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新基建可溯源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人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高速公路”。目的是为了解决经济乏力,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升级。
21世纪以来,我国信息化技术蓬勃发展,由此催生和影响了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转型。2018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多次专题部署,并出台了《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新基建基本包含7个领域: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型能源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
新基建不仅仅要体现在新技术上,还要体现在新模式、新理念、新方法上。交通新基建通俗来说,就是信息化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数字化的运输服务体系,也就是智慧交通及智能建造,要体现网联、运算、融合、安全和可持续的特征。
“新基建”的范围
交通新基建的基本内涵,应该包含3个要素:信息、协同和创新。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传统意义上的交通运输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推动交通运输网与信息网的配套建设、融合发展;协同就是从综合交通实际发展需求出发,推动传统基础设施、载运工具和运输服务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建成更高品质、更安全、更绿色、更经济和更便捷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交通运输网;创新就是不断提升交通运输的科技研发等级,推进重大交通科技基础设施整体性、系统性、集成性的大规模研究。比如车路协同、供应链、路网安全等方面,并聚焦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模式,成果转化和应用,提升交通运输全行业、全领域的服务能力和质量。
在新基建的几大领域当中有一部分本就属于交通的范畴,比如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等;有的跟交通关联度非常高,或者说源于交通的服务需求而产生,比如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物联网、5G网络等;有的尽管是泛在技术,但是对于交通运输转型创新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以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还有区块链等作为数字的技术核心基础新基建,将会为交通行业带来一次非常深刻的数字变革。
交通运输是生产要素流动的基本载体,而数字化推动的交通基础设施,改变了运输的形态和方式,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所以说,新基建对传统交通带来的改变,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提升品质、提升能力、提升等级。因为新基建是对现有的交通设施和装备的数字化改造、是基于未来应用场景的运输服务转型升级,也是运用数字化手段带来的交通运输系统技术链的提升。
新基建与传统的基础设施相比,一是技术迭代更快,二是协同创新要求更高,三是资源挖掘程度更深,四是平台聚合能力更强。对于交通从业者和使用者来说,这将大大改变人们传统的习惯与认知。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和智慧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的结合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原有的体系和习惯就要被改变,甚至被颠覆。比如BIM技术在交通的应用,是对传统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根本变革,开始应用时很不适应,甚至很痛苦,但是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一旦突破这个瓶颈,达到了传统与新技术的融合,就会带来一片新天地。
新基建与交通的融合,应该强调几个重要的思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目标,提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推动数字化装备、网联化设施、智慧化的交通基础设施最终实现。
交通新基建融合发展,一是发挥国家级科研团队和企业主力军作用和主体责任,引导他们将科研力量和资金向新基建领域倾斜,改革绩效考核机制、加大创新成果的激励;二是为民营企业参与基建投资拓展渠道、消除限制,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和平等竞争的机会;三是给予新基建专项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政策支持,其中产业政策方面,纳入国家和地方各“十四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中;四是推动产学研结合,需要科研机构、高校、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合作,建议有关部门通过加强产业政策的扶持与引导,建立多主体共同参与、平等对话的窗口;五是做好科学统筹规划,防止“一拥而上”和重复建设,或“穿新鞋走老路”,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安全与效率是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与运行的基本要求,在某些方面又是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关系。随着社会发展和社会公众的需求不断提升,要求交通运输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经济、更绿色、更舒适的设施与服务,所以,要从一开始就统筹好信息化与交通运输网的安全问题。
新基建对于系统的优化和效率提升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安全方面的问题和隐患也必须高度重视。大家知道,尽管信息系统能给人们带来高效便捷,但其脆弱性同样不容忽视,例如电子文件可能被截获与复制,用蜂窝式电话通话容易被人监听等,无论是个人隐私还是国家信息安全都可能会面临极大挑战。
应该看到,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信息安全防护基础总体比较薄弱,监测预警和危机研判能力不强,在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前沿领域缺乏安全运行管控的措施。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全国联网,综合性、立体化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系统越庞大,相对应的风险点就越多,网络安全性必须被提到非常高的程度。应重点关注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给基础设施带来的安全风险和挑战,重视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防护。
在这方面,我们首先应树立“大交通、大安全”观,统筹考虑和协调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强化从项目安全到系统安全再到体系安全的逻辑关系,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础工程来统盘规划、分级、分步落实。其次是安全优先、兼顾效率。速度和效率,是公众对交通出行和运输物流永无止境的追求,我们要关注和满足公众的这种关切,必须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在系统上不断优化,在管理上不断精细,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确保设施和装备的可靠与耐久,以达到效率与安全双赢的目标。
另外,随着交通新基建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以文本、计算机程序、数据库、多媒体等新形式存储、应用,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和防范。
交通运输是率先拥抱信息化的行业之一,也是应用广、发展快的领域。到2019年底,全国高速公路视频监控基本实现全路段覆盖,全国联网收费高速公路架设的ETC门架2.46万个,40%的国省干线公路重点路段、特大桥梁、特长隧道实现了运行状况的智能感知。全国现有60多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示范区投入使用,用于自动驾驶开放测试的道路近3000公里,客票通过网络发售率超过80%。以港珠澳大桥为代表的超级工程,已经全面引入先进的制造理念与模式;正在建设的深中通道,桥隧预制件工厂化生产、装配式安装比例都达到80%以上。
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的交通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实施,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5G等宽带通信技术在车路协同路侧基站、综合交通枢纽系统的应用。二是北斗卫星通信在遥感测设、应急救援、物流运输等领域的应用。三是既有交通基础设施、装备的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高速公路服务区新能源充电桩建设,提升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属性和应急保障能力。四是建立交通大脑。布局建立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不同需求的数据中心、运算中心和人工智能的协同服务体系,并构建交通运输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体系。
除此之外,数字化技术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转型升级,先进制造助力的先进建造,使交通基础设施进入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阶段。数字化还将为基础设施可远程监测、控制、维护创造条件;区块链技术改造运输物流体系,提升综合运输网效率产生积极作用。
总而言之,新基建对交通运输行业的改变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和无处不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基建将会带来新交通,因此也是一次交通运输发展的历史机遇与变革。
省级“新基建”交通相关重要政策一览(按政策发布时间先后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