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静
商要:十九世纪末,奥地利精神分析医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及著作《梦的解析》,在此理论的推广和意大利形而。上画派的铺垫下,欧洲出现了一批以梦境、幻觉、本能为创作源泉的超现实主义画家。雷尼·马格利特(1898-1967)就是来自比利时一位杰出的超现实主义画家,他的绘画作品将平凡无奇的事物赋予一种新奇或荒诞的意味,让观者捉摸不透又难以言说。本文从几个典型的图像符号来解读马格利特的绘画作品,从而揭开画家笔下看似荒诞却处处充满隐喻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雷尼·马格利特;图像符号语言;释梦理论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5-0153-01
一、引言
马格利特的作品大多以写实手法来塑造自己标志性的图像符号,画面时而宁静祥和,时而诡异突兀,出其不意的画面和谜一般的意蕴使作品既超越现实打通梦境,又如隔镜视物那样神秘而逼真。这些图像符号通常是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平凡的事物,画家将它们打乱并整合后就变成了现实中永远不可能并置在一起的东西,使观者感到置身于画中,奇妙且耐人寻味。
二、戴礼帽的黑衣人
马格利特绘画中常见的主角是一位面部被遮挡、头带黑礼帽的西装男人,这个形象似乎是受当时路易·费亚的五集连续剧《幽灵》的影响,费亚侦探头戴黑色圆顶硬礼帽,表情严肃地走在巴黎的沙龙、走廊或者屋顶上,像一个徘徊人间的幽灵。这个黑色幻影给马格利特留下了无法磨灭的记忆,这个侦探图像就是他后期面无表情的形象的灵感起源。
1964年这幅《人类之子》就是代表作之一,画面中戴圆礼帽、身穿深色西服的男人,脸庞被一个绿色苹果遮挡住,整幅画就是一个脸被苹果替代了的阴沉男人的形象。在观者都摸不着头脑的时候,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将苹果挡住人脸,马格利特解释说:“我们眼前看到的事物,底下通常还隐藏着别的事物,人们对眼前清楚易见的事物兴趣不大,反而会想知道被掩盖住的是什么东西。”当画中最重要的人脸被挡住时,我们才会将眼神游移到男人身后的海面、矮墙、阴沉的天空和左臂后肘不自然地反方向弯曲,最后,视线又回到了看不到五官的脸上。原来,细看之下苹果并没有完全挡住人的面部,男人的视线从苹果的边缘探出,但无法推测出他的表情,像神秘而晦涩的阴谋,又像无法启齿的窥探。马格利特通过这幅作品想传达给我们,身边每一个事件都隐藏着另外的事件。“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正因为捉摸不透,人们对背后隐藏的真相就愈发好奇。
同时,在马格利特的作品《戈尔孔达》中,这个黑衣西服男人被复制成无数个排列在楼房的前方和上空,从近到远从下到上满天都是人,如同下雨一般。这种认真严肃的写实手法与突如其来的荒诞使观者再次摸不着头脑,这究竞是描绘现实中的讽刺还是天马行空的想象?马格利特没有给出直接的回答,他只是运用这个图像符号来反映潜藏在人内心深处的梦境,奇幻诡异的神秘意味好像人们在梦境和错觉中产生的幻想,而这一切将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展现的淋漓尽致。他的作品使观者由线性思维向空间性思维进行发散,作品中的内涵既“不可思议”又充满哲理,带来了深层的思考和震撼。
三、“戴面具的苹果”——掩盖之下的惧怕与不安
在马格利特作品中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遮挡下的惧怕。即使画面中的主体被遮住了面孔,不安的情绪和怪异的紧张气氛也丝丝从中渗出。在《人类之子》、《犹豫的华尔兹》以及《已婚的牧師》中都出现了绿色苹果的图像。不同的是,《人类之子》中苹果作为“物”遮挡住了穿西装男人的面孔,而在后两幅作品中,苹果则作为画面的主人公,被拟人化地戴上了面具。
初看《犹豫的华尔兹》,观者大可展开想象,戴着深色面具作为“绅士”的苹果站在后方,似乎在犹豫要不要邀请红色面具的苹果“女士”共舞一曲,“女士”则略带矜持回头偷偷观察他的表情,苹果叶梗上的绿叶似乎表明两位青涩的年纪。两个扭捏的苹果在逆光下,面部藏在阴影里,幽寂的环境与躁动不安的心理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为画面增添了一丝秘而不宣的味道。而已婚的牧师》中,苹果上没有了叶梗,身上的颜色也成熟一些,站位更妻子站在丈夫身后悉听吩咐。对比之下,这两幅作品的苹果既没有五官动态,也没有多余的描绘手法,只是通过色调和细微的位置与环境来传达不同的意味,这种看似不真实的表现手法反倒使画面,上的“物”更具有人的神态。而且,在西方的《圣经》记载中,苹果也是令亚当夏娃认清善恶和羞耻心的智慧之果,马格利特利用这种隐喻的方式表现画面内容,使作品更耐人寻味。
由此可见,蒙面的形象逐渐成马格利特另外的一个符号语言。1925年至1935年的这段时间,逐渐出现一些缺少了头颅的人或者各种后脑勺的形象,此时的马格利特被称为“蒙面人时期”;作品也多数是怪诞、阴暗和神秘,似乎画面中的人一旦将面部公诸于世,就会被外界偷窥到内心的隐秘。
蒙面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爱侣》,画面中的恋人隔着面纱相互亲吻,并肩向靠,让观者忍不住去猜想面纱下是怎样两张面孔。时至今日,关于这幅作品的理解层出不穷:马格利特是向我们说明神秘产生美感,还是在讽刺爱情的盲目,是在厌恶亲密恋人间的猜忌与隔阂,又或是告诉恋人们要用心而非眼睛去体会爱情的美妙?更有后人猜测这是马格利特的潜意识中还没有摆脱年少时母亲的自杀,他的母亲在被从河里打捞上来的时候,睡衣蒙在脸上,这对于一个14岁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近乎不真实的恐怖和无助。
正如《爱侣》中直观表现的那样,两个没有身份的头颅正试图通过一层包裹的布亲吻,反映出的情感也随着观者的变化而不同,这个身份与动作的矛盾产生出了一种异样的感觉,令人乍舌。
四、结语
与其他艺术家有所不同,看过马格利特所有的作品反而对他本人了解更加模糊和疑惑,真实”往往不是真实的,错觉和梦境才是人对于“本我”真正的反映。在一幅幅荒诞的画面背后,亦是在反映社会形态和人间冷暖。
参考文献:
[1]刘云卿.马格利特:图像的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罗伯特·休斯.马格利特[M].王冰营(译).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4.
[3]乔治·塞巴格.超现实主义[M].杨玉平(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4]沈德灿.精神分析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