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无尽空间

2020-08-06 14:59草白
福建文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常玉巴黎身体

草白,1981年生,居浙江嘉兴。写小说和散文。曾获第25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首奖等。出版作品集《童年不会消失》《少女与永生》等。

1.女体

裸体艺术一直痴迷于对空间坐标的寻找。那些褪去衣物的身体,自诞生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自我探寻之旅,就像古希腊神话中奥德修斯的还乡之旅。女神维纳斯的形象,经过贝利尼、波提切利、提香及安格尔们之手,逐渐嬗变成不同时期的符号,一个让人腻味的符号。

19世纪下半叶,裸体画家们准备将维纳斯搬出古希腊小庙,搬出喧腾的海边和幽静的密林,搬到一个众人谈笑风生之地。1863年,印象派画家爱德华·马奈画了一幅名为《草地上的午餐》的布面油画。在这幅画里,马奈第一次让裸女和衣冠楚楚的绅士席地而坐。这不是神话里的场景,也非现实中的特殊场景。画家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郊游主题,不同的是,这一次,马奈让拉斐尔的女神和乔尔乔内的仙女成了女模特,其中一个全裸,另一个半裸。

这一幅裸体画,最终引来轩然大波。

16世纪的人可以接受神话里的裸体出现在画布上,到了19世纪下半叶,人们的接受水准依然徘徊在几个世纪之前。但这幅画成了分界线,裸女走下神话的祭坛,走出密闭空间,来到日常生活中。

两年之后,马奈又画出《奥林匹亚》。这一次,他以“妓女”取代“维纳斯”,并且以希腊神话中的名山“奥林匹亚”来命名。从马奈开始,传统的观看方式被颠覆了;他将裸女置身于尘世的环境中,抛弃了由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所建立的空间幻觉。

当裸体艺术的接力棒传到保罗·高更的手里,新情况随之出现,高更画布上的女神从来就不是高贵、典雅的维纳斯,也不是城市生活里的女模特,而是伊甸园里的夏娃。为了给他的夏娃找寻到一个最好的伊甸园,或者为了修正画布上那个夏娃的形象,后印象派画家、荒野生活的热爱者保罗·高更带着回到人类童年的想法,去了塔希提。

在那里,他遇见塔希提的女人,塔希提的风物。他将那些色块一手抓住,掷在画布上,试图将它们永久地凝固住。在高更眼里,塔希提的精髓就在于一个个身体,他以自己的方式让它们“变形”,赋予它们尊严、自足和神秘。从此,高更笔下的夏娃们开始置身于荒凉的岛屿、棕榈树、葡萄藤和热带的安宁与忧郁之中,而不是被沙龙里的丝绸、天鹅绒和黄金所包裹,它们不在贝壳里或繁丽的锦树下,也不在绿草地的晚餐会上;后者是贝利尼、波提切利、提香、安格尔及马奈笔下的女神们所待的地方。

当时间行进至20世纪上半叶,马奈和高更们的困境,不再是困境。巴黎画派的画家们不必再面对神圣、庄严的宗教和历史场景,甚至日常表达也成为一个陈旧的话题。艺术家们所要处理的是身体与自我的关系。意大利的莫迪里亚尼以处理身体“变形”的方式完成了对自我的审视,法国的巴尔蒂斯擅长画少女僵硬而静止的身体,画面中充满不祥之兆。而中国画家常玉,擅长用极简的线条和造型,勾勒出裸女形貌,朴素而梦幻。常玉的特色显而易见。在常玉的人体画里,蕴藏着一种旋律,即使剔除色彩、构图等因素,那种统合性、流动的东西始终存在,就像大地之上冉冉升起的雾霭。

常玉很少正面描摹人体脸部,那作为人体画中最具有辨识度的部分,却被他有意忽略了。他画女体的轮廓、背部、侧面或臀部,以准确、充满力量的线条,勾勒出人体疆域。线条以内,全是他的国土。

简洁并非是一味省却的结果,而是高度浓缩、提炼和萃取的产物。那些横向构图的裸女画,重要的不是色彩、线条,而是“结构”。画面中水平线的设置,以及特意减弱的色彩对比关系,模糊了抽象和具象之间的边界,形成了常玉式的“梦幻”风格。这里的梦幻不是唯美、离奇和空妄,它不是对现实的纠正,而只是一种补充,甚至是削减。

常玉让他的女体始终处于悬浮状态,悬浮是它的坐标,是它的生存状态,不在大地上,不在现实中,而在回忆的荒野里。

2.巴黎

人们通过巴黎圣母院、波德莱尔、塞纳河、罗丹、毕加索、埃菲尔铁塔、罗浮宫、左岸、加缪、存在主义哲学、花神咖啡馆……这些符号来认识巴黎。在此,还可以列出更多与巴黎有关的符号。

在所有关乎巴黎的符号中,有一个最为核心的符号:梦幻之城。波德莱尔在写给雨果的名为《巴黎风光》的诗歌中,提到这是一座“熙熙攘攘的城市,充满梦幻的城市”——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诗人、音乐家、传教士、冒险家、流浪汉和罪犯。

1920年,中国画家常玉也来到巴黎的蒙帕纳斯。一年之后的秋天,美国芝加哥郊区出生的海明威,带着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也来到巴黎。而早在二十年前,十九岁的毕加索就从西班牙启程前往巴黎。

在电影《午夜巴黎》里,一个叫吉尔的美国作家来到2010年的巴黎,并穿越回到20世纪20年代的巴黎,在那里,他见到海明威、毕加索、菲茨杰拉德、达利和斯坦因,并爱上毕加索和莫迪尼亚里的情人阿德里亚娜。

透过伍迪·艾伦的镜头,我们想象20世纪20年代那个甜蜜的疯狂的巴黎,想象香槟色的塞纳河,巴黎街头湿漉漉的街景,迷人的爵士乐,酒吧里的邂逅,一场场充满欢乐的派对,世上所有的相遇与离别。时空交错,人群往来,短暂的相逢之后,很快便不复相识。这一切就像是一座“流动的盛宴”,它是流动的,不确定的,从而也是虚幻的。

是巴黎,而不是伦敦、马德里或斯德哥尔摩,巴黎是一切,是所有城市的中心。当年,维克多·雨果被迫流亡至格尼塞岛,被人问及是否会怀念巴黎时,雨果却说,巴黎只是个概念。

对异乡人來说,巴黎却是一个可以无限敞开的空间。门扇开启,人们陆续进入其中。它是所有城市的模板,但别的城市绝不能通过模仿而成为巴黎。问题在于,没有哪一座城市可以给人提供那种空间,让艺术家和罪犯、音乐家和传教士都能隐身其中的空间,一个“让时间变得模糊”的空间。它不仅是有形的实体,是房间、街道和广场,是咖啡馆、旅店、公园和剧院,它还是头脑里那些不具形的意念和想法,保持着柔软、易变和可生长性。

我想象着那些异乡人,他们离开故土,抛弃熟悉的道路,走在巴黎的林荫道上,走在塞纳河畔,走进花神咖啡馆。他们敏感而孤独,却对脚下的道路一无所知。巴黎的日子,他们依然活着,却好像从这个世上消失了般音信全无。巴黎让他们短暂地遗忘了时间的存在,好似烂柯山上看仙人下棋的樵夫,时间流逝,人事更迭,他仍站在那里——站在一个抽离了时间的空间里——他站在山上,而那些人走在巴黎的街道上。

巴尔扎克说过,一个人若有天才,在巴黎街头溜达时,他只需看上一眼,便能立刻识别出来。

3.空间

初到巴黎的常玉,在大茅屋画室以毛笔画人体速写,并留下“千把张的人体临摹”——徐志摩在《巴黎的鳞爪》一文中,写到此事。

“我在巴黎苦过这十年,就为前途有一个宏愿:我要张大了我这经过训练的‘淫眼到东方去发现人体美。”

经过十年的整体观察与训练,常玉的眼光逐渐炼成,对人体各部位之美也熟稔之极,自此开始了裸体油画的创作。

那些简净而写意的画面里,他将一种罕见的对音乐的感受方式融入其中。那些空间里,充斥着静默的旋律,充斥着暗示、停顿和不确定性。那些粉红色的人体,或站或躺,姿势各异。有单个裸体,也有群像。那些身体所在的地方,或者是一块块具有装饰意味的毯子、花布,一道与身体相近或相异的色块,一把孤零零的椅子,或者是在抽象的沙滩上、月夜里,有的干脆位于一处白色的虚空里,室内或室外,都有可能,但都不确切。

常玉为这些裸露的身体创设了一个“另类”空间,一个不标明位置、没有固定地盘的空间,一个无法被归纳和辨识的空间。他以对时间的过度敏感,取消了空间的特性。在那些画面中,没有具体物品的摆放,没有处于生长或衰落中的事物。从而,常玉的空间是一种极度抽象化的空间。这些空间彼此连通,通向某个隐约的地方,通向过去的生活。那些生活没有被封存起来,它们仍像泉水一样汩汩流淌着。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发明了一个叫“异托邦”的词,他把墓地、博物馆、图书馆、军营、监狱以及镜子所通之地,都归于“异托邦”的范畴。无疑,“异托邦”是一个另类空间,它是对日常生活空间之外另一种空间的想象和补充。

福柯还提到“船”。“船”作为飘浮空间的一部分,没有明确的坐标和地点,它自我封闭,又自给自足。它在前进,将自己投入茫茫大海之中,从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可相对于那封闭空间里的人,它又是静止的。

常玉的画作,也给人一种强烈的静止感,好似所有的流动都业已完成,再没有什么理由,可促使生活其中的人必须去获得自己的位置。在那样的空间里,人的一生可以像一天那样流逝,也可以夜以继日、循环往复地走下去。

那些裸体所置身的空间及其陈设,它们不是被省略或简化,而是被彻底地虚化掉了。就像中国舞台上的表演艺术,不设置逼真的布景,只以抽象的道具呈现——因为戏曲的布景都在演员身上,他们以强烈的、充满剧烈变化的肢体语言,阐释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毋庸置疑,这些裸露的身体都来自一个叫中国的古老的国度。在这些毯子上、花布上,装饰着古典的吉祥符号与图案,它们是钱纹、长寿纹、历朝清供、年年有鱼、鹿、梅花、麒麟神兽、塔楼等等。

这些符号和图案,时有时无,若断若续,始终环绕在这些身体周边,表明它们的身份,或者隐秘的来处;它们又如画面中的背景音乐,重复而压抑地流淌着,充满着巴黎的韵律感。常玉的人体画,其构图有一种低回的音乐感。那些裸女群像,或站或躺,相互构成身体轮廓,头脚勾叠,彼此依存,动静合一,虚实相生。

徐志摩在《巴黎鳞爪》里写道:“那肉的浪纹就比是——实在是无可比——你梦里听着的音乐:不可信的轻柔,不可信的匀净,不可信的韵味。”

如果说,马蒂斯的裸女给人一种鲜明而强烈的动感,这种动感所抵达的却是一个宁静而纯粹的世界;而常玉在近乎静态的画面中,表达了一种飘忽的、不可捉摸的情绪,一种迷离而恍惚的情欲。他赞美虚空,赞美那些模糊的、轻微的事物。他笔下的女体,有一种浩荡而无所畏惧的孤独感,它们不在空间的无常流转中,而是处于亘古不变的时间的汪洋里。

在此,我想到一个词语:搁置。人们通常将不知道该怎么办的物什放置一旁,不予理会。常玉笔下的这些身体也是如此被“搁置”在时间的深处,当观看者的目光无意中触碰到时,惶惑与不安也随之而来,好似那个经年的伤口虽已愈合,但身体对疼痛的记忆依然存在。

在常玉已知的画面中,还叠藏着许多个未被线条和色块所描绘的画面,它是需要观者用想象去完成的。不用说,常玉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懂得处理虚实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古代辉煌的绘画和雕刻艺术中,来自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无疑属于这个民族童年时代的馈赠。那些从石头上长出的人像、神像和动物像,删去了背景的渲染和刻画,呈现出脱离物质形态的优美与飘逸。

常玉将人类的情欲安置在一个虚空而恍惚的背景里,这个背景不是一无所有,而是计白当黑,包含了更多的可能。这是他对人体画做出的贡献;就如高更将巴黎沙龙里的维纳斯,转移到蛮荒的塔希提。在这样的背景中,常玉画布上的裸女被不同程度地“变形”了,好像那并不是出于画家本人的意愿,而是画面本身的需要,比如它们的脚是鳍状,手是梳齿形的,脸部表情模糊,缺乏细节描绘,常常以独眼视人;身体比例显得突兀,头很小,髋部很大,腿形粗壮,被徐志摩戏称为“宇宙大腿”。

这样的场景,这样的身体,既不是东方的,也不是巴黎的。这样的“乐园”只能由常玉自己建造;现实中并没有这样的身体、这样的场景,他只好自己创造一个。

這些身体好像只适合在裸露的状态下观看,它不会引发任何的羞耻和罪恶感,那是一些模糊的、神秘的身体,在一无所知的背景里,安静地陈放着,完全放弃对现实世界的表现。常玉想要表现的是很久以前的事,那是一种回忆,一种震颤——来自遥远的身体内部的共鸣。

这就是常玉,他经历过最好的年代,与最高尚的灵魂交谈过,也经历过困窘、饥饿和身无分文。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里描写过饥饿。

“在巴黎,你如果吃得不够饱,就会感到饥肠辘辘,因为所有的面包房在橱窗里摆着那样好的东西,而且人们在外面人行道上的桌边吃喝,因此你既能看到又能闻到食物。”

深夜灯下翻看常玉的画册,看他所描摹的身体——那些万籁俱寂的身体,很像他自己在人世的遭遇。

4.乡愁

因为对一些遥远的、不可抵达之空间的怀念,他开始一步步、一天天地去往那里,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回到那里。他开始画那些动物,画豹子、斑马和猫,画长颈鹿、小象和乌鸦。当然,他所置身之地,并没有那些东西。它们在遥远的地方,在故国的旷野、森林和荒漠里,在月光底下,在池塘边。他画那些奔跑的形状和色块,他画深红色的大地和黑蓝色的夜晚,他真正想要画下的是那片广阔的、像装饰画一样永恒静止的空间。

那不是眼睛所能看见、手指所能触碰到的地方,为了永远记住它们,唯有将它们画下来;他要将它们转化为手的语言、布面上的音乐。于是,棕红色的土地上流淌着葡萄酒一般的色泽,枯萎的树枝重新获得绿意。月光下,池塘涨满绿水,大地变成深红、墨绿、红棕和明亮的黄。他的鄉愁埋藏在那些色彩里,它们丰盛而饱满,缤纷而肃穆,向着遥远的往昔一路奔驰而去。

常玉创造了那些风景,那是由回忆、欲望以及隐秘之物混合而成的风景,一片写意的风景,没有任何人类活动过的迹象。那里大地空旷,飘荡着黄金一般的色泽,风景里的动物变得很小很小,小得随时可能消失。这些小而灵性的动物,让我想起那些孤零零的裸露的女体——有时候,我居然会忘记它们也是有生命的。它们的生命力似乎被这些色块吸附掉了,成了那些色块的一部分,并融为一体。动物和女体成了同一空间里平等的物。那幅《毡上双马》图,白色双马交颈而立,蹄脚踩在松软、温暖的毡毯上,如入幻境。那毡毯,毯上的纹理与图案,那些长寿纹和钱纹,是常玉在一再删减之后所增加的部分。

为了找到那些东西,他必须去往异乡,并且永远留在那里。他的作品是从对遥远故土的回忆中产生的。一再重复的题材,不断翻新和扩充,只为了回忆和唤醒。他要把所有梦中的形象和故事一一变成现实,他要触碰到它们,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几乎做到了。他从未刻意寻找素材,它们都是现成的,那些女体、花卉、动物和风景都是现成的,在他的眼皮底下,在他的呼吸和渴望中。

他所做的不过是唤出它们,然后给它们一个空间。他一直致力于对那个空间的建造,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不断地变换和扩充那个空间,删减或增加一点什么,直到它们自成一体,无可增减。

生命中最后几年,常玉画了一些梅枝。运笔老辣、苍劲。粗壮、黝黑的枝条,铁一般冷硬,且枝丫交叉,几乎撑满整个画面。白色的红色的花瓣儿,像米粒,像嫩芽,稀疏地缀在枝上。密布的黑色枝条的间隙里,透出明亮的新绿、柠檬黄和赭黄。一个自足、完满、内向的世界,昭然若现。

常玉也画盆景,那些色彩艳丽的花卉,它们花团锦簇,生长在浅窄而局促的空间里,“头重脚轻”,有随时可能萎谢之感,但一种促使其平稳的力量始终存在。

所有这些空间里发生的一切,并不总是平静的。

早年,他的人体和静物还处于悬浮状态,显得轻逸、恍惚而超脱,沐浴在白色粉色的雾霭里。后来,那些人体的轮廓线被加粗了,无端地重起来,肉身厚沉,却不是一味地往下沉坠。金陵八家之一的龚贤,晚年“黑龚”时期积墨渲染,浓密苍茫,神致大于形态。常玉也是如此,从粉色到黑色,不全是人生际遇使然,他只是一步步向着那终极走去,去接近它。里尔克写罗丹时,说他的内心始终有一种静谧指给他智慧之路。巴黎的最后岁月,年龄、身份、职业,甚至故土,之于常玉,都不存在了。他遗忘了一切。他只是一个手握画笔的人。除了风拂过脸颊的声音,他什么也听不见,什么都不知道。

一只孤单的小象站立在蛮荒的沙地深处,好像从无尽的金黄色的时空里,奔突、跳跃而来。他丢开画笔,走进去,走到那小象所置身的空间里,走入那永生的金色的光芒之中。

责任编辑陈美者

猜你喜欢
常玉巴黎身体
巴黎之爱
常玉的乡愁
《巴黎私厨》
蒙尘的明珠
——常玉
常玉 《曲腿裸女》:巅峰绝唱
浪荡公子常玉凭什么成为华人收藏的品味象征
我de身体
谁缔造了如今的巴黎
我们的身体
巴黎