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楚国玉璜

2020-08-07 05:34吴雪娇武欢
美与时代·上 2020年5期

吴雪娇 武欢

摘  要:楚国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战国时期楚国一度成为世界文明的最高峰。楚国墓地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贵的玉器,其中玉璜是楚玉中不可忽视的存在。春秋和战国时期,楚国的玉璜形制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在战国时期,随着楚国国力的逐渐强盛,楚国玉璜不但在造型上精美绝伦,风格上更是自成一派,甚至成为各诸侯国争先模仿的对象。楚国玉璜不但形制多样,同时还具备装饰、随葬的功能。

关键词:楚国玉璜;玉璜形制;玉璜功能

楚国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楚最初是一个历史久远的部落,这个部落以自己为祝融的后代而自豪,世代尊凤崇火。楚人最先生活于中原地区,后被商驱逐南下与三苗为伍,得不到中原认可。武王伐纣时楚人投靠周,因在伐纣中的功勋楚人受封于“楚蛮”,建立楚国。

楚国墓地出土了大量璀璨的玉器(包括玉璧、玉玦、玉圭、玉琮、玉璜等),它们如同历史长河中的星辰一样闪烁耀眼,被后人称之为楚玉。楚玉大量出土于今天的湖北、湖南、河南、安徽以及江苏等地的楚国墓葬,其中楚国玉璜是楚玉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何为玉璜?《说文·玉部》中记载:“璜,半璧也,从玉,黄声。”说明二分之一璧是为璜,但考古学家根据楚国墓地出土的玉璜进行研究与观察,发现除了半璧(即二分之一璧)外,还有三分之一璧与四分之一璧。璜虽为弧形,却也风貌迥异,有扇形、半环型、半月形等。璜形玉器因被学者们重视而备受研究瞩目,尤其是关于“璜”和“珩”的名称问题。有学者认为“璜”为两端有孔,佩戴时是将璜的凹面朝上,凸面向下,而“珩”则为中间钻孔,凸上凹下[1]。笔者认为,“璜”与“珩”在形制上几乎一致,区别只在于玉器弧部顶端的朝向不同、佩戴方式不同以及器身穿孔的位置和数量不一致。为方便理解,本文将其统称为“璜”。

一、楚国玉璜的形制

楚国玉璜在楚国玉器中较有代表性,通过对玉璜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楚国的玉器文化。楚国墓地出土的玉璜不但在造型上精美绝伦,风格上更是自成一派。

(一)春秋时期楚国玉璜的形制

在西周时期,楚国由于国小位卑(封地方圆五十里)、民生凋敝,楚人食不果腹,何谈玉器,所以在这段时期楚国几乎没有玉器。但从春秋开始,伴随着周王室的日渐衰落楚国逐渐发展起来,玉器开始出现在春秋时期楚国墓葬之中,但这一时期出土的玉璜大多形制单一,纹饰简约。

1975年夏发现于当阳曹家岗号楚墓中出土璜形玉器一件,两端斜直无纹饰,素面[2]。1977年秋发现于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甲组 M36出土了璜形玉器一件,两端平直状,颜色呈青灰色,体形比例匀整,正面饰有云纹,反面为素面,玉璜的两端和顶部都有小孔,两端有少量扉棱装饰[3]。和尚岭二号墓(HXHM2)中出土璜形玉器一件,玉璜周边有扉棱,正面饰有蟠螭纹,玉璜的两端和顶部各有小孔。徐家岭九号墓(HXXM9)中出土璜形玉器一件,素面无纹饰,玉璜两端和弧形顶部有小孔,且墓葬为高级贵族墓[4]。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春秋时期楚国国力弱小,只有楚国贵族墓地出土玉器,且出土玉器越多地位越高。从上述楚国墓地出土的玉器来看,我们可以知道这一时期的玉璜主要有两端平直状和两端斜直状,玉璜装饰纹饰主要是阴刻蟠螭纹、云纹或者不雕刻纹饰,以素面示人,玉璜两端和弧形顶部各有一小孔。由此可见,春秋时期的玉璜纹饰非常简单,形制也较为单一。该时期的楚国玉璜形制上大多类似于中原国家,玉璜整体庄重大气、简约,还没有形成鲜明的本国特色。

(二)战国时期楚国玉璜的形制

战国时期,楚国国力日益强盛,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个时期,楚国的玉璜开始造型多变,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了本国的艺术特色,线条流畅、工艺精湛、纹饰精美。

长沙楚墓M89中出土了2件战国早期璜形玉器,玉璜两端斜直向上状,周边有扉棱,玉璜弧部上端有小孔,通身无纹饰[5]。1956年小刘庄信阳楚墓 M1出土了11件璜形玉器,10件玉器是成对出土,两端斜直向上状并伴有扉棱,双面刻有谷纹,玉璜弧部顶端有一小孔,有些在玉璜两端各有小孔。还有1件是镂雕,上面刻了四只凤鸟,在弧部顶端和兩端各有小孔[6]。1988年湖北襄樊市蔡坡战国墓M77出土1件战国中期璜形玉器,两端为抽象龙首状,在龙首的地方有扉棱,双面饰勾云纹[7]。湖北荆州望山桥一号楚墓出土13件璜形玉器,有素面示人,弧部上端和两边各有一小孔。有两端斜直状,饰有若隐若现的扉棱,双面饰阴刻谷纹,弧部上端有一小孔[8]。也有两端为具象龙首状,弧部饰浅浮雕谷纹,两端出廓,装饰镂空的龙,弧部上端有一小孔。战国晚期,湖南澧县新洲一号墓出土了4件璜形玉器,其中2件两端为具象龙首状,弧形部位饰浮雕谷纹;其余2件两端为抽象龙首状,双面饰浮雕谷纹。河南淮阳平粮台十六号楚墓出土了5件璜形玉器。2件置于棺东北部,两端作抽象龙首状,龙首处饰有浮雕勾云纹;有1件置于墓主两股之间,两端平齐状,周边有扉棱,饰有浮雕谷纹;另外 2 件置于墓主两肩,两端斜直状,周边有扉棱,饰扉棱有减地线刻谷纹[9]。

总结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玉璜可以得知,玉璜在这一时期开始有了新的变化,新样式的形制的扉棱始现,纹饰也变得丰富起来,流畅的谷纹阴刻于玉璜之上。值得惊喜的是开始出现了镂雕形制的玉璜,说明玉璜的制造技术已经慢慢地成熟起来。战国中期可以说是楚国玉璜发展的一个高峰期,玉璜的形制与纹饰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抽象龙首状的玉璜、若隐若现的扉棱、镂空的龙无不显示着工匠们高超的技艺与非凡浪漫的想象力。战国晚期,由于楚国国势的衰落和贵族之间的奢靡攀比之风,楚国玉璜工艺达到了鼎盛,虽然出土的玉璜在数量上相比于战国中期明显减少,但在玉璜的形制上扉棱与两端抽象得精妙绝伦,勾云纹与谷纹交相辉映。总的来说,战国时期的楚国玉璜,在数量、形制、纹饰上面都远远优于春秋时期的玉璜,战国时期的玉璜在造型上更加的多变、纹饰上更加丰富、工艺上更加精湛、形式上更加优美。且该时期的玉璜在吸收了中原文化的同时,加入了楚人非凡的想象力与浪漫的情怀,形成了楚国独有特色的玉璜。正是其高超的技艺与浪漫的想象力使楚国玉璜一度成为了战国时期玉璜的代表。

二、楚国玉璜的功能

楚国玉璜作为楚国的代表性玉器同时还具备了多种功能,它可以作为贵族的日常装饰用玉,也可以作为随葬品。

(一)装饰功能

楚国的璜型玉佩可用于贵族的日常装饰之中。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单璜佩,还出现了以玉璜为主的玉组佩。楚国建国前后一直被中原国家视为荆蛮,得不到天子的重用与厚待,即便在后来的发展中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却依然得不到中原国家的认同。对于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原国家来说,楚国的强大不过是身强力壮的荆蛮们乘驾着铁骑对他国的践踏与肆掠,没有受过文化熏陶不知礼乐的蛮夷,武力上再强大终究也只是蛮夷。《史记·楚世家》中记载,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陈兵周境,问鼎中原,王孙满回复楚庄王:“呜呼!君王其忘之乎?……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退兵后,楚国开始积极学习中原的礼乐文化。也是在这一时期,楚国玉璜开始蓬勃发展并走向顶峰。受到中原文化“君子于玉比德焉”的儒家道德观念的影响,《礼记·玉藻》也记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故“行则鸣佩玉”,玉佩发展成为了楚国贵族们彰显身份地位的标志。随着君子争相佩玉,璜形玉器不仅仅只有单璜,开始发展出了组璜佩。孙机先生曾提到:“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组璜佩是贵族身份在服饰上的体现之一,身份愈高,组玉佩愈长愈复杂;身份较低者,佩饰就变得简单而短小了。”[10]当时的贵族们常以玉组佩中“璜”形玉器等各玉件之间互相碰撞的声音来调整步伐的节奏,称为“鸣玉”。“鸣玉”也可称作君子之礼。《国语·楚语下》:“王孙圉聘于晋,定公饗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韦昭注:“鸣玉,鸣其佩玉以相礼也。”身份高的贵族们往往小步慢行,以此来体现自己尊贵的身份和礼仪气质。楚国在春秋初期由于文化经济的落后,玉“璜”无论是在形制上还是在纹饰上都呈现出强烈的中原特色。这时期的玉“璜”多为两端有小孔,与其他玉器一起串联,佩戴于项部。春秋中晚期以后,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大与国力的强盛,精美的楚式玉“璜”开始流行并迅速影响着中原各个诸侯国,玉璜开始佩戴于胸腹部之处[11]。

(二)随葬功能

楚墓中出土了大量的随葬玉器,其中大部分楚墓中可以见到玉“璜”,由此可以推断楚国玉璜其中一个功能就是作为随葬物品。随葬玉器也可以是墓主人生前所珍爱玉器。巫鸿提到过随葬玉饰若为“生器”,通常也会随葬于墓主内棺中[12]。徐家岭九号墓(HXXM9)出土春秋时期玉璜1件,该墓为高级贵族墓。望山M2号墓出土战国中期玉璜12件,分别置于头下、胸部、左肩部、胸腹部、腿部,墓主人为士大夫[13]。包山M2号墓出土战国晚期玉璜2件,置放于墓主人骨颈间,墓主人为楚国贵族。平粮台 M16出土战国晚期玉璜1件,置于墓主人两股之间[14]。从楚墓中出土的玉璜来看,玉璜器物的数量和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是有一定关系的,春秋时期楚国高级贵族墓地多出土少量玉璜。到战国时期,由于楚国的国力强盛与玉璜制作工艺提高,玉璜的发展处于鼎盛时期,其精巧的形制为各国争先模仿的对象。玉璜的普遍流行不仅仅在于尘世间,也开始流行于墓葬中,并逐渐挣脱等级的束缚。

三、结语

楚国玉璜是我国玉器悠久历史上的一颗明珠,特别在战国时期的楚地玉璜彰显着楚国昔日的无上光辉与荣耀。楚地最为典型的是两端平齐状,周边有扉棱,饰有谷纹、蟠螭纹或复杂纹饰的璜形玉器,以及两端斜直状,周边无扉棱、扉牙、出廓,饰有勾云纹或复杂纹饰的璜形玉器[15]。楚国玉璜无论是在形制上还是在纹饰上面都烙印着鲜明的楚地文化特色,并流行于各诸侯国之间。从楚国玉璜的发展变化中,甚至可以看出楚国在特定时期的综合国力。毫无疑问,楚国的玉璜在中国玉器的发展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吴棠海.春秋玉器概论[C]//故宫博物院.中华文物五千年集刊·玉器篇四.中华文物五千年集刊编委会,1995:127.

[2]赵德祥.当阳曹家岗5号楚墓[J].考古學报,1988(4):455-500.

[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丹江库区考古发掘队,淅川县博物馆.淅川下寺春秋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淅川县博物馆.淅川和尚岭与徐家岭楚墓[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5]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6]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7]王先福,范文强.湖北襄樊市蔡坡战国墓第二次发掘[J].考古,2005(11):30-41.

[8]贾汉清,武家璧,杨开勇,肖玉军,张正发,谢章伟,陈新平,朱枫,刘宏昊,王家鹏,刘建业,蒋鲁敬.湖北荆州望山桥一号楚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7(2):4-37.

[9]湖南省博物馆,澧县文管所.湖南澧县新洲一号墓发掘简报[J].考古,1988(5):824-831.

[10]孙机.周代的组玉佩[J].文物,1998(4):4-14.

[11]石荣传.三代至两汉玉器分期及用玉制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5.

[12]巫鸿.“生器”的概念与实践[J].文物,2010(1):87-96.

[13]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69.

[14]曹桂岑,张玉石.河南淮阳平粮台十六号楚墓发掘简报[J].文物,1984(10):18-27.

[15]张筱艺.东周时期璜形玉器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9.

作者简介:吴雪娇,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史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武欢,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