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和美——《海上钢琴师》

2020-08-06 14:41何翼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界限自由

何翼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海上钢琴师》中主人公的身份,艺术天赋及个人命运,阐述哲学概念上的存在,自由和美。主人公固守大海而抛弃陆地,这超越性即是自由;美是一种只适合于想象的东西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在其基本结构上又是指对世界的否定”。

关键词:界限;自由;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05-0093-02

一、故事梗概

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将意大利作家巴里科的同名小说改编并拍摄的电影《海上钢琴师》,以小号手Max“第一人称”的视角阐述故事,“以种俯瞰整个故事的苍凉姿态,给我们展现了1900-生的命运流程,宛如一首忧伤而又美丽的抒情诗,让我们完成了一次崇高的精神洗礼。加大海游轮上的1900生于斯,长于斯,其故事太富于传奇,而麦克斯作为故事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其讲述则给故事增加了可信度。当迫于生计的Max在准备出售自己心爱的小号时,由一张唱片引发了对1900的回忆,后者坚持留在游轮上并在爆炸中葬身海底。1900对海洋的坚守与走向陆地的Max引发了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人的一生是自我拘囿?人的存在是为了什么?

二、哲学之美

1900作为主人公的名字,也是故事的一个时空定位。20世纪早期,西欧和北美经历着从农业经济到工业革命的剧烈震荡,第一次世界大战、和随后蔓延全球的经济萧条造成了社会中人类精神寄托的迷失,生活处于极度的混乱。“1900”既可以被视作是时代的界限标志,也可以被界定为现代文明与自然原始的分割。

漂泊于海洋上的1900,耳濡目染学会了粗俗的语言,开口便是“Fuck the regulations”,对这个,老丹尼告诫1900远离“该死的世纪”,和生活在陆上的世人,从而形成了1900的反常规认知方式。但1900并非是无知之人。通过游船上形形色色的乘客,1900在读懂人性的同时,也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世界地图从而了解世界。

陆地城市象征着现代文明,城市中纷乱、无限的烦扰,高速的节奏带来的巨大压迫感和危机感,会把求生者变得越来越麻木、孤寂和无助。无限膨胀的现代城市,“那人工的、数学的、完全与土地隔离的产物”,求生者所担心的是自己成为现代城市无灵魂的附属物。古典城市与现代城市是不同的,它和乡村还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同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它没有无限向外扩张的欲望,哪怕在其发展的顶峰,古典人的形式理想仍是有形的点”@,这是由古典心灵对整个世界秩序的理解决定的。对于古典心灵来说,所谓“宇宙秩序”,意味着外在世界的一种清晰状态,种和谐的秩序,那各自独立的事物,作为一个完好地界定的、可理解的和在场的整体,都包含在这一秩序中。

相对于陆地城市,“海洋”具有其意谓与意象。海洋的意谓就是指称地球分布上最广阔的水体,其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梁启超描述海洋的意象为:“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陆局者,以怀土之故,而种种之系累生焉。试一观海,忽觉超然万累之表,而行为思想,皆得无限自由。彼航海者,其所求固在利也,然求之之始,却不可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而一掷之。咽作为不同于一般生物的人类,具有一种超越性。正是这种超越性,使人能够不受生态法则的束缚,而能根据法则的表象用自己的意志去实践“应当”的道德理念。这超越性即是自由,这是人所独有的,是道德实践的必要前提,也是一:切文明的逻辑起点。列菲伏尔所说,“空间从根本上是一种.与人的创造性相关的主观空间,是人的存在方式°。1900在海上空间获得了身份意识,游轮是他表达个性、建立自我认同并保持自身价值观的场所。陆地不是他的生活方式,“陆地对我来说是一条太大的船……这种音乐我不会弹”,布里奇曼认为,由不同人物视角所展现的空间不但折射了客观世界,还反映了人物的主观心灵@。1900当年决心下船却又中途折返的原因在于他站在客轮舷梯上凝视纽约的那一刻,看到的是隐藏于建筑背后的文化与规则,是现代城市文明与自然精神的尖锐对立,并且感受到身份认同的断裂和精神自由的消失。

1900听从于自己内心的音乐渴求,自由的演奏赋予周围一切固守成规的事物流动的美感,让Max摆脱战战兢兢体验到音乐诗般的美幻。Max问1900演奏时心思在哪儿,他说“今天,我去了一个美轮美焕的国度,女人们秀发芬芳,四处阳光洋溢,但却猛虎遍地。°他在神游,他的思绪每一次都会到达不同的地方。这使得音乐的美成为一种引领,将他带入一种无遮蔽的境地,并把听者“带入这种敞开之境,并因此而同时把他们从平凡的领域中带出来”。书中1900对所谓爵士乐鼻祖的讽刺,加之他对规定、议员的藐视,无不体现出他不想让现实世界束缚他的自由。萨特曾说“人的本质寓于他的自由之中,……并不是首先存在着以便在后来成为自由的,在他的存在和他是自由的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被萨特形容为人与生俱来的天性的自由,显然是无视客觀规律和社会关系的绝对个人自由,如果1900-旦下船踏上陆地,“发现自由原来依赖于别人的自由,而别人的自由又依赖于我们的自由”,他就很可能追求着别人追求的,真正应该得到的却失去了。

三、自由之美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阐述:“因为美的本质而喜欢美,这善良的象征。”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能体现出这样的美,对称和统一。康德认为,美的艺术即天才的艺术,所以天才的艺术也具有自然属性。自然美和艺术美均与天才密切相关,他也认为艺术美在天才的独创性方面要高于自然美,在表现方面也要高于自然美。

正如同《海上钢琴师》中,大海呈现自然之美,而谙熟大海的主人公1900演奏并创作的自发于心的音乐具有艺术之美,并与自然保持了高度的统一和谐。“艺术甚至也被与手艺区别开来,前者叫作自由的艺术,后者也可以叫作雇佣的艺术想。当被视作爵士乐鼻祖的Jelly来和1900展开比赛,而他的演奏已然是炉火纯青的技艺的操作,而1900并不理解技艺的竞赛的含义,反而以对艺术的真美的尊崇,演奏的普通的《欢乐颂》,并重新演奏了对方的曲目,直至最后,才以浑然天成卓璞归真的演奏,热弦上点燃的香烟,来展示了艺术的璀璨光辉,也给在场者明示了“美的艺术是一种当它同时显得是自然的艺术”。美的艺术不仅是作为被动鉴赏作品而言,还应当由主动者即艺术家去创造。“天才就是天生的心灵禀赋,通过它自然给艺术提供规则。(康德,320)”所以,天才一方面要符合自然,另一方面又要有创造的自由。1900与生具有演奏钢琴的艺术天赋,各种曲子皆看似漫不经心信手拈来。即使窗外不经意走过的姑娘也能一刹那间燃起了1900内心的爱意,一曲最为温柔动人的旋律自键盘上蔓延开来,也成为电影配乐中最为温暖贴心的一段。

康德认为“构成天才的各种内心能力”中,必定是想象力、知性和精神。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力,1900或许不能够弹奏出能深深打动在贫困生活中日益麻木的旅内心的钢琴乐。如果没有知性的力量,1900或许不能夠参透人们内心深处的暗流涌动。在1900天才般创作的钢琴曲里往往渗透着“意志”,即是自由心灵所表现的美,它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四、结语

“现实的东西绝不是美的,美是一种只适合于想象的东西的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在其基本结构上又是指对世界的否定”。

艺术想象缔造的美超越现实生活。1900选择不在“上帝那没有尽头的钢琴一陆地上”存活,而是独自坐在装满炸药的游轮里,“明暗恍惚中,他好像一位王子”。他再度拒绝Max邀他上岸的好意,平静地等待着轮船被引爆的瞬间。他终以生命守护了自然精神,完成了对音乐、对爱情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追求,从而成就了自己的传奇。

注释:

①常小静.析<海上钢琴师>的叙事结构与人物形象[J].电影文学,2010(12).

②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二)[M]上海:三联书店,2006:8889.

③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M]上海:三联书店,2006:61-63.

④梁启超.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⑤刘进.论空间批评[J].人文地理,2007(02):119-122.

⑥董晓烨.文学空间与空间叙事理论[J].外国文学,2012(02):121.

⑦巴里科.海上钢琴师[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269.

⑧海德格尔.诗*语言·思[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76.

⑨萨特,存在与虚无》,转引自徐祟温等《萨特及其存在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2.

⑨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转引自徐崇温等《萨特及其存在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3-64.

①萨特.想象心理学[N].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292.

②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5卷):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M].李秋零(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界限自由
间隙
过去
破次元
材料作文“界限”导写
世界只有三件事
炫色混合体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