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op、K-Indie、部队锅,首尔知多少?

2020-08-09 08:46李昂
看世界 2020年15期
关键词:乐迷乐团唱片

李昂

首尔弘大区的街头舞台演出,这里每晚都热闹非凡

时间倒回1992年,“徐太志和孩子们”的横空出世,无疑开启了韩国本土流行音乐史的新纪元。然而这三个大男孩应该不曾想过,在他们1995年发完第四张专辑,并于隔年自事业高峰毅然隐退之后的这二十载,韩国流行音乐(下文简称“K-Pop”)已渐渐席卷全球。

在成熟完备的流行音乐工业体系庇护下,韩国独立音乐(下文简称“K-Indie”)也迅速崛起,占据了可观的市场。

K-Indie的发展,离不开综艺和影视的推波助澜,但无论是混沌初开时的Livehouse,还是以“弘大”为代表的校园群落,都是如今百花齐放的产业荣景中,最难以被取代的灵魂所在。

音乐里的弘大

初访首尔,理所当然地把酒店订在弘大商圈附近。从地铁站出来时,正是周五傍晚,学生们成群结队迎接周末,放假回家的军人也显得惬意放松,少女们的笑脸好像一阵阵袭来的海浪,而脚踩白袜和拖鞋也几乎成为首尔夏日街头男生们的标配。

天色渐晚,路灯渐次亮起,商店招牌闪烁着愈加夺目的光亮。这是充满年轻活力的弘大。

夜幕降临后,弘大一带的步行街头宛若浪潮退去后的滩涂,五光十色的酒食、购物、音乐和舞蹈纷纷现形。我们坐在沿街一间二楼的餐厅吃部队锅,靠窗的位子能看见楼下的表演。

路边有一个个呈椭圆形的“窟窿”,是开放给表演者登记使用的。每一个有表演的“窟窿”前,都围满了观众。表演者除了专职街头艺人外,也有大学社团的学生。街舞、吉他、唱歌……个个身怀绝技。

离我最近的一个“窟窿”里,社团的学生在表演街舞。他们穿着一样的黑色T恤、白色运动鞋。领舞的站在最前面,动作也最有力道。旁边几个虽不及领舞熟练,但神情自若,甚至透露出一股超乎年龄的狠劲。

眼光再朝远处放,一个个被围观的表演“截断”人潮,而又在双向的人来人往中循环往复,形成一个若有似无的闭环。我回过神来,注视着锅里翻滚的泡菜、午餐肉、火腿、年糕和奶酪,好像更能体会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对食物和夜晚时一览无余的企图心。那是对身体和灵魂最诚实的取悦。

这里属于首尔西部的麻浦区,临近艺术院校,众多艺术工作者在此地发展,有许多独立音乐人或乐团(如Crying Nut、Peppertones、Hyukoh)发迹于此。

一家老牌Livehouse

吃完锅,下一个目的地就是老牌Livehouse—Club FF。我们没有事先查看当晚演出的乐团,只想碰碰运气,期待着遇见惊喜。

从明亮的主干道转弯,来到酒吧聚集的一条街,Club FF就在转角的巷子深处。这是一个复合式展演空间,分为酒水区和演出区,入场费用不含酒水。除了周三至周末每个夜晚例行的音乐演出,这里也有主题性的DJ派对。

Club FF是一个复合式展演空间,周三至周末每个夜晚都有例行的音乐演出

1995年韩国第一间Livehouse诞生,乐迷与乐团间的互动真正开始建立。

这天刚好遇到了特别企划的音乐节“Live Club Day”,它串联了首尔几个演出场地,在限定的时间内,每晚都有好几组乐团接连带来表演。像这样主题性的、演出场地之间联动的室内音乐节,在日韩已经盛行了好几个年頭。

开场第一组乐团是爽朗的朋克。势如破竹的电吉他刷着生猛的三和弦,主唱压低他暴烈的嗓音,一下子点燃了人们的情绪—有人举起酒瓶回应,有人前后摆动身体。我环顾四周,七八成满的演出空间并不大,最多能容纳两三百人,若用国内的Livehouse作参照,比较像上海的育音堂或是台北的Revolver。

第二组登场的是一个嘻哈电子乐团,主唱和键盘手似唱似念,韩文夹杂英文,氛围和节奏拿捏得极好。

回想K-Indie在韩国的兴起,一样是以1995年作为一个节点,在此之前虽然韩国已经出现了地下音乐,但依然给人神秘或炫技的距离感。1995年韩国第一间Livehouse诞生,乐迷与乐团间的互动真正开始建立。而此后的十几年间,虽然初代独立乐团们依靠强烈的音乐风格站稳了脚跟,却无论在形式或是实质收入上,依然和主流音乐场景泾渭分明,难以扩散至大众的视野。

直到2008年,韩国电视圈一连推出《无线挑战自由路歌谣祭》《柳熙烈的写生簿》等节目,让独立乐团演出、受访、抛头露面;加上日益完备的数字音乐销售系统扶持,K-Indie彻底走出往日的危机和阴霾。

乐团们的作品风格愈加多元化,不同独立厂牌对其长尾的深耕,也在守住“小众”的前提下,更加贴近大众。最富代表性的几组乐团,如张基河与脸孔们、Standing Egg,以及近年来亚洲炙手可热的Hyukoh、黑裙子(The Black Skirts)等。

纵观韩国文化产业,一个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是深度的跨领域合作。电视选秀和真人秀节目、电影和电视剧,这些支柱性产业,在这十年来不断与音乐圈双向输送养分。也于是,在K-Pop俘获越来越多欧美乐迷的同时,K-Indie的影响力也日益走出韩国。

实体唱片行

在首尔当观光客的日子,还有一个心愿,就是逛一逛当地的唱片行。在流媒体时代,切身感受一下韩国的实体音乐消费场景,是一种偏执的浪漫。

离住的地方不远,有一间M2U Record,从新村地铁站出来后,步行就可抵达。店面很宽敞,专辑品类齐全,陈列也规整,客人不多,可以放下脚步慢慢逛。我因为对K-Pop不太熟悉,也不想麻烦店员帮我找冷门的乐团,就看了一会儿嘻哈和电子乐。英文区有几张我喜欢的唱片,但标价普遍较高。

同样在梨大、弘大、新村,还有一家颇负盛名的唱片行HYANG MUSIC,位置极其隐蔽。我开着手机导航在目的地周围绕了好几圈,才勉强走进一个招牌下面的楼梯口。电梯故障无法使用,我硬着头皮走上楼梯,看到每个楼层的电梯口都堆放着杂物,就这样将信将疑走到五楼。一只狗从门口朝外,看着我这个大汗淋漓的陌生人。

走进去才发现,与其说是唱片行,更像是他们线上商店的仓库。柜台将空间划分为开放的唱片陈列区,和里面的库存出货区。开放的这半区,大致又分为流行乐、爵士、古典、原声带、黑胶,以及二手唱片,地上的柜面也摆放着新近发行和畅销的专辑。熟悉K-Indie的乐迷,也许能一下子在摆放出来的唱片里发现熟悉的面孔,像是黑裙子、新少年(SE SO NEON)、ADOY……只不过密密麻麻的专辑塞满陈列柜,若没有提前做些功课,还真不知该从何挑起。

我买了5张专辑,将近10万韩元。听店员说,HYANG MUSIC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经营,一直到2016年以线上业务为主后,才搬来新村这个住宅办公楼,大隐隐于市。他们对外国人也有会员注册的服务,所有的线上订单,有相当一部分是销往海外。

Music Korea则是观光客们比较熟知的一家店,位于明洞购物商圈的中心地带。从一家化妆品店进去,电梯搭到三楼,就能看到贴满了唱片和演唱会海报的玻璃墙。店面并不大,陈列的专辑是清一色的K-Pop;原本以为多少会有一些小众或是国外音乐,但几乎没有找到。客人大多是高中或大学生模样的女孩,也有少量外国人。相较于品类整全的M2U,这里主营的就是K-Pop,以及少数影视作品原声带,还有不少偶像周边商品。

搬家前的唱片行HYANG MUSIC

在流媒體时代,切身感受一下韩国的实体音乐消费场景,是一种偏执的浪漫。

部队锅

从明洞离开,我不免回想起HYANG MUSIC,它在这几年摇身变为隐居在闹市的小仓库,根本原因当然是线上销售的崛起。这一转变在留住主流客群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整个韩国甚至海外的乐迷。

根据韩国音乐内容产业协会运营的Gaon Chart统计,2019年韩国音乐专辑总销量为2498万张,这仅是销量排在前400位的累计值;比前一年增加了150万张左右,相对于2014年仅为737万张的成绩,5年内增长了2.4倍。而与此同期,全球流行音乐的中心美国,发行量从1.438亿张的专辑降至1亿张以下。

在全球数位化串流时代,韩国的实体唱片销量几乎是在逆风式成长。虽然K-Pop无疑是其中最大的主力军,但K-Indie的影响力,依旧不可小看。

我曾看过某个报道,说因为高油高脂食物的盛行,韩国罹患心血管与胃肠疾病的人数比例在全球居高不下。在首尔的这几天,我确实感受到了这个国度飒爽又热辣的脾性。即便你躲得了偶像团体的劲歌热舞,或是俱乐部酒吧的生猛音墙,也还有炸鸡、啤酒、烤肉和部队锅,在无数的街角等着你。

或许,音乐和食物带来的刺激,从根本上也是一样的。

离开首尔前,被友人问起,这一趟首尔行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我的第一直觉是桥村炸鸡,简直可以每天去点一份。但仔细想,仍觉得初访弘大那一晚的部队锅,是种绵长的味觉记忆。

西方舶来与朝韩本土融合,高油脂、高热量,酣畅又辛辣。流下的,是和在小小的Livehouse里相同的汗;留下的,是生而为人独一份的感官确幸。

编辑邮箱 jw@nfcmag.com

猜你喜欢
乐迷乐团唱片
管乐团的高兴事儿
一半唱片
自制 冰唱片
寻找树叶唱片
完美摇滚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