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麟
智能制造为疫情期间制造业复产达产及后疫情时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解决痛点和难点问题;而新基建的实施,则为浙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找到出路
浙江省是民营经济大省,也是数字经济强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迅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浙江拥有全球领先的大数据、人工智能、视频安防、健康医疗等创新力量。但就目前浙江智能制造的现状而言,受到疫情影响还是很大的;新基建的实施又给浙江智能制造带来了蓬勃生机与活力。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疫情及新基建给浙江智能制造带来哪些影响?该如何去应对?这是目前浙江智能制造急需解决的课题。
众所周知,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产生的新型生产方式,在发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赋能,降低人工依赖,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优化产业链、供应链配置水平等方面具有优势。而这些,正是疫情期间制造业复产达产及后疫情时代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解决的痛点和难点问题。而新基建的实施,则为浙江制造企业通过智能制造转型升級找到了出路。
疫情加速浙江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进程
新冠肺炎疫情,在给浙江制造业带来较大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倒逼浙江制造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在“危中寻机”主动提升智能制造的水平。当前,国内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但境外疫情仍在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巧妙化解危机,并从危机中找寻机遇,是考验政府和企业勇气与智慧的必答题。
用工需求量大的浙江制造企业率先意识到,以往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生产方式,很难经得起类似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的倒逼,让不少制造企业都不约而同走上了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之路。浙江铭博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是吉利汽车内饰冲压件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在铭博的三厂车间里,一条由数控压力机、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等组成的自动化冲压智能生产线,只需5名工人在终端打包搬货就可完成工作,相比过去,减少了15名工人,而且打包和搬货等程序还可以继续进行智能制造升级。正是有了这条智能制造生产线,复工以来,铭博这个车间的产能迅速恢复至95%。
事实上,在此次疫情中,很多制造企业在横向比较中发现,已经完成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企业,往往复产速度更快、质量更高。其实,不管有没有疫情,对浙江制造而言,智能制造早已成为重构制造业新格局的重要动力和抢占制造业竞争制高点的必由之路。只是疫情的突袭,加速了浙江制造企业智能制造转型的逆周期投资。如正泰集团投资2亿多元,历时三年实现了小型断路器和交流接触器的全制程自动化生产;中国巨石智能制造基地二期百亿工程的开工;雅戈尔与中国联通签约的宁波首个“5G+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的启动,这些都是很好的例证。
此次疫情,恰恰证明了浙江智能制造升级转型是正确路径,更是浙江制造抵御危机的底气。本次疫情持续时间较长,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难、资金链承压严重,这恰好点中了传统制造业产业的“命门”。但反过来看,也形成了对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倒逼。智造升级,正在成为浙企降低疫情影响、谋划后疫情时代发展的首选项。
新基建为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赋东风
疫情影响仍在持续,新基建的东风已扑面而来。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将加快推动5G网络部署,促进光纤宽带网络的优化升级,加快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
新基建是包括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简称。新基建包括数字化与工业化相融的融合型基础设施,要发挥其作用,需要依靠制造方式变革与管理模式创新。
借助新基建的东风,宁波智能制造研究院以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共享工厂,推动口罩生产线协同制造;浙江力太互联网有限公司探索出快速、低成本的“企业数字化制造、行业平台化服务”模式;温州意华接插件股份有限公司为智能制造改造已投入8000多万元,未来国内70%的5G高速连接器,将从这里产出。
在浙江,得益于智能制造的企业,并不是个例。乐清市前不久一口气兑付了鼓励企业智能化技改的补助资金近2900万元,形成了支持新基建的鲜明导向。据了解,为发展新基建,浙江将着重以5G网络为基础打造高质量的物联数采与数据网络传输体系,加快产线级、车间级、工厂级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以及园区、小镇、小微企业园的内网改造及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创建,提升对园区小微企业的个性化与公共服务能力;同时,将推广新基建与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相结合,实现提质扩面新突破。
在新基建这个新战场,浙江制造企业是否能抢得“头口水”,找到疫情后发展新绿洲,同样值得期待。
发展智能制造需要政策引领和扶持
浙江的制造企业自发自觉积极开展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同时,浙江省内各级政府也为此洒下甘霖。2018年,浙江印发《浙江省智能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要推动智能制造,实施七大行动工程。
省会城市杭州以全力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和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为目标,在“双引擎”驱动下形成了智能制造发展的强劲动能。围绕“新制造业计划”的23条政策意见,杭州已推出36项政策实施细则,为制造业发展提供空间、资金、项目、人才等全方位保障。面对疫情突袭,早已进行智能制造升级的企业具备了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复工以来,兆丰机电的智能工厂24小时不停歇,产能一周内就从最初的65%回升到85%。在杭州,还有许多像兆丰机电这样的制造企业,正加快智能制造转型的步伐,实现生产流程再造、企业提质增效。
温州市出台“温32条”,当地经信部门发布《2020年温州市制造业智能化技术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当地工业强镇的政策更下“血本”,温州乐清、瑞安等地最高“技改”补助比例达到30%—45%;且申报办法更加便利,从集中申报改为随时申报、即时受理,缩短资金拨付时间,让企业尽早享受政策红利。
由此可见,要想让制造企业快速转型升级,实现智能制造,首先政府应该提振企业智能制造的信心,采取多种措施,刺激并支持制造业稳产。其次,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给予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支持,并且要因地制宜出台针对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纾困措施,例如对因疫情造成的未能按期还款的贷款等予以适当延期等。第三,在政府服务方面,建议在交通、就餐及住宿等方面提供便利,方便员工、吸引人才;尽量多举办一些与智能制造主题相关的培训、论坛,提升本地企业对智能制造的认知,营造向智能制造升级的氛围。最后,创新金融服务,著力帮助企业解决智能制造投入大、周期长、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
人才是浙江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基础
面对疫情带来的考验与新基建带来的机遇,浙江想要实现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其关键在于招引人才。而招引人才的基础,首先需要提升制造企业负责人对智能制造人才观的重视度。因为需要让制造企业负责人明白,科技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而提升智能制造人才观理念,可以从集中组织他们进行培训、参观考察开始。
位于慈溪的三禾厨具因为中美贸易摩擦,将主要销售市场从欧美转向日本等地。为了获得日本市场的青睐,他们抽调科技人员成立专项攻关小组,千方百计提升产品的美观度、耐磨性、不沾性等厨具性能,一举拿下了千万级别的大单,企业订单比去年同期增长233%。同时,浙江将核心技术人才列入省级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在科研经费、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对顶尖人才和团队的重大项目通过“一事一议”给予资助。有数据显示,约70%的浙江制造企业认为,在推进智能制造方面,存在的最主要困难是相关人才储备不足。
许多智能制造企业现在面临人才找不到、招不到、留不住的“三难”问题。“三难”问题主要表现出三个不足:高层次领军人才、复合型技术人才和新型技能型人才不足。因此,当务之急是多层次引培智能制造发展急需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首先,可以依托浙江省“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加强智能制造领域的高端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其次,鼓励浙江的高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等进行多方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多位一体的培养体系,着力培养适应浙江未来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科技人才;再次,鼓励建立一批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从思想认识、管理理念、技术操作等不同维度对企业员工进行综合训练和辅导,培养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疫情对浙江制造企业来说,是危机也是机遇,将倒逼浙江传统制造企业走上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之路,从而推动浙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基建的实施则为浙江制造企业进行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可以肯定的是,面对疫情与新基建,浙江制造企业会更加重视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实际应用。但企业在面对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时,更应该明白,这将是一个长远规划,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企业首先应该对自身进行科学审视,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花费成本与实现效果比例如何,这些转型升级的阵痛,是否能够承受等,得有预先判断。其次,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转型升级模式,正所谓不选贵的只选对的。最后,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要与时俱进,根据企业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整与升级,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深耕智能制造,为浙江智能制造走在全国前列,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赋能。
(作者系浙江省信息化促进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