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乳源过山瑶刺绣文化历史性传承与创新性路径

2020-08-07 05:34徐云
美与时代·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发展路径

摘  要:“瑶族刺绣”是粤北乳源县过山瑶地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展现了瑶民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观念。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生产的冲击,瑶族传统服饰逐步汉化,瑶族刺绣文化也处于濒危失传的边缘。以乳源过山瑶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性保护为先导,挖掘瑶绣艺术遗产丰富的文化历史性传承特征,拓展民族艺术文化内涵的研究领域,寻找有效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方式,促进连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品创新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乳源过山瑶;刺绣文化;历史传承;发展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瑶族服饰文化在旅游文创产品中创造性转化的路径研究”(18BMZ138)研究成果。

一、乳源过山瑶刺绣文化特征与艺术特色

(一)瑶族刺绣的文化特征

乳源瑶族自治县被称为“中国瑶绣之都”。“瑶族刺绣”在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瑶绣艺术具有构图严谨、图案丰富、画面饱满、调理组织清楚等独特的风格特征,其中“反面绣”技法是乳源瑶绣最具代表的工艺技巧,也是区别于其他刺绣的工艺特征。乳源瑶岭,青山岁在,百花月开,日月长照,当地的瑶民祖先历经漫长岁月,汲取自然风光,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经过奇思妙想与艰苦创作,将生活场景、故事传说、民俗歌谣和自然景物通过规整、模仿、提炼,塑造成丰富多彩的图案样式。这充分反映出瑶族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珍惜,注重自然万物的生存规律,从而探索出与自然生态同生共存的相处方式。

(二)瑶族刺绣的艺术特色

瑶族刺绣具有种类繁多、图案异样的特征。瑶族女子在幼年时就拿针刺绣,大婚的嫁衣、节日的盛装等均需自己完成,待成人时已是刺绣能手。瑶族刺绣纹样取材于古今历史神话传说,也包括苍生万物,主要表现为抽象人物、几何动物以及云霞水文等自然景物,其间布满刺绣缜密重叠的物象形纹样,具有奇特的思维特征和严谨的条理逻辑,将艺术与技术融会贯通。国家级瑶绣“非遗”传承人邓菊花的刺绣巨幅作品《瑶岭长歌——过山瑶历史文化百米刺绣长卷》于2010年获得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中国之最”称号。作品主要体现了乳源瑶族家乡的样貌,中间是莲花池,莲花池上方与下方是居住的房子,右边绣有两排梧桐树,整体表现出瑶族女子的居住环境(如图1)。

(三)瑶族刺绣的技艺特色

瑶绣主要运用五种颜色的线进行刺绣,因此又称为“五彩瑶绣”。“《后汉书》言: 槃瓠诸子,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干宝言:‘赤髀横裙,槃瓠子孙是也。槃瓠毛五采,故今瑶炔徒,衣服斑斓。”瑶绣以纯黑、白、红和蓝为底色,绣线明度和纯度相对较高,有红、黄、黑、白、绿五种颜色。原始的刺绣图案使用自制丝线,如今随着产业化的发展被机制丝线所替代,瑶族刺绣图案主要使用在服装的门襟、胸背面、衣摆、袖口以及裤边等部位,同时在服饰配件的帽子、头巾、挎包和围裙中也可以找到五彩斑斓的刺绣图案影迹。

瑶族绣娘的刺绣方法颇具地方特色,刺绣作品从表面看与十字绣非常相似,但是乳源刺绣的技艺特色主要体现在布料的反面,因为刺绣材料比较特殊,布料纵横纹理明显,布眼清晰可见,绣娘不用起稿,直接用针线从反面数着布眼绣起,以横线、竖线、斜角线为主要线迹,在绣面上呈现出米字型、十字形和人字形等图案样式。如形态逼真的人形纹,为正反面的男人形和正反面的女人形。这种人形纹,帽、脸、手、身、脚俱全,均作正反面双手叉腰,双脚张开状(如图2、图3)。图案视觉效果和谐,线条富有条例和逻辑性,表现瑶族妇女的聪慧和高超的手艺特征。

二、乳源过山瑶刺绣文化历史与传承现状

(一)瑤族刺绣的文化历史价值

乳源瑶族刺绣已有二千年的历史,相传瑶人降世之时刺绣随之产生。瑶人鼻祖盘瓠肖像隐约可见物相形纹,《乳源县志》记载:“瑶人男女或衣彩绣裙”,至秦汉时期,粤北地区已经居住了蛮夷(盘瓠后辈)。共和国成立前期,乳源县的“瑶绣”常用和具有代表性的物相形纹仅有三十种被统计出来,基本都由当地瑶人穿戴在服饰上;共和国成立之后,服饰上的瑶绣图案没有具体范式,完全跟随绣娘的想法和意念随意定夺。瑶绣也是瑶族文化历史积累的产物,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的必要性。

1.历史价值: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以服饰纹样和色彩体现瑶族特有的文化审美意识。瑶族起源于对祖先盘瓠的崇拜和纪念,刺绣技巧全靠口耳相传,部分传统技法已处于濒危失传的边缘。乳源过山瑶刺绣包含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传统歌词等,也是物相形纹的产生、形成、发展、演化和传承的外化过程,融入瑶族的生产活动、文化艺术、宗教信仰、自然生态以及天、地、人等多学科的想象、幻化,浓缩成集体智慧艺术的结晶。

2.艺术价值:俗称瑶人“好五色衣裳”,都用精美的刺绣图案纹样来装饰自己的衣裳。乳源瑶绣图案花纹布局精巧、美轮美奂、寓意深刻。每幅绣品都融入了绣女们的心灵手巧与美好祝愿,具有艺术观赏性和艺术价值。此外,乳源瑶族传统的反面手工刺绣技艺高超、精湛,在瑶绣领域里有着独特的代表性,别有一番民族韵味,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

3.研究价值:乳源瑶绣所绣纹样颜色丰富多彩,花纹形式繁简取舍有度,多样而又严谨,相互协调,相互对称均衡,既有一种远古文明时期具象与抽象之间的古朴和典雅,又带有近代文明时期进化与演变的新意和美感。研究乳源瑶族的刺绣技法与特点,解读瑶绣纹样图案,是探索过山瑶文化历史的最佳途径。

(二)瑶族刺绣的传承现状

1.瑶绣传承缺乏文字记载,出现“难学”现象

乳源过山瑶刺绣艺术历经千年历史沉淀,其技巧针法全都靠口耳相传,因只有口头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缺乏系统的收集、整理与归纳,导致部分传统技法的传承流于表面,甚至失传。首先,瑶绣需要一针一线正反面操作,对技术和审美都有极高的要求,现在年轻人心浮气躁,追求时髦,对刺绣艺术丧失传承的兴趣。其次,瑶绣需要专业引导人和专门的书籍作为指导,据调查有关瑶族刺绣的书籍仅有2-3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仅有1位,刺绣工作坊观念陈旧,没有及时向当地年轻人普及。因此,留下了过山瑶绣“难学”的印象,愿意学的人越来越少。

2.年轻人外出务工,儿童上学,传承人培育出现断层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生产的冲击,瑶民的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趋向多元化,深居大瑶山的传统农耕经济形态被现代经济形式所取代。“非遗”存续和承继的土壤日趋贫瘠,传承人培育出现断层现象。瑶族刺绣是瑶家姑娘必须掌握的技能,从小学习刺绣,完成自己的嫁妆。依照瑶族传统婚恋习俗,青年男女恋爱时,女子必须赠送给心仪男子一件珍贵的手工刺绣物品,这是怀春女子展示女红手艺和寄托情感的载体,是男子感受女子爱意和品味的物象。因此,瑶家有“女孩子不学刺绣,长大后难嫁人”的说法。近十几年来,瑶族小姑娘自小开始上学,青年女子多数外出务工,婚恋观念也逐渐汉化,瑶族所传颂的“瑶家女子爱绣花,不会绣花找不到婆家”的传统刺绣习俗已被颠覆,传统的过山瑶刺绣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如今,在乳源县的必背、东坪等瑶乡镇,拥有瑶绣技能的年轻人非常少,仅有55岁以上的妇女具有刺绣手艺,目前在55岁以下的绣娘近乎绝迹。

三、乳源过山瑶刺绣文化创新性发展

(一)扶持“非遗”传承人,开创瑶绣工作坊和学校第二课堂

通过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的资金投入,与刺绣能手共同保护和传承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让过山瑶刺绣在新时代焕发了生机。为弘扬发展瑶族刺绣工艺,传承瑶族文化,提升瑶族刺绣就业技能,促进瑶绣产品的创新和推广,在乳源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过山瑶刺绣“非遗”传承人在乳源县设立了“瑶绣坊”(如图4),重点打造瑶绣展示、培训、研发基地。

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瑶族女孩在家学习刺绣的时间非常少,因此,需要将“非遗”引入校园,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协同“非遗”传承人与教师,建立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传承方式,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对“非遗”的认识层面,增加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与自豪感,实现“非遗”保护的活态传承。

在乳源县多所学校里,均由乳源瑶族刺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邓菊花担任学校教师,在学校里开办“反面刺绣”第二课堂,有序组织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传统民族手艺。通过传承人“口传心授”的教学,部分教师也具有了单独教授刺绣技法的能力,学生们对刺绣技艺的兴趣与日俱增。此外,刺绣技艺也逐渐吸引汉族学生,经过第二课堂中“非遗”技艺的开办与普及,瑶族和汉族学生几乎都能一展“绝技”,古老的瑶绣技艺在学校得到传承和发扬。

(二)加大瑶绣宣传力度,与旅游业紧密结合

为充分发挥丰富的绣娘资源,进一步顺应市场发展趋势,以“秀坊+公司+绣娘”的模式,与企业、工厂和高校进行合作,旨在开发符合现代时尚审美需求的瑶绣新产品,培育和打造瑶绣产品市场,创建乳源瑶绣品牌。民族文化创意商品需要将创新理念和创新智慧融入民族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通过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生产出一系列具有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新型商品。广东乳源瑶族刺绣艺术在创新设计应用过程中,充分发挥刺绣的特点,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开发项目,通过对传统刺绣图案和技艺的演习,结合时尚理念合理的优化改良,衍生出具有地域民族特色又符合当前社会审美意识的刺绣文化新品。在创新的基础上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把民族文化的资源拓展和延伸,与旅游业相结合,不仅推广了本民族的文化,也将瑶绣带入现代生活中,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的民族文化产业,拉动了本地经济。

(三)编写瑶绣书籍,降低瑶绣学习难度

传统刺绣技艺需要师徒共聚一起“手把手”传习,受限于瑶族刺绣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师徒的传播时间和空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传统手工艺振兴的背景下,“非遗”所实施的活态传承与生产性保护方式迫切需要创新学习方法,因此,应以书本为传播载体提高学习效率,使绣娘有充足的时间开发思维,进行传统纹样的创新设计,让这些古老的技艺融入现代生活。

为了记录蕴藏在瑶族刺绣纹样中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韵意,乳源县政府与省县民宗局共同出版了《穿在身上的史書瑶绣的解读与应用》一书,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描述了瑶绣的发展历史,通过图案纹样解读了瑶族的历史文化内涵,让瑶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历史上熠熠生辉。为了将瑶族秀娘们历经千年的创新思维和卓越成就编撰成书,2008年6月邓菊花、盘才万等编著了《瑶绣》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内容包括瑶族反面刺绣的形纹刺绣方法、选布、挑花、打格等,书中邓菊花用独创的“直行绣”“十字绣”等方法来标示制作过山瑶的技法,并以“挑*压*”(*号为数字,在特定图案下使用特定的数字)标示瑶绣图案的刺绣程序。她表示,这种方法能够让刚入门的绣娘更好地上手过山瑶中的传统图案,并能够增强她们对图案的记忆力。

四、结语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乳源过山瑶“瑶族刺绣”,充分反映了瑶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对刺绣艺术的执着与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和向往,这也是瑶族文化的瑰宝。目前其保护传承与创新振兴是瑶族刺绣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扶持“非遗”传承人、政府资金投入、师徒传习以及社会协同的综合传承方式,建立健全了生态保护方式。“非遗”既代表当地历史发展的辉煌,也预示明天的发展希望,尊重“非遗”生成的历史文化背景,承继“非遗”蕴含的艺术审美与科学价值,需要顺应市场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应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技艺能手们的骨干作用,携手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学术机构,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创新合作机制,坚守民族特色,从而推动瑶族刺绣长足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英明.粤北乳源瑶族刺绣艺术[J].装饰,2007(4):119-121.

[2]葛芳芳.浅析粤北乳源瑶族刺绣[D].广州:中山大学, 2010.

[3]陈晓艺.粤北瑶绣文化产业化发展研究——基于在连南瑶族地区的田野调查[J].明日风尚, 2017(22):325-326.

[4]黎静.粤北瑶族文化产业化研究——以连南、乳源两县为例[D]. 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1.

[5]杨璞, 赵康男. 浅谈瑶族刺绣及其应用价值[J]. 今日中国论坛, 2013(1):171-172.

[6]陈景云.粤北瑶族文化的传承及其旅游文化的开发[J].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24-26.

[7]曾燕华.粤北“过山瑶”传统刺绣的艺术特征[J]. 神州民俗, 2017(2):8-10.

[8]屈大均.广东新语注(卷七)[M].李育中,等注.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212-213.

作者简介:徐云,桂林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服装服饰文化研究、服装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发展路径
河北省沿海地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财经类大学智库的定位及发展路径探析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