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驱动力作用下大运河沿线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2020-08-08 09:03刘宇王璞榕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天津300384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7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文化遗产

刘宇,王璞榕(天津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天津 300384)

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京杭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它是现今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这条贯通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在今天逐渐弱化了水运与水利功能,其新的发展现状主要集中在旅游及文化产业的资源打造上。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关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若干思考》的报告中作出重要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为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借助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与文化产业深度结合,打造新的产业功能、推动新的经济业态、形成新的文化资源是大运河在当代社会重新焕发光彩的必然选择。本文以大运河文化产业发展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大运河在当今社会功能的发展转型。

一、后申遗时代大运河的历史转变

(一)时代变迁中大运河航运功能的衰退

大运河在隋朝时的主要职能就已是漕运,千年的发展使漕运在大运河上衍生出庞大的人流物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影响着运河的兴旺及两岸经济的繁荣。元代时期把隋唐大运河截弯取直,自此京杭大运河开启了明清两代漕运的新辉煌。但由于光绪二十七年黄河改道运河浅梗,环境变迁导致水利废弛。19世纪60年代,随着洋务派改革,火车、汽车等近代交通工具逐步出现并快速发展,中国早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1911年中国境内已建成铁路9500公里,铁路的发展分流了一部分的海运河运的运输功能。1949年后,铁路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南北铁路干线的贯通以及近海海运的兴起与航空事业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大运河作为沟通南北人流物流的重要功能,让大运河丧失了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主导性和竞争力。对比运河南北区域不同的发展,20世纪初期大运河沧州段水量丰沛,到六七十年代当地的居民还坐着船到天津采购。80年代后,城市工业的发展将大量污水、废水排进大运河,使本来就严重缺水的沧州段运河成了一条排污河。久而久之,因缺乏治理该段运河逐步恶化成一条旱河。但同一时期,大运河南方段依然发挥着河道运输的作用,苏州运河上货船来往穿梭,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图1、2)。20世纪八九十年代,江苏段货运量仍处于每年4.8亿吨左右,占京杭大运河总运货量的80%。但现今大运河主要承载煤炭资源的运输,其运输的方式便捷廉价,也大大减轻了京沪铁路运输的压力。

(二)产业更新促使大运河功能的转变

随着我国产业布局的变化和制造技术的提升,运输方式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大运河曾作为南北物资运输、经济交融的重要载体,推动北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江浙及沿岸城镇经济有着巨大的助力作用,为南北方商品贸易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渠道。但现如今大运河运输能力下降,沿岸的产业也随着发生变化。之前依河而建的工业厂房随着运河的缓慢发展也逐渐开始了转型,公路铁路的发展也使多数厂房不必再依河而建,城市更新的加剧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促使传统制造业离开运河沿岸逐步外迁。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国民经济进入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人们的购买力得到充分的释放。社会消费结构也在向发展型转变,人们的消费重心也逐渐向文化和旅游等领域扩散,这也使得人们的文化生活得到丰富和发展。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在保护其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推进大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也是当前的新趋势,将大运河运输能力转化为增值的文化资源,同时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促进大运河沿岸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从而逐步过渡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上来。

> 图1 大运河扬州段

> 图4 汽车厂改造完鸟瞰图

二、大运河资源所呈现的多样性

(一)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

大运河的开凿和使用反映了古代人们建造超大水利工程,创建人类新水系的能力,堪称人类伟大工程,构成了独特的文化遗产。大运河沿岸一直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商贸兴盛、科技先进,思想活跃的地区。由于大运河沿岸南北方的生活习俗、建筑形态、大众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特征不同,也造就了运河带上文化的多样性。大运河呈现的线性文化具有包容性、统一性、开放性,从而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形态。

大运河沿岸的文化是复杂多样的,包括有多样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则涉及到历史建筑、古庙、古桥、古闸口、传统会馆、老街和河道等方面,对大运河的研究有着巨大的价值。中国的园林总是与山水相关,历史上扬州也曾有“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之说。运河沿线园林的发展与运河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运河园林文化的传承使当今人们依然可以看到千年前的园林造景,体现了从古至今的园林文化与建造技艺。还有运河沿岸的传统会馆,是大运河盛行时期的代表。南来北往的商人、游客、学子都在此留下了痕迹,会馆在当时的职能、形成的原因、各地区会馆文化的差异、建筑的审美和建造技艺各有不同,都体现了因运河而衍生的不用地区的会馆文化。在运河文化旅游上也是一大亮点,作为旅游景点既能了解历史文化又能看到千年运河文化下孕育的产物。而在大运河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戏曲、杂技、丝绸、瓷器、茶叶、木板水印等这些传统文化和技艺与人息息相关,发展好大运河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将传统历史文化发展延续,从而体现当年运河沿线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盛况。例如,天津的天后宫黄会,就是我国北方的一种大型集会的民间活动。黄会是指在妈祖诞辰日举行祭祀活动和表演各类民间艺术。妈祖文化顺水繁衍而生,天津的天后宫黄会给本地带来的不只是信仰,更多的是文化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使这一地区多年来形成了非常宝贵的特色文化,也推动了当地的经济、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资源呈现的多样性

早期传统的手工业和加工制造业在运河两岸衍生,大运河沿岸的产业多因河而建,主要是加工制造型企业。漕运历经千年早已在运河两岸形成系统性的产业化,但由于时代的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铁路和公路的建设进程加速,使得漕运逐渐没落运河不再通航,工厂就未必再依河而建,这导致部分工厂废弃闲置。大运河两岸的闲置产业空间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大力转型,利用闲置废弃空间转变为文化产业与商业场所,在保证大运河生态系统良好的前提下,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旅游,实现大运河文化产业的原真性与整体性。例如,美亚汽车厂(图3)位于天津西青区中北镇,相隔一条街就是天津段大运河。由之前的废弃厂房转变成创意休闲区,这就是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型。为大众生态旅游与文化产业提供场地,也为运河上的第三产业带来生机,传播运河文化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带来新的机遇。(图4)

(三)大运河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趋势

运河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同的地区起着不同的作用,北京什刹海地区现今已是发展成熟的观光旅游景点,有着古文化商店、小吃街、酒吧等娱乐休闲场所,但可能多数人都不知道其与大运河之间的关系,什刹海地区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码头,从元代起,什刹海地区就成为重要的交通要津和繁华的商业聚集区域。大运河申遗成功后北京四个遗产点其中三个都是在什刹海附近。这里曾经聚集着众多文人墨客,水上商船往来,岸上车水马龙,酒肆茶棚林立。在皇城下,皇家文化、客家文化和宗教文化在这里交融延续。现如今,在发展好什刹海地区自身文化旅游的同时,也应让大运河曾经在什刹海地区的文化、历史重现在世人面前。天津的杨青柳镇也是大运河孕育下的产物(图5),大运河的发展让杨柳青这个地方不仅成为漕运的重要枢纽,千百年来更是成为文化聚集地并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民俗艺术。其中包括砖雕、木版年画、风筝、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家大院是杨柳青古镇的重要的历史建筑,它代表着曾经的辉煌历史,有“华北第一宅”之称(图6)。石家大院整个建筑风格都反映了清末民初的文化遗存和当时的民俗民风,整个地区在失去大运河通运功能之后也逐渐衰败。但经历多年的发展,石家大院保留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供现今人们了解运河曾经的历史文化和石家大院的辉煌。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发展文旅事业促使大运河周围的历史文化遗迹转型,带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主流趋势。

三、借助创意产业打造大运河文旅品牌

(一)以设计创新为驱动力形成运河文化品牌效应

> 图5 杨柳青古镇入口

> 图6 石家大院

> 图7 京杭大运河创想中心厂房改造后夜景1

> 图8 京杭大运河创想中心厂房改造后夜景2

大力发展运河文化旅游是当前对运河文化的认知与传承最好的办法,让游客通过文化旅游了解运河知识,在游览的过程中了解运河的历史。作为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体,文化旅游的精神就是在旅游中感受文化,在体会文化的过程中休闲身心。京杭大运河可以通过文化来提升旅游质量,在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做到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从大运河大尺度、跨区域的特点来看,形成线性的文化带串连各个地区,南北方地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可以按景观特色分布开来从而形成从南到北的运河沿线景观设计旅游路线,以地理区域划分设计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南北方的文化差异让大运河旅游有它独特的新奇感,设立运河专业路线图,打造运河品牌形成特色景区等。例如,以北京作为起点,结合大运河兴起的原因,设计专门的旅游线路,将沿途的历史建筑,如会馆、文庙、行宫、粮仓等地作为深入探讨的景点向游客开放,用真实的运河沿岸建筑来讲述当年的历史文化。再如,大运河京津冀段预计2020年旅游通航,可以以“皇家文化体验”为卖点,结合清代皇帝沿运河的出巡路线,依托两岸的历史文化建筑进行路线设计,以物质文化遗产为亮点作为卖点,开发好的运河旅游项目,但同时也做到历史与现今的融合。

(二)优化闲置空间形成旅游文化的陆上空间载体

大运河运输能力下降导致大量工厂外迁,形成了很多闲置的工业厂区,要合理利用运河周边闲置的空间形成文化聚集区、创意产业区、生态绿化区,以及对运河沿岸空置的工厂厂房的改造从而形成文化产业带。例如:天津·京杭大运河创想中心项目,旧厂房变成了包容历史的新场所,变成社交的空间,墙面的绿植被重新梳理变成酒吧室外区域的风景。一对老混凝土棚子形成了一个新的喷雾广场,在挡土墙下的地区是舒适的室外茶座(图7、8)。对河道两岸的老旧住宅和废弃绿地做改造,打造生态特色民宿、酒店等。在特色文化聚集地区可打造一些中小型博物馆和民俗馆来增强运河带的文化节点。

运河博物馆对大运河沿线陈列起到了文化历史传承的重要功能,在杭州大运河博物馆中,我们能清楚地了解中国古老的运河的起源、发展、曾经的辉煌与现今的状态。它以大运河发展为脉络,以大运河群流域江苏段为重点向大家展示了运河给民众带来的美好生活。杭州大运河博物馆现今以两个馆为主,一个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的大运河”,其中展现了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为主线,讲述大运河的发展史和重点历史事件。另一个是“应运而生”主题展馆,讲述的主要是大运河沿岸城市的经济、文化、民俗生活等发展情况。大运河途径多个省市,我们应成立系统性的运河博物馆,让运河沿岸居民发掘自己祖先曾经的历史文化,以地区为单位建立博物馆,让运河沿岸不同地区的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传承下来,并让大运河博物馆与大运河文化产业园相结合,在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发挥好大运河现今的优势,通过文化旅游的形式来发展大运河特色的文化魅力。

(三)利用媒体平台形成运河文化宣传的助推力

可利用已经知悉的运河文化创作优秀作品,讲运河故事,推动文化传播。2019年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江苏扬州举行,文化旅游博览会既是文化推广也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活动,博览会可以充分发挥宣传作用,对到来的游客讲解运河文化,是推广运河文化的平台。创建大运河文化名城,以深厚的运河文化为背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实现运河文化的发展。当地居民可利用节日的氛围并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发展运河相关产业以推动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促进大运河沿岸各省市运河文化品牌意识,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例如,北京就有中国京杭大运河文化节、通州运河文化景观带,天津也开发了海河下游线性文化遗址旅游航线等。

运用互联网平台推进科技创新,倡导运用网络让文化与旅游形成更好的产业模式,运用媒介平台推广,充分发挥优势开发多元互动的运河文化带。还可以通过发展特色旅游的形式来进行真人秀节目、文化旅游节目介绍,最大程度上带动游客实地观赏的兴趣。在旅游实地现场可运用VR虚拟场景技术,让人们看到大运河当年的盛景了解运河文化,体验运河曾经的辉煌。还可演出舞台剧等其他艺术表演来传播运河文化,发扬运河精神。例如浙江地区的舞剧《遇见大运河》,它不仅展现了大运河的历史风貌,更是强烈地表达了对真实的文化遗产现实命运的思考。

结语

在新时代发展的契机下,大运河迎来了机遇和挑战。运河文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多元线性文化带。结合当下的发展需要,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大运河文化再生和发展旅游产业,从而解决好运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更好地弘扬运河文化、珍视运河遗产,实现保护发展运河文化遗产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文化遗产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大运河,行走山东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与文化遗产相遇
《中国运河志》简介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