序,恰恰体现出 儒家教育思想的根本主张,将人性教育和人格教育作为 成才思想和依据的基本出处和平台。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之根,直接而深刻影响到 高等教育的目标理念、成才思想和成才依据,是我国教育 改革不得不重视的要素。

三、结语

全面发展的人是一个历史范畴,我国高等教育将人 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全面发展的人时,着重点基于它的时 代性和可实践性。“双一流”建设以来,党和国家更对高 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内涵,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和培养 什么样的人才成为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锐意 改革、提升内涵、打造特色”成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的新期盼,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则尤为重要。

參考文献:

[1] 马忠虎 , 施克灿 . 高等教育中的“为学”与“为道”之争—— 从中国哲学传统观照我国高校的培养目标 [J]. 苏州科技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04(3).

[2]( 美 ) 帕翠西亚·冈伯特 ,PATRICIA J. 等 . 高等教育社会学 [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3] 赵颖 . 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业培养探究 [J]. 中国高校科技 , 2016(12).

[4] 叶芃 , 胡建文 , 闻洁 .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高等教育目标的

指导作用 [J]. 湖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3).

作者简介:王晓艳(1964—),女,内蒙古赤峰人,博士,北 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 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教育等。

曹德龙(1988—),男,辽宁辽阳人,单位为安 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为教育社 会与文化教育。

(责任编辑:李直)

猜你喜欢
大学目标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